第一章 總綱
本法依中華民國憲法第十章及第十三章有關各條之規定制定之。
中華民國各級政府財收收支之劃分、調劑及分類,依本法之規定。
全國財政收支系統劃分如左:
一、中央。
二、省及直轄市。
三、縣市及相當於縣市之局。
鄉鎮財政包括於縣財政內,其收支應分編單位預算,列入縣總預算內,縣依法律實施自治後,鄉鎮財政應由縣議會依據有關自治法律規定之。
各級政府財政收支之分類,依附表一、附表二之所定。
[附表一:收入分類表]
[附表二:支出分類表]
對於各級政府財政收支之監督,依法律之規定。
第二章 收入
第一節 稅課收入
稅課劃分為國稅、省及直轄市稅、縣(市)(局)稅。
省及直轄市、縣(市)(局)稅課立法,以本法有明文規定者為限,並由中央制定各該稅法通則,以為省縣立法之依據。
左列各稅為國稅:
一、所得稅。
二、遺產及贈與稅。
三、關稅。
四、貨物稅。
五、證券交易稅。
六、礦區稅。
前項第二款之遺產及贈與稅,在省應以其總收入百分之十分給省,百分之八十分給縣(市)(局);在直轄市應以其總收入百分之五十分給直轄市。
立法說明
一、稅目下之定義予以刪除,因各稅定義已明定於稅法。
二、印花稅改為省及直轄市稅,現行第三款刪除。
三、鹽稅已於六十六年七月廢止,現行第六款刪除。
四、將現行第十條移列為第二項。
(刪除)
立法說明
所得稅改為全部為中央收入,不再共分,現行條文第九條刪除。
(刪除)
立法說明
改列第八條第二項。
(刪除)
立法說明
印花稅改為省及直轄市稅。
左列各稅為省及直轄市稅:
一、營業稅。
二、印花稅。
三、使用牌照稅。
四、特產稅。
前項第一款之營業稅,在省應以其總收入百分之五十由省統籌分配所屬之縣(市)(局);在直轄市應以其總收入百分之五十由中央統籌分配省及直轄市。
第一項第二款之印花稅,在省應以其總收入百分之五十由省統籌分配所屬之縣(市)(局);在直轄市應以其總收入百分之五十由中央統籌分配省及直轄市。
第一項第三款之使用牌照稅,在省應以其總收入百分之五十分給所屬縣(市)(局);在直轄市全部為直轄市收入。
第一項第四款之特產稅,指對省內特有之大宗產物依法課徵之稅,直轄市不適用之。但不得以中央已徵貨物稅之貨物為課徵對象。
立法說明
一、土地稅:依其性質改為縣(市)(局)稅。
二、營業稅:修正營業稅由省統籌分配百分之五十,並新增在直轄市由中央統籌分配百分之五十,以利平衡省及直轄市財政收支。
三、印花稅:修正印花稅由省統籌分配百分之五十,並新增在直轄市由中央統籌分配百分之五十,以利平衡省及直轄市財政收支。
四、牌照稅:修正在省增加省分成,以彌補省減少之土地稅收入,在直轄市中央不分成。
將原定於本條第一項第四款之特產稅定義納入本項,並作文字修正。
(刪除)
立法說明
土地稅改為縣(市)(局)稅。
(刪除)
立法說明
營業稅收入之劃分,改列第十二條第一款。
(刪除)
立法說明
使用牌照稅收入之劃分,改列第十二條第三款。
左列各稅為縣(市)(局)稅:
一、土地稅。
二、房屋稅。
三、契稅。
四、屠宰稅。
五、娛樂稅。
六、特別稅課。
前項第一款之土地稅,包括地價稅、田賦及土地增值稅;其中之土地增值稅,應以其總收入百分之二十分給省,百分之二十由省統籌分配所屬縣(市)(局)。
第一項第四款之屠宰稅,得由省就其總收入百分之十統籌分配所屬之縣(市)(局)。
第一項第六款之特別稅課,指適應地方自治事業之需要,經議會立法課徵之稅。但不得以已徵貨物稅或特產稅之貨物為課徵對象。
立法說明
土地稅原為省稅,改為縣(市)(局)稅。
一、土地改良物稅
(一)、修改名稱並調整款次。
(二)、原稅目之定義刪除,因各稅定義已明定於稅法。
二、契稅及屠宰稅兩款款次修正,原稅目定義刪除。
三、筵席及娛樂稅
(一)、款次修正。
(二)、筵席稅已併入營業稅,原稅目中「筵席及」三字刪除。
(三)、原稅目之定義刪除,因各稅定義已明定於稅法。
四、其他特別稅課
(一)、款次修正。
(二)、稅目下定義刪除,改列於本條第四項以期體例劃一。
原省稅共分,改為縣(市)(局)稅共分,增列第二項。
原第二項配合屠宰稅款次作文字修正並改列為本條第三項。
將原定於本條第一項第六款之特別稅課定義,改列為本條第四項。
直轄市稅課,除依第十二條規定外,並適用第十六條之規定。
各級政府對他級或同級政府之稅課,不得重徵或附加。但直轄市、縣(市)(局)為籌措教育科學文化支出財源,得報經行政院核准,在第十六條所列縣(市)(局)稅課中不超過原稅捐率百分之三十徵收地方教育捐。
各級地方政府不得對入境貨物課入境稅或通過稅。
立法說明
為便於寬籌九年國民教育經費,並配合國民教育法第十六條之規定,取消原規定徵收地方教育捐之限制,以資一致。
各級政府為適應特別需要,得經各級議會之立法,舉辦臨時性質之稅課。
第二節 獨占及專賣收入
各級政府經法律許可,得經營獨占公用事業,並得依法徵收特許費,准許私人經營。
地方政府所經營獨占公用事業之供給,以該管區域為限。但經鄰近地方政府之同意,得為擴充其供給區域之約定。
中央政府為增加國庫收入或節制生產消費,得以法律之規定專賣貨物,並得製造之。
第三節 工程受益費收入
各級政府於該管區內對於因道路、堤防、溝渠、碼頭、港口或其他土地改良之水陸工程而直接享受利益之不動產或受益之船舶,得徵收工程受益費。
前項工程受益費之徵收,以各該工程直接與間接實際所費之數額為限;若其工程之經費出於賒借時,其工程受益費之徵收,以賒借之資金及其利息之償付清楚為限。但該項工程須繼續維持保養者,得依其需要繼續徵收。
工程之舉辦與工程受益費之徵收,均應經過預算程序始得為之。
第四節 罰款及賠償收入
依法收入之罰金、罰鍰或沒收、沒入之財物及賠償之收入,除法律另有規定外,應分別歸入各級政府之公庫。
第五節 規費收入
司法機關、考試機關及各級政府之行政機關徵收規費,應依法律之所定,未經法律規定者,非分別先經立法機關或民意機關之決議,不得徵收之。
各事業機構徵收規費,除法律另有規定外,應經該管最高級機關核定,並應經過預算程序,分別歸入各級政府之公庫。
第六節 信託管理收入
各級政府及其所屬機關,依法為信託管理或受委託代辦時,得收信託管理費。
第七節 財產收入
各級政府所有財產之孳息、財產之售價及資本之收回,除法律另有規定外,應分別歸入各級政府之公庫。
各級政府出售不動產或重要財產,依法律之規定。公務機關對於所有財產孳生之物品與其應用物品中之剩餘或廢棄物品,除法律另有規定外,得呈經上級主管機關核准按時價出售。
第八節 營業盈餘捐獻贈與及其他收入
各級政府所有營業之盈餘,所受之捐獻或贈與及其他合法之收入,除法律另有規定外,應分別歸入各級政府之公庫。
第九節 補助及協助收入
各省市執行憲法第一百零九條第一項有關各款事務,其經費不足時,經立法院決議,由國庫補助之。
中央為謀省與省間之經濟平衡發展,應依憲法第一百四十七條第一項之規定,對於貧瘠之省酌予補助。
省為謀縣(市)(局)與縣(市)(局)間之經濟平衡發展,應依憲法第一百四十七條第二項之規定,對於貧瘠之縣(市)(局)酌予補助。
各上級政府為適應特別需要,對財力較優之下級政府,得取得協助金。
前項協助金,應列入各該下級政府之預算內。
第十節 賒借收入
各級政府非依法律之規定或議會之議決,不得發行公債或為一年以上之國內外賒借。
各級地方政府對於外資之賒借,應先經中央政府之核准。
第三章 支出
各級政府之一切支出,非經預算程序不得為之。
各級政府行政區域內人民行使政權之費用,由各該政府負擔之。
各級政府之支出劃分如左:
一、由中央立法並執行者歸中央。
二、由省及直轄市立法並執行者歸省及直轄市。
三、由縣(市)(局)立法並執行者歸縣(市)(局)。
四、上級政府立法交由下級政府執行者,其經費之負擔,應於立法時明文規定之。
五、由二省或直轄市縣(市)(局)以上共同辦理者,歸各該省或直轄市縣(市)(局)比例分擔。
各級政府事務委託他級或同級政府辦理者,其經費由委託機關負擔。
第四章 附則
本法自公布日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