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資格
中華民國人民經醫師考試及格者,得充醫師。
對於具有左列資格之一者,前條考試得以檢覈行之:
一、公文或經教育部立案或承認之國內外專科以上學校,修習醫學並經實習成績優良,得有畢業證書者。
二、在外國政府領有醫師證書經衛生署認可者。
前項檢覈辦法,由考試院會同行政院定之。
中醫具有左列資格之一者,亦得應醫師檢覈:
一、曾向中央主管官署或省市政府領有合格證書或行醫執照者。
二、在中醫學校修習醫學並經實習成績優良,得有畢業證書者。
三、曾執行中醫業務五年以上卓著聲望者。
有左列各款情事之一者,不得充醫師,其已充醫師者,撤銷其資格:
一、背叛中華民國證據確實者。
二、曾受本法所定除名處分者。
經醫師考試及格者,得請領醫師證書。
請領醫師證書,應具聲請書及證明資格文件,呈請衛生署核明後發給之。
第二章 開業
醫師開業應向所在地縣市政府呈驗醫師證書,請求登錄發給開業執照。
醫師歇業、復業或移轉時,應於十日內,向該管官署報告,死亡者由其最近親屬報告。
醫師非加入所在地醫師公會,不得開業。
第三章 義務
醫師非親自診察,不得施行治療,開給方劑或交付診斷書,其非親自檢驗屍體者,不得交付死亡診斷書及死產證書。
醫師執行業務時,應備治療簿,記載病人姓名、年齡、性別、職業、病名、病歷、醫法。
前項治療簿應保存十年。
醫師處方時,應記明左列事項:
一、自己姓名、證書及執照號數並簽名或蓋章。
二、病人姓名、年齡、藥名、藥量、用法、年月日。
醫師對於診治之病人交付藥劑時,應於容器或紙包上,將用法病人姓名及自己姓名或診療所逐一註明。
醫師如診斷傳染病人或檢驗傳染病之屍體時,應指示消毒方法,並於四十八小時內向該管官署報告。
醫師檢查屍體或死產兒,如認為有犯罪嫌疑者,應於二十四小時內向該管官署報告。
醫師如無法令所規定之理由,不得拒絕診斷書、檢案書或死產證書之交付。
醫師關於其業務不得登載或散布虛偽誇張之廣告。
醫師除正當治療外,不得濫用鴉片、嗎啡等毒劇藥品。
醫師不得違背法令或醫師公會公約,收受超過定額之診療費,開設醫師者亦同。
醫師對於危急之病症,不得無故不應招請或無故遲延。
醫師受公署訊問或委託鑑定時,不得為虛偽之陳述或報告。
醫師對於因業務知悉之他人秘密,不得無故洩漏。
醫師關於傳染病預防等事項,有遵從該管行政官署指揮之義務。
第四章 懲處
醫師於業務上,如有不正當行為或精神有異狀不能執行業務時,衛生主管官署得令繳銷其開業執照或予以停業處分。
醫師受繳銷開業執照之處分時,應於三日內將執照繳銷,其受停業之處分者,應將執照送由衛生主管官署,將停業理由及期限,記載於該執照背面後仍交由本人收執期滿後方准復業。
醫師未經領有醫師證書,或未加入醫師公會擅自開業者,由衛生主管官署科以五百元以下罰鍰。
醫師違反本法第十條至第二十三條之規定者,由衛生主管官署科以三百元以下之罰鍰,其觸犯刑法者,除應送司法機關依法辦理外,並得由衛生署撤銷其醫師資格。
第五章 公會
醫師公會分市縣公會及省公會,並得設全國公會聯合會於國民政府所在地。
醫師公會之區域,依現有之行政區域,在同一之區域內同級之公會以一個為限,但中醫得另組醫師公會。
市縣醫師公會以在該管區域內開業醫師九人以上之發起組織之,其不滿九人者,得加入鄰近區域之公會或共同組織之。
省醫師公會之設立,應由該省內縣市醫師公會五個以上之發起,及全體過半數之同意組織之,其縣市公會不滿五單位者,得聯合二以上之省共同組織之。
全國醫師公會聯合會之設立,應由省或院轄市醫師公會七個以上之發起及全體過半數之同意組織之。
各級醫師公會之主管官署為主管社會行政機關,但其目的事業應受衛生主管官署之指揮監督。
各級醫師公會依其級別設理事、監事,其名額如左:
一、理事三人至三十一人。
二、監事一人至九人。
前項理監事之任期,不得逾三年連選得連任一次。
醫師公會應訂立章程,造具會員簡表及職員名冊,呈請所在地社會行政主管官署,文案並應分呈衛生署備查。
各級醫師公會之章程,應載明左列各項:
一、名稱區域及會所所在地。
二、宗旨組織任務或事業。
三、會員之入會及出會。
四、理監事名額、權限、任期及其選任解任。
五、會員大會及理監事會會議之規定。
六、會員應遵守之公約。
七、貧民醫藥扶助之實施辦法。
八、經費及會計。
九、章程之修改。
十、其他處理會務之必要事項。
各級醫師公會會員大會或理監事會之決議,有違反法令者,得由主管官署撤銷之。
醫師公會之會員有違反法令或章程之行為者,公會得依理監事會或會員大會之決議,將其事實證據報經衛生署核准予以除名,並應分呈社會行政主管官署備查。
第六章 附則
本法施行細則,由衛生署會同社會部擬訂,呈請行政院核定之。
本法自公布日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