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為新增 紅色為刪除
第三條之四
原條文 100/01/07 修正版本
信託財產發生之收入,受託人應於所得發生年度,按所得類別依本法規定,減除成本、必要費用及損耗後,分別計算受益人之各類所得額,由受益人併入當年度所得額,依本法規定課稅。
前項受益人有二人以上時,受託人應按信託行為明定或可得推知之比例計算各受益人之各類所得額;其計算比例不明或不能推知者,應按各類所得受益人之人數平均計算之。
受益人不特定或尚未存在者,其於所得發生年度依前二項規定計算之所得,應以受託人為納稅義務人,於第七十一條規定期限內,按規定之扣繳率申報納稅,其依第八十九條之一第二項規定計算之已扣繳稅款,得自其應納稅額中減除;其扣繳率由財政部擬訂,報請行政院核定發布之。
受託人未依第一項至第三項規定辦理者,稽徵機關應按查得之資料核定受益人之所得額,依本法規定課稅。
符合第四條之三各款規定之公益信託,其信託利益於實際分配時,由受益人併入分配年度之所得額,依本法規定課稅。
依法經主管機關核准之共同信託基金、證券投資信託基金,或其他經財政部核准之信託基金,其信託利益於實際分配時,由受益人併入分配年度之所得額,依本法規定課稅。
100/01/10 修正版本
說明
一、第一項、第二項、第四項及第五項未修正。
二、第三項後段比照第八十八條扣繳率由財政部擬訂,報請行政院核定之規定,刪除「發布之」之文字。
三、按信託基金之主管機關於九十三年七月一日行政院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成立後,係隸屬該會,爰配合修正第六項相關文字。另配合該會已於九十六年七月十日訂定發布「期貨信託事業設置標準」、「期貨信託基金管理辦法」等相關法規,以推動設置期貨信託事業及發行期貨信託基金,爰增訂期貨信託基金適用信託利益於實際分配時課稅之規定。
第二十四條
原條文 100/01/07 修正版本
營利事業所得之計算,以其本年度收入總額減除各項成本費用、損失及稅捐後之純益額為所得額。所得額之計算,涉有應稅所得及免稅所得者,其相關之成本、費用或損失,除可直接合理明確歸屬者,得個別歸屬認列外,應作合理之分攤;其分攤辦法,由財政部定之。
營利事業有第十四條第一項第四類利息所得中之短期票券利息所得,除依第八十八條規定扣繳稅款外,不計入營利事業所得額。但營利事業持有之短期票券發票日在中華民國九十九年一月一日以後者,其利息所得應計入營利事業所得額課稅。
自中華民國九十九年一月一日起,營利事業持有依金融資產證券化條例或不動產證券化條例規定發行之受益證券或資產基礎證券,所獲配之利息所得應計入營利事業所得額課稅,不適用金融資產證券化條例第四十一條第二項及不動產證券化條例第五十條第三項分離課稅之規定。
總機構在中華民國境外之營利事業,因投資於國內其他營利事業,所獲配之股利淨額或盈餘淨額,除依第八十八條規定扣繳稅款外,不計入營利事業所得額。
100/01/10 修正版本
說明
一、第一項未修正。
二、依司法院釋字第六五七號解釋,涉及人民繳納稅捐之客體,應以法律或由法律明確授權之命令定之,方符租稅法律主義。有關營利事業應將帳載逾一定時效仍未給付之應付費用轉列其他收入,已涉及人民繳納稅捐之客體,應予明定課稅依據,以符合租稅法律主義。爰配合權責發生制之會計基礎,增訂第二項規定營利事業帳載應付未付之帳款、費用及其他各項債務,逾請求權時效尚未給付者,應於時效消滅年度轉列其他收入,俟實際給付時,再以營業外支出列帳,以正確計算營利事業之損益,公平課稅。
三、原第二項至第四項,移列為第三項至第五項。
第二十四條之四
此條文為新增條文,無原條文可比對。
100/01/10 修正版本
自一百年度起,總機構在中華民國境內經營海運業務之營利事業,符合一定要件,經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核定者,其海運業務收入得選擇依第二項規定按船舶淨噸位計算營利事業所得額;海運業務收入以外之收入,其所得額之計算依本法相關規定辦理。
前項營利事業每年度海運業務收入之營利事業所得額,得依下列標準按每年三百六十五日累計計算:
一、各船舶之淨噸位在一千噸以下者,每一百淨噸位之每日所得額為六十七元。
二、超過一千噸至一萬噸者,超過部分每一百淨噸位之每日所得額為四十九元。
三、超過一萬噸至二萬五千噸者,超過部分每一百淨噸位之每日所得額為三十二元。
四、超過二萬五千噸者,超過部分每一百淨噸位之每日所得額為十四元。
營利事業經營海運業務收入經依第一項規定選擇依項規定計算營利事業所得額者,一經選定,應連續適用十年,不得變更;適用期間如有不符合第一項所定一定要件,經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廢止核定者,自不符合一定要件之年度起連續五年,不得再選擇依前項規定辦理。
營利事業海運業務收入選擇依第二項規定計算營利事業所得額者,其當年度營利事業所得稅結算申報,不適用下列規定:
一、第三十九條第一項但書關於虧損扣除規定。
二、其他法律關於租稅減免規定。
第一項之一定要件、業務收入範圍、申請之期限、程序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財政部會商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定之。
說明
一、本條新增。
二、照黨團協商條文通過。
第四十三條之二
此條文為新增條文,無原條文可比對。
100/01/10 修正版本
自一百年度起,營利事業對關係人之負債占業主權益超過一定比率者,超過部分之利息支出不得列為費用或損失。
前項營利事業辦理結算申報時,應將對關係人之負債占業主權益比率及相關資訊,於結算申報書揭露。
第一項所定關係人、負債、業主權益之範圍、負債占業主權益一定比率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財政部定之。
銀行、信用合作社、金融控股公司、票券金融公司、保險公司及證券商,不適用前三項規定。
說明
一、本條新增。
二、照黨團協商條文通過。
第四十四條
原條文 100/01/07 修正版本
商品、原料、物料、在製品、製成品、副產品等存貨之估價,以實際成本為準;成本高於時價時,納稅義務人得以時價為準;成本或時價不明時,由該管稽徵機關用鑑定或估定方法決定之。
前項成本,得按存貨之種類或性質,採用個別辨認法、先進先出法、後進先出法、加權平均法、移動平均法或其他經主管機關核定之方法計算之。但採用後進先出法者,不適用前項成本與時價孰低之估價規定。
100/01/10 修正版本
說明
一、九十八年六月三日修正公布商業會計法第四十三條已將商品存貨之續後衡量,修正為「成本與淨變現價值孰低法」,並刪除後進先出法之成本計算方法。為縮短財務會計與稅務法令之差異,爰參照商業會計法規定,將第一項之存貨估價規定,修正為成本與淨變現價值孰低法及增訂跌價損失得列銷貨成本,並於第二項增訂淨變現價值之定義。
二、原第二項移列為第三項,並刪除但書後進先出法之成本計算方法,俾存貨評價之稅務處理與財務會計一致,並酌作文字修正。
第六十六條之六
原條文 100/01/07 修正版本
營利事業分配屬八十七年度或以後年度之盈餘時,應以股利或盈餘之分配日,其股東可扣抵稅額帳戶餘額,占其帳載累積未分配盈餘帳戶餘額之比率,作為稅額扣抵比率,按各股東或社員獲配股利淨額或盈餘淨額計算其可扣抵之稅額,併同股利或盈餘分配。其計算公式如下:
稅額扣抵比率=股東可扣抵稅額帳戶餘額/累積未分配盈餘帳戶餘額
股東(或社員)可扣抵稅額=股利(或盈餘)淨額x稅額扣抵比率
營利事業依前項規定計算之稅額扣抵比率,超過稅額扣抵比率上限者,以稅額扣抵比率上限為準,計算股東或社員可扣抵之稅額。稅額扣抵比率上限如下:
一、累積未分配盈餘未加徵百分之十營利事業所得稅者,為百分之三三.三三
二、累積未分配盈餘已加徵百分之十營利事業所得稅者,為百分之四八.一五。
三、累積未分配盈餘部分加徵、部分未加徵百分之十營利事業所得稅者,為各依其占累積未分配盈餘之比例,按前兩款規定上限計算之合計算。
第一項所稱營利事業帳載累積未分配盈餘,係指營利事業依商業會計法規定處理之八十七年度或以後年度之累積未分配盈餘。
第一項規定之稅額扣抵比率,以四捨五入計算至小數點以下第四位為止;股東或社員可扣抵稅額尾數不滿一元者,按四捨五入計算。
100/01/10 修正版本
說明
照黨團協商條文通過。
第八十一條
原條文 100/01/07 修正版本
該管稽徵機關應依其查核結果,填具核定稅額通知書,連同各計算項目之核定數額,送達納稅義務人。
前項通知書之記載或計算有錯誤時,納稅義務人得於通知書送達後十日內,向該管稽徵機關查對,或請予更正。
100/01/10 修正版本
說明
一、第一項及第二項未修正。
二、現行綜合所得稅每年結算申報案件超過五百萬件,考量國庫經費負擔,並兼顧納稅義務人權利之保護及稽徵作業簡便,爰增訂第三項,對於申報案件經查核屬下列情形之一者,該管稽徵機關得以公告方式通知納稅義務人,免個別填具及送達核定稅額通知書:(一)稽徵機關依納稅義務人申報應退稅款辦理退稅。(二)經查核結果無應補或應退稅款。(三)經查核結果應補或應退稅款符合免徵或免退規定。
第一百十四條之三
原條文 100/01/07 修正版本
營利事業未依第一百零二條之一第一項規定之期限,按實填報或填發股利憑單者,除限期責令補報或填發外,應按股利憑單所載可扣抵稅額之總額處百分之二十罰鍰,但最高不得超過三萬元,最低不得少於一千五百元;逾期自動申報或填發者,減半處罰。經稽徵機關限期責令補報或填發股利憑單,營利事業未依限按實補報或填發者,應按可扣抵稅額之總額處三倍之罰鍰,但最高不得超過六萬元,最低不得少於三千元。
營利事業違反第一百零二條之一第二項規定,未依限申報或未據實申報股東可扣抵稅額帳戶變動明細資料者,處七千五百元之罰鍰,並通知限期補報;逾期不補報者,得按月連續處罰至依規定補報為止。
100/01/10 修正版本
說明
一、營利事業未依第一百零二條之一第一項規定之期限,按實填報或填發股利憑單者,則國庫稅源將無法掌握,基於公共利益所需,並考量個案違章事實情況不一,不宜逕採劃一之處罰方式,爰參照九十八年五月二十七日修正公布第一百十四條第二款有關扣繳義務人未依限按實填報或填發扣繳憑單之處罰規定,修正第一項之處罰倍數為三倍以下,以利稽徵機關得按個案情節輕重,彈性調整其罰度。
二、第二項酌作文字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