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章節
比較基準
現行版本
審查報告
108/05/27 社會福利及衛生環境委員會
第二十二條
老人或其法定扶養義務人就老人參加全民健康保險之保險費、部分負擔費用或保險給付未涵蓋之醫療費用無力負擔者,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應予補助。
前項補助之對象、項目、基準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前項補助之對象、項目、基準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保留,送黨團協商)
立法說明
保留,送黨團協商。
老人或其法定扶養義務人就老人參加全民健康保險之保險費、部分負擔費用或保險給付未涵蓋之醫療費用無力負擔者,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應予補助。但年滿八十歲以上者之保險費,由中央主管機關全額補助。
前項補助之對象、項目、基準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前項補助之對象、項目、基準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立法說明
一、我國已於2018年4月進入高齡社會,亦即65歲以上老人佔總人口比例14%。依國家發展委員會推估,老年人口更有可能在2026年突破總人口的20%,使台灣成為超高齡社會,每五人當中就有一名老人。
二、據中央健康保險署106年全民健康保險統計,106年全國門診醫療點數中,老人使用比例即佔3分之1;全國住院醫療點數中,老人使用比例亦超過4成,足見老人為對醫療資源需求最高之族群。若再將老人依年齡分為65歲至79歲老人及80歲以上老人,80歲以上老人佔總人口數3.33%,使用9%的門診醫療點數及17%的住院醫療點數;65歲至79歲之老人佔總人口數約11.15%,使用門診醫療點數約25%,住院醫療點數約27%。相較之下,前者對門診醫療資源需求比例是後者的約1.2倍,住院醫療資源需求約2.1倍。
三、經查106年80歲以上老人之全民健康保險保險費自付額約25億,僅佔全國保險對象繳納健保費用自付額約1.6%,不致造成財政負擔;又考量到80歲以上老人又於實務上較頻繁支出掛號及醫藥費用,為減輕具生產力之壯年法定扶養義務人負擔,亦因應高齡化社會對老人健康照顧之高漲需求,政府應強化對老人福利之照顧。
二、據中央健康保險署106年全民健康保險統計,106年全國門診醫療點數中,老人使用比例即佔3分之1;全國住院醫療點數中,老人使用比例亦超過4成,足見老人為對醫療資源需求最高之族群。若再將老人依年齡分為65歲至79歲老人及80歲以上老人,80歲以上老人佔總人口數3.33%,使用9%的門診醫療點數及17%的住院醫療點數;65歲至79歲之老人佔總人口數約11.15%,使用門診醫療點數約25%,住院醫療點數約27%。相較之下,前者對門診醫療資源需求比例是後者的約1.2倍,住院醫療資源需求約2.1倍。
三、經查106年80歲以上老人之全民健康保險保險費自付額約25億,僅佔全國保險對象繳納健保費用自付額約1.6%,不致造成財政負擔;又考量到80歲以上老人又於實務上較頻繁支出掛號及醫藥費用,為減輕具生產力之壯年法定扶養義務人負擔,亦因應高齡化社會對老人健康照顧之高漲需求,政府應強化對老人福利之照顧。
第二十五條
老人搭乘國內公、民營水、陸、空大眾運輸工具、進入康樂場所及參觀文教設施,應予以半價優待。
前項文教設施為中央機關(構)、行政法人經營者,平日應予免費。
前項文教設施為中央機關(構)、行政法人經營者,平日應予免費。
(維持現行條文)
立法說明
維持現行條文,不予修正。
老人搭乘國內公、民營水、陸、空大眾運輸工具、進入風景區、康樂場所及參觀文教設施,應予以半價優待。
前項風景區、康樂場所及文教設施為中央機關(構)、行政法人經營者,平日應予免費。
前項風景區、康樂場所及文教設施為中央機關(構)、行政法人經營者,平日應予免費。
立法說明
一、衛福部社會及家庭署於網站上列出老年人於全國享有優惠票券之公立(營)風景區、康樂場所及參觀文教設施一覽表,然本法現行規定遺漏風景區優待之部分,應加以明文補充之。
二、我國對老年人福利政策應加以提升,增加老年人至戶外活動之意願,保障老年人生活健康。爰此,中央機關(構)或行政法人經營之風景區、康樂場所及文教設施不分平假日,應予免費。
二、我國對老年人福利政策應加以提升,增加老年人至戶外活動之意願,保障老年人生活健康。爰此,中央機關(構)或行政法人經營之風景區、康樂場所及文教設施不分平假日,應予免費。
老人搭乘國內公、民營水、陸、空大眾運輸工具、進入康樂場所及參觀文教設施,應予以半價優待。
前項文教設施為中央機關(構)、行政法人經營者,應予免費。
前項文教設施為中央機關(構)、行政法人經營者,應予免費。
立法說明
為促進老人得多加利用中央機關(購)、行政法人經營之文教設施,應給予老人不分平假日相同之免費優惠,始得達成法規之立法精神,並促進其假日仍得與家人同享天倫之樂。
第三十六條
私人或團體設立老人福利機構,應向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申請設立許可。
經許可設立私立老人福利機構者,應於三個月內辦理財團法人登記。但小型設立且不對外募捐、不接受補助及不享受租稅減免者,得免辦財團法人登記。
未於前項期間辦理財團法人登記,而有正當理由者,得申請當地主管機關核准延長一次,期間不得超過三個月;屆期不辦理者,原許可失其效力。
第一項申請設立之許可要件、申請程序、審核期限、撤銷與廢止許可、自行停業與歇業、擴充與遷移、督導管理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第二項小型設立之規模、面積、設施、人員配置等設立標準,由中央主管機關會同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定之。
經許可設立私立老人福利機構者,應於三個月內辦理財團法人登記。但小型設立且不對外募捐、不接受補助及不享受租稅減免者,得免辦財團法人登記。
未於前項期間辦理財團法人登記,而有正當理由者,得申請當地主管機關核准延長一次,期間不得超過三個月;屆期不辦理者,原許可失其效力。
第一項申請設立之許可要件、申請程序、審核期限、撤銷與廢止許可、自行停業與歇業、擴充與遷移、督導管理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第二項小型設立之規模、面積、設施、人員配置等設立標準,由中央主管機關會同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定之。
(修正通過)
私人或團體設立老人福利機構,應向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申請設立許可。
經許可設立私立老人福利機構者,應於三個月內辦理財團法人登記。但小型設立且不對外募捐、不接受補助及不享受租稅減免者,得免辦財團法人登記。
前項免辦財團法人登記之機構,因配合國家長期照顧政策,辦理經中央主管機關指定或公告之項目,得接受補助。
未於第二項期間辦理財團法人登記,而有正當理由者,得申請當地主管機關核准延長一次,期間不得超過三個月;屆期不辦理者,原許可失其效力。
第一項申請設立許可之要件、申請程序、審核期限、審查基準、撤銷與廢止許可、停業、停辦、歇業與復業、擴充與縮減、遷移、督導管理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第二項小型設立之規模、面積、設施、人員配置等設立標準,由中央主管機關會商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定之。
私人或團體設立老人福利機構,應向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申請設立許可。
經許可設立私立老人福利機構者,應於三個月內辦理財團法人登記。但小型設立且不對外募捐、不接受補助及不享受租稅減免者,得免辦財團法人登記。
前項免辦財團法人登記之機構,因配合國家長期照顧政策,辦理經中央主管機關指定或公告之項目,得接受補助。
未於第二項期間辦理財團法人登記,而有正當理由者,得申請當地主管機關核准延長一次,期間不得超過三個月;屆期不辦理者,原許可失其效力。
第一項申請設立許可之要件、申請程序、審核期限、審查基準、撤銷與廢止許可、停業、停辦、歇業與復業、擴充與縮減、遷移、督導管理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第二項小型設立之規模、面積、設施、人員配置等設立標準,由中央主管機關會商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定之。
立法說明
照委員吳玉琴等21人及委員劉建國等17人提案修正通過。
私人或團體設立老人福利機構,應向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申請設立許可。
經許可設立私立老人福利機構者,應於三個月內辦理財團法人登記。但小型設立且不對外募捐、不接受補助及不享受租稅減免者,得免辦財團法人登記。
未於前項期間辦理財團法人登記,而有正當理由者,得申請當地主管機關核准延長一次,期間不得超過三個月;屆期不辦理者,原許可失其效力。
第一項申請設立之許可要件、申請程序、審核期限與審查基準、撤銷與廢止許可、自行停業與歇業、擴充、縮減與遷移、督導管理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第二項但書所定小型私立老人福利機構,因配合國家長期照顧政策,辦理經中央主管機關指定或公告項目者,得接受補助。
前項小型私立老人福利機構,其設立之規模、面積、設施、人員配置等設立標準,由中央主管機關會同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定之。
經許可設立私立老人福利機構者,應於三個月內辦理財團法人登記。但小型設立且不對外募捐、不接受補助及不享受租稅減免者,得免辦財團法人登記。
未於前項期間辦理財團法人登記,而有正當理由者,得申請當地主管機關核准延長一次,期間不得超過三個月;屆期不辦理者,原許可失其效力。
第一項申請設立之許可要件、申請程序、審核期限與審查基準、撤銷與廢止許可、自行停業與歇業、擴充、縮減與遷移、督導管理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第二項但書所定小型私立老人福利機構,因配合國家長期照顧政策,辦理經中央主管機關指定或公告項目者,得接受補助。
前項小型私立老人福利機構,其設立之規模、面積、設施、人員配置等設立標準,由中央主管機關會同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定之。
立法說明
一、修正第四項規定,授權子法訂定機構申請有關縮減及審查基準,以符實際。
二、考量非財團法人私立老人福利機構為政府推動長期照顧服務之重要資源,為鼓勵其發展多元、多層級服務型態,並參與居家式及社區式照顧服務資源布建,爰增訂第五項但書規定,為配合推展國家長期照顧政策,辦理經中央管機關指定或公告項目者,得免受不得接受補助之限制,俾符實際所需。
三、酌修現行條文第五項文字,並移至第六項,以資明確。
二、考量非財團法人私立老人福利機構為政府推動長期照顧服務之重要資源,為鼓勵其發展多元、多層級服務型態,並參與居家式及社區式照顧服務資源布建,爰增訂第五項但書規定,為配合推展國家長期照顧政策,辦理經中央管機關指定或公告項目者,得免受不得接受補助之限制,俾符實際所需。
三、酌修現行條文第五項文字,並移至第六項,以資明確。
私人或團體設立老人福利機構,應向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申請設立許可。
經許可設立私立老人福利機構者,應於三個月內辦理財團法人登記。但小型設立且不對外募捐、不接受補助及不享受租稅減免者,得免辦財團法人登記。
未於前項期間辦理財團法人登記,而有正當理由者,得申請當地主管機關核准延長一次,期間不得超過三個月;屆期不辦理者,原許可失其效力。
第一項申請設立之許可要件、申請程序、審核期限與審查基準、撤銷與廢止許可、自行停業與歇業、擴充、縮減與遷移、督導管理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第二項小型設立者,因配合國家長期照顧政策,辦理經中央主管機關指定或公告項目者,得接受補助。
第二項小型設立之規模、面積、設施、人員配置等設立標準,由中央主管機關會商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定之。
經許可設立私立老人福利機構者,應於三個月內辦理財團法人登記。但小型設立且不對外募捐、不接受補助及不享受租稅減免者,得免辦財團法人登記。
未於前項期間辦理財團法人登記,而有正當理由者,得申請當地主管機關核准延長一次,期間不得超過三個月;屆期不辦理者,原許可失其效力。
第一項申請設立之許可要件、申請程序、審核期限與審查基準、撤銷與廢止許可、自行停業與歇業、擴充、縮減與遷移、督導管理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第二項小型設立者,因配合國家長期照顧政策,辦理經中央主管機關指定或公告項目者,得接受補助。
第二項小型設立之規模、面積、設施、人員配置等設立標準,由中央主管機關會商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定之。
立法說明
一、考量第四項授權訂定之辦法,實務上有明定地方政府審查基準及機構申請縮減相關程序之需要,爰酌作文字修正,以符實際。
二、考量非財團法人私立老人福利機構為政府推動長期照顧服務之重要資源,為鼓勵其發展多元、多層級服務型態,並參與居家式及社區式照顧服務資源布建,爰增訂第五項規定,為配合推展國家長期照顧政策,辦理經中央管機關指定或公告項目者,得免受不得接受補助之限制,俾符實際所需。
三、現行第五項移列至第六項。另按該項授權訂定之老人福利機構設立標準,前係由內政部及前行政院衛生署會銜發布,一百零二年七月二十三日成立衛生福利部,社會福利業務移撥該部,爰配合酌作文字修正。
二、考量非財團法人私立老人福利機構為政府推動長期照顧服務之重要資源,為鼓勵其發展多元、多層級服務型態,並參與居家式及社區式照顧服務資源布建,爰增訂第五項規定,為配合推展國家長期照顧政策,辦理經中央管機關指定或公告項目者,得免受不得接受補助之限制,俾符實際所需。
三、現行第五項移列至第六項。另按該項授權訂定之老人福利機構設立標準,前係由內政部及前行政院衛生署會銜發布,一百零二年七月二十三日成立衛生福利部,社會福利業務移撥該部,爰配合酌作文字修正。
第三十七條
老人福利機構不得兼營營利行為或利用其事業為任何不當之宣傳。
主管機關對老人福利機構應予輔導、監督、檢查、評鑑及獎勵。
老人福利機構對前項檢查不得規避、妨礙或拒絕,並應提供必要之協助。
第二項評鑑之指標應依老人福利機構規模及性質訂定;其評鑑對象、項目、方式及獎勵方式等事項之辦法,由主管機關定之。
主管機關對老人福利機構應予輔導、監督、檢查、評鑑及獎勵。
老人福利機構對前項檢查不得規避、妨礙或拒絕,並應提供必要之協助。
第二項評鑑之指標應依老人福利機構規模及性質訂定;其評鑑對象、項目、方式及獎勵方式等事項之辦法,由主管機關定之。
(修正通過)
老人福利機構不得兼營營利行為或利用其事業為任何不當之宣傳。
主管機關對老人福利機構,應予輔導、監督、檢查、評鑑及獎勵。
老人福利機構或未依第三十六條第一項許可設立者,對前項檢查,不得規避、妨礙或拒絕,並應提供必要之文件、資料或其他協助。
主管機關執行輔導、監督、檢查、評鑑,及對未依第三十六條第一項許可設立者執行檢查時,應出示有關執行職務之證明文件或顯示足資辨別之標誌。
第二項評鑑之指標,應依老人福利機構規模及性質訂定;其評鑑之對象、項目與方式、獎勵之對象與方式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由主管機關定之。
老人福利機構不得兼營營利行為或利用其事業為任何不當之宣傳。
主管機關對老人福利機構,應予輔導、監督、檢查、評鑑及獎勵。
老人福利機構或未依第三十六條第一項許可設立者,對前項檢查,不得規避、妨礙或拒絕,並應提供必要之文件、資料或其他協助。
主管機關執行輔導、監督、檢查、評鑑,及對未依第三十六條第一項許可設立者執行檢查時,應出示有關執行職務之證明文件或顯示足資辨別之標誌。
第二項評鑑之指標,應依老人福利機構規模及性質訂定;其評鑑之對象、項目與方式、獎勵之對象與方式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由主管機關定之。
立法說明
照委員吳玉琴等21人及委員劉建國等17人提案修正通過。
老人福利機構不得兼營營利行為或利用其事業為任何不當之宣傳。
主管機關對老人福利機構應予輔導、監督、檢查、評鑑及獎勵。
前項所定檢查,主管機關應結合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每年至少辦理一次,並以不預先通知方式為之,檢查結果應公告於主管機關所屬網站。
老人福利機構對第二項檢查,無正當理由不得規避、妨礙或拒絕,並應提供必要之協助。規避、妨礙或拒絕者,主管機關得強制執行檢查。
主管機關對老人福利機構執行輔導、監督、檢查及評鑑時,應出示有關執行職務之證明文件或顯示足資辨別之標誌。
第二項評鑑之指標應依老人福利機構規模及性質訂定;其評鑑對象、項目、方式及獎勵方式等事項之辦法,由主管機關定之。
主管機關對老人福利機構應予輔導、監督、檢查、評鑑及獎勵。
前項所定檢查,主管機關應結合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每年至少辦理一次,並以不預先通知方式為之,檢查結果應公告於主管機關所屬網站。
老人福利機構對第二項檢查,無正當理由不得規避、妨礙或拒絕,並應提供必要之協助。規避、妨礙或拒絕者,主管機關得強制執行檢查。
主管機關對老人福利機構執行輔導、監督、檢查及評鑑時,應出示有關執行職務之證明文件或顯示足資辨別之標誌。
第二項評鑑之指標應依老人福利機構規模及性質訂定;其評鑑對象、項目、方式及獎勵方式等事項之辦法,由主管機關定之。
立法說明
一、考量現行主管機關對老人福利機構皆以不預先通知方式辦理檢查,並為回應監察院審核意見,主管機關應揭示檢查結果及後續改善情形,提供民眾參考,爰增列第三項規定,以資明確。
二、現行條文第三項依序遞移至第四項。按現行主管機關檢查老人福利機構時,常有機構規避、妨礙或拒絕檢查之情事,造成主管機關難以查核,為保障該機構入住老人之權益與安全,爰依法務部一百零一年十月一日法律第一○一○三一○八○七○號函建議,對於不配合檢查者有施予強制檢查之需要者,應於本法增訂強制檢查之法律依據,爰參照畜牧法第三十一條規定,於第四項後段增列強制執行檢查之規定。至機構主管機關執行職務上開強制執行檢查時,有必要時,得依行政程序法第十九條規定,向警察等其他單位請求協助。
三、另參照長期照顧服務機構設立許可及管理辦法第三十一條第三項規定,增列第五項有關主管機關輔導、監督、檢查及評鑑時應遵守程序等事項之規定。
四、現行條文第四項依序遞移至第六項。
二、現行條文第三項依序遞移至第四項。按現行主管機關檢查老人福利機構時,常有機構規避、妨礙或拒絕檢查之情事,造成主管機關難以查核,為保障該機構入住老人之權益與安全,爰依法務部一百零一年十月一日法律第一○一○三一○八○七○號函建議,對於不配合檢查者有施予強制檢查之需要者,應於本法增訂強制檢查之法律依據,爰參照畜牧法第三十一條規定,於第四項後段增列強制執行檢查之規定。至機構主管機關執行職務上開強制執行檢查時,有必要時,得依行政程序法第十九條規定,向警察等其他單位請求協助。
三、另參照長期照顧服務機構設立許可及管理辦法第三十一條第三項規定,增列第五項有關主管機關輔導、監督、檢查及評鑑時應遵守程序等事項之規定。
四、現行條文第四項依序遞移至第六項。
老人福利機構不得兼營營利行為或利用其事業為任何不當之宣傳。
主管機關對老人福利機構應予輔導、監督、檢查、評鑑及獎勵。
前項所定檢查,主管機關應以不預先通知方式為之,檢查結果應公告於主管機關所屬網站。
老人福利機構對第二項檢查,無正當理由不得規避、妨礙或拒絕,並應提供必要之協助。規避、妨礙或拒絕者,主管機關得強制執行檢查。
主管機關對老人福利機構執行輔導、監督、檢查及評鑑時,應出示有關執行職務之證明文件或顯示足資辨別之標誌。
第二項評鑑之指標應依老人福利機構規模及性質訂定;其評鑑對象、項目、方式及獎勵方式等事項之辦法,由主管機關定之。
主管機關對老人福利機構應予輔導、監督、檢查、評鑑及獎勵。
前項所定檢查,主管機關應以不預先通知方式為之,檢查結果應公告於主管機關所屬網站。
老人福利機構對第二項檢查,無正當理由不得規避、妨礙或拒絕,並應提供必要之協助。規避、妨礙或拒絕者,主管機關得強制執行檢查。
主管機關對老人福利機構執行輔導、監督、檢查及評鑑時,應出示有關執行職務之證明文件或顯示足資辨別之標誌。
第二項評鑑之指標應依老人福利機構規模及性質訂定;其評鑑對象、項目、方式及獎勵方式等事項之辦法,由主管機關定之。
立法說明
一、考量現行主管機關對老人福利機構皆以不預先通知方式辦理檢查,且為保障入住老人福利機構者受照顧權益,及提供民眾選擇老人福利機構資訊,主管機關應揭示檢查結果及後續改善情形,提供民眾參考,爰增列第三項規定,以資明確。
二、現行第三項移列至第四項。按現行主管機關檢查老人福利機構時,常有機構規避、妨礙或拒絕檢查之情事,造成主管機關難以查核,為保障該機構入住老人之權益與安全,爰依法務部一百零一年十月一日法律第一○一○三一○八○七○號函建議,對於不配合檢查者有施予強制檢查之需要者,應於本法增訂強制檢查之法律依據,爰參照畜牧法第三十一條規定,於第四項後段增列強制執行檢查之規定。至機構主管機關執行職務上開強制執行檢查時,有必要時,得依行政程序法第十九條規定,向警察等其他單位請求協助。
三、另參照長期照顧服務機構設立許可及管理辦法第三十一條第三項規定,增列第五項有關主管機關輔導、監督、檢查及評鑑時應遵守程序等事項之規定。
四、現行第四項移列至第六項。
二、現行第三項移列至第四項。按現行主管機關檢查老人福利機構時,常有機構規避、妨礙或拒絕檢查之情事,造成主管機關難以查核,為保障該機構入住老人之權益與安全,爰依法務部一百零一年十月一日法律第一○一○三一○八○七○號函建議,對於不配合檢查者有施予強制檢查之需要者,應於本法增訂強制檢查之法律依據,爰參照畜牧法第三十一條規定,於第四項後段增列強制執行檢查之規定。至機構主管機關執行職務上開強制執行檢查時,有必要時,得依行政程序法第十九條規定,向警察等其他單位請求協助。
三、另參照長期照顧服務機構設立許可及管理辦法第三十一條第三項規定,增列第五項有關主管機關輔導、監督、檢查及評鑑時應遵守程序等事項之規定。
四、現行第四項移列至第六項。
第四十條之一
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對於入住老人福利機構且無扶養義務人或法定代理人者,應自行或結合民間團體監督其服務品質,老人福利機構不得拒絕。
立法說明
一、本條新增。
二、參考長期照顧服務法第四十六條規定,增訂地方主管機關對於入住老人福利機構(含中央主管機關所屬及主管老人福利機構)且無扶養義務人或法定代理人之老人,其接受服務品質之改善與監督責任,導入第三方力量進入老人福利機構代住民發聲,並藉此培力老人,以維護受照顧服務之權益。
二、參考長期照顧服務法第四十六條規定,增訂地方主管機關對於入住老人福利機構(含中央主管機關所屬及主管老人福利機構)且無扶養義務人或法定代理人之老人,其接受服務品質之改善與監督責任,導入第三方力量進入老人福利機構代住民發聲,並藉此培力老人,以維護受照顧服務之權益。
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對於入住老人福利機構且無扶養義務人或法定代理人者,應自行或結合民間團體監督其服務品質,老人福利機構不得拒絕。
立法說明
一、本條新增。
二、參考長期照顧服務法第四十六條規定,增訂地方主管機關對於入住老人福利機構(含中央主管機關所屬及主管老人福利機構)且無扶養義務人或法定代理人之老人,其接受服務品質之改善與監督責任,導入第三方力量進入老人福利機構代住民發聲,並藉此培力老人,以維護受照顧服務之權益。
二、參考長期照顧服務法第四十六條規定,增訂地方主管機關對於入住老人福利機構(含中央主管機關所屬及主管老人福利機構)且無扶養義務人或法定代理人之老人,其接受服務品質之改善與監督責任,導入第三方力量進入老人福利機構代住民發聲,並藉此培力老人,以維護受照顧服務之權益。
第四十一條
老人因直系血親卑親屬或依契約對其有扶養義務之人有疏忽、虐待、遺棄等情事,致有生命、身體、健康或自由之危難,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得依老人申請或職權予以適當短期保護及安置。老人如欲對之提出告訴或請求損害賠償時,主管機關應協助之。
前項保護及安置,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得依職權或依老人申請免除之。
第一項老人保護及安置所需之費用,由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先行支付者,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得檢具費用單據影本及計算書,通知老人之直系血親卑親屬或依契約有扶養義務者於三十日內償還;逾期未償還者,得移送法院強制執行。
前項保護及安置,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得依職權或依老人申請免除之。
第一項老人保護及安置所需之費用,由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先行支付者,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得檢具費用單據影本及計算書,通知老人之直系血親卑親屬或依契約有扶養義務者於三十日內償還;逾期未償還者,得移送法院強制執行。
(修正通過)
老人因配偶、直系血親卑親屬或依契約負照顧義務之人有疏忽、虐待、遺棄或其他情事,致其生命、身體、健康或自由發生危難者,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得依老人申請或依職權予以適當保護及安置。老人對其提出告訴或請求損害賠償時,主管機關應協助之。
前項保護及安置,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得依職權或依老人申請免除之。
第一項老人保護及安置所需之費用,由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先行支付者,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得檢具費用單據影本及計算書,以書面行政處分通知老人、配偶、直系血親卑親屬或依契約負照顧義務者於六十日內返還;逾期未返還者,得依法移送行政執行。
前項老人、配偶、直系血親卑親屬有下列情形之一者,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得就前項之保護及安置費用予以減輕或免除:
一、老人、配偶或直系血親卑親屬因生活陷於困境無力負擔。
二、配偶或直系血親卑親屬經主管機關邀集機關代表、學者專家審認應減輕或免除扶養義務者。
三、配偶或直系血親卑親屬經法院裁定減輕或免除扶養義務。
老人因配偶、直系血親卑親屬或依契約負照顧義務之人有疏忽、虐待、遺棄或其他情事,致其生命、身體、健康或自由發生危難者,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得依老人申請或依職權予以適當保護及安置。老人對其提出告訴或請求損害賠償時,主管機關應協助之。
前項保護及安置,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得依職權或依老人申請免除之。
第一項老人保護及安置所需之費用,由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先行支付者,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得檢具費用單據影本及計算書,以書面行政處分通知老人、配偶、直系血親卑親屬或依契約負照顧義務者於六十日內返還;逾期未返還者,得依法移送行政執行。
前項老人、配偶、直系血親卑親屬有下列情形之一者,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得就前項之保護及安置費用予以減輕或免除:
一、老人、配偶或直系血親卑親屬因生活陷於困境無力負擔。
二、配偶或直系血親卑親屬經主管機關邀集機關代表、學者專家審認應減輕或免除扶養義務者。
三、配偶或直系血親卑親屬經法院裁定減輕或免除扶養義務。
立法說明
參採各委員提案修正通過。
老人因直系血親卑親屬或依契約對其有扶養義務之人有疏忽、虐待、遺棄等情事,致有生命、身體、健康或自由之危難,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得依老人申請或職權予以適當短期保護及安置。老人如欲對之提出告訴或請求損害賠償時,主管機關應協助之。
前項保護及安置,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得依職權或依老人申請免除之。
第一項老人保護及安置所需之費用,由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先行支付者,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得檢具費用單據影本及計算書,通知老人之直系血親卑親屬或依契約有扶養義務者於三十日內償還;逾期未償還者,得移送法院強制執行。
直系血親卑親屬之扶養義務經減輕或免除者,依其扶養義務範圍定前項償還責任。
前項保護及安置,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得依職權或依老人申請免除之。
第一項老人保護及安置所需之費用,由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先行支付者,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得檢具費用單據影本及計算書,通知老人之直系血親卑親屬或依契約有扶養義務者於三十日內償還;逾期未償還者,得移送法院強制執行。
直系血親卑親屬之扶養義務經減輕或免除者,依其扶養義務範圍定前項償還責任。
立法說明
一、本條第一項所定之國家所負保護救助義務,依社會救助補充性原則,固屬後順位義務,惟扶養義務經減輕或免除後,超過此限度之外,國家之保護義務已不再得以後順位義務履行視之,而不宜要求扶養義務人全額負擔主管機關支付之保護及安置所需費用。再者,扶養義務既經減輕,扶養義務人亦僅於減輕後之扶養義務範圍內,受有免於自己清償扶養義務之利益,逾此範圍,主管機關乃係履行自己之公法義務,無由恣意轉嫁其應負擔之公共履行成本。爰增訂第四項,明訂主管機關依本條第三項規定向直系血親卑親屬請求償還時,償還範圍不應架空民法第一千一百十八條之一所形成之扶養權利義務秩序,而應依民事法律關係認定償還責任之界限。
二、又依一百零一年六月一日施行之家事事件法,扶養請求事件之當事人對於程序標的具有處分權(家事事件法第三條、第一百零一條、第一百二十六條參照),且對此所成立之調解,與確定裁判有同一之效力(家事事件法第三十條參照),故縱扶養義務人係因法院調解、訴訟上和解、認諾裁判而得以減輕或免除扶養義務,惟無論如何皆得依民事程序及實體法規形成扶養權利義務關係,自仍應有增訂第四項規定之適用,併予敘明。
二、又依一百零一年六月一日施行之家事事件法,扶養請求事件之當事人對於程序標的具有處分權(家事事件法第三條、第一百零一條、第一百二十六條參照),且對此所成立之調解,與確定裁判有同一之效力(家事事件法第三十條參照),故縱扶養義務人係因法院調解、訴訟上和解、認諾裁判而得以減輕或免除扶養義務,惟無論如何皆得依民事程序及實體法規形成扶養權利義務關係,自仍應有增訂第四項規定之適用,併予敘明。
老人因扶養義務人或依契約對其有照顧義務之人有疏忽、虐待、遺棄等情事,致有生命、身體、健康或自由之危難,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得依老人申請或職權予以適當短期保護及安置。老人如欲對之提出告訴或請求損害賠償時,主管機關應協助之。
前項保護及安置,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得依職權或依老人申請免除之。
第一項老人保護安置所需費用,由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先行支付者,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得檢具費用單據影本及計算書,通知老人、扶養義務人或依契約有照顧義務者於期限內償還。
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就前項費用償還,成立審議小組並訂定處理原則,審酌應償還人違反義務之情節,以決定償還額度。
前項保護及安置,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得依職權或依老人申請免除之。
第一項老人保護安置所需費用,由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先行支付者,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得檢具費用單據影本及計算書,通知老人、扶養義務人或依契約有照顧義務者於期限內償還。
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就前項費用償還,成立審議小組並訂定處理原則,審酌應償還人違反義務之情節,以決定償還額度。
立法說明
一、扶養義務為依據民法而來之義務而非依契約,參考長期照顧法之用語,以及照顧乃由機構或個人依契約提供勞務,建議修正為照顧義務。
二、現行規定僅限於向老人直系血親卑親屬或依契約有照顧義務者追償安置服務費用,參考精神衛生法第20條,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第77條,以及民法第1116條之1等規定予以修正,使有財產而受安置之老人及其配偶亦可成為追償之對象。
三、現行追償規定並未考量負扶養義務親屬是否具有得申請減輕或免除扶養責任之事由以及是否有其他親屬需扶養等情事,建議增加此考量要件。
四、現行追償制度雖規定為「得」追償,但實務上受制於主計單位,社政單位為避免圖利,不論各種情況皆一併追償安置費,爰建議應於主管機關成立審議小組進行個案審查。
二、現行規定僅限於向老人直系血親卑親屬或依契約有照顧義務者追償安置服務費用,參考精神衛生法第20條,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第77條,以及民法第1116條之1等規定予以修正,使有財產而受安置之老人及其配偶亦可成為追償之對象。
三、現行追償規定並未考量負扶養義務親屬是否具有得申請減輕或免除扶養責任之事由以及是否有其他親屬需扶養等情事,建議增加此考量要件。
四、現行追償制度雖規定為「得」追償,但實務上受制於主計單位,社政單位為避免圖利,不論各種情況皆一併追償安置費,爰建議應於主管機關成立審議小組進行個案審查。
老人因直系血親卑親屬或依契約對其有扶養義務之人有疏忽、虐待、遺棄等情事,致有生命、身體、健康或自由之危難,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得依老人申請或職權予以適當短期保護及安置。老人如欲對之提出告訴或請求損害賠償時,主管機關應協助之。
前項保護及安置,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得依職權或依老人申請免除之。
第一項老人保護及安置所需之費用,由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先行支付者,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得檢具費用單據影本及計算書,通知老人之直系血親卑親屬或依契約有扶養義務者於三十日內償還;逾期未償還者,得移送法院強制執行。
直系血親卑親屬之扶養義務經法院裁判減輕或免除者,依其所負扶養義務範圍定前項償還責任。
前項保護及安置,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得依職權或依老人申請免除之。
第一項老人保護及安置所需之費用,由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先行支付者,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得檢具費用單據影本及計算書,通知老人之直系血親卑親屬或依契約有扶養義務者於三十日內償還;逾期未償還者,得移送法院強制執行。
直系血親卑親屬之扶養義務經法院裁判減輕或免除者,依其所負扶養義務範圍定前項償還責任。
立法說明
一、查「老人福利法」第四十一條第一項規定,因直系血親卑親屬即扶養義務人對受扶養義務人有疏忽、虐待、遺棄等情事,致有生命、身體、健康或自由之危難,縣(市)主管機關得依申請或職權予以適當短期保護及安置,並得向其扶養義務人請求償還保護及安置費用,此即為國家所負保護救助義務。
二、惟扶養義務人之扶養義務如經法院裁判減輕或免除者,扶養義務人僅就其法院裁判所定之扶養義務範圍內,負扶養義務之責,實不應全額負擔縣(市)主管機關支付之短期保護及安置費用,方符合民法當初制訂第一千一百十八條之一減免扶養義務之立法目的及事理之平,爰明確規範扶養義務人依照法院裁判範圍減輕或免除之範圍,定其償還費用責任。
二、惟扶養義務人之扶養義務如經法院裁判減輕或免除者,扶養義務人僅就其法院裁判所定之扶養義務範圍內,負扶養義務之責,實不應全額負擔縣(市)主管機關支付之短期保護及安置費用,方符合民法當初制訂第一千一百十八條之一減免扶養義務之立法目的及事理之平,爰明確規範扶養義務人依照法院裁判範圍減輕或免除之範圍,定其償還費用責任。
老人因配偶、直系血親卑親屬或依契約對其有扶養義務之人有疏忽、虐待、遺棄等情事,致有生命、身體、健康或自由之危難,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得依老人申請或職權予以適當短期保護及安置。老人如欲對之提出告訴或請求損害賠償時,主管機關應協助之。
前項保護及安置,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得依職權或依老人申請免除之。
第一項老人保護及安置所需之費用,由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先行支付者,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得檢具費用單據影本及計算書,通知受保護及安置之老人、老人之配偶、老人之直系血親卑親屬或依契約有扶養義務者於三十日內償還;逾期未償還者,得移送法院強制執行。
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向老人之直系血親卑親屬或依契約有扶養義務者請求償還費用後,經法院裁判減輕或免除直系血親卑親屬或依契約有扶養義務者之扶養義務,主管機關應就其所應負扶養義務範圍,減輕或免除其償還責任。
前項保護及安置,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得依職權或依老人申請免除之。
第一項老人保護及安置所需之費用,由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先行支付者,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得檢具費用單據影本及計算書,通知受保護及安置之老人、老人之配偶、老人之直系血親卑親屬或依契約有扶養義務者於三十日內償還;逾期未償還者,得移送法院強制執行。
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向老人之直系血親卑親屬或依契約有扶養義務者請求償還費用後,經法院裁判減輕或免除直系血親卑親屬或依契約有扶養義務者之扶養義務,主管機關應就其所應負扶養義務範圍,減輕或免除其償還責任。
立法說明
一、本條明定老人若有遭負扶養義務者疏忽、虐待、遺棄等情事,致有生命、身體、健康或自由之危難時,地方政府可給予短期保護及安置,而相關費用則由負扶養義務者全額負擔。惟若老人曾對負扶養義務者有故意虐待、重大侮辱或其他身體、精神上之不法侵害行為,導致子女不願扶養老人之情形,負扶養義務者得依民法第一千一百十八條之一規定,請求法院減輕或免除其扶養義務。
二、惟因最高行政法院106年度判字第376號判決認為,負扶養義務者在法院裁判免除扶養義務之前,依民法規定仍負扶養義務,是以負扶養義務者依該條第二項規定,請求法院免除其扶養義務之權利,係屬形成權,自法院予以免除確定時起,始發生扶養義務者對受扶養權利者免除負扶養義務之法律效果。故在此之前,扶養義務者因負扶養義務而具體產生之債務關係仍然存在,因此儘管負扶養義務者已獲法院判決免除扶養責任,仍需負擔判決確定前之老人安置費用,顯於情理不合。
三、另查,因實務上地方政府協助安置之老人,多數為獨居或遊民,長年與家人失去聯繫,亦有老人過去未曾照顧子女,甚至對子女有施暴或拋棄之情事,因此子女亦不願承擔扶養責任,只能透過訴訟爭取免除扶養義務,顯見目前老人福利法第四十一條規定老人安置費用,僅能由直系血親卑親屬或依契約有扶養義務者全額負擔,將造成地方政府求償費用困難,更造成大量興訟虛耗司法資源。
四、爰修正本條第三項,將老人及其配偶,皆列入主管機關得請求償還之對象,並新增第四項,明定負扶養義務者若經法院判決減輕或免除扶養義務,主管機關應配合減輕或免除其償還責任,以完善老人安置費用之追償機制。
二、惟因最高行政法院106年度判字第376號判決認為,負扶養義務者在法院裁判免除扶養義務之前,依民法規定仍負扶養義務,是以負扶養義務者依該條第二項規定,請求法院免除其扶養義務之權利,係屬形成權,自法院予以免除確定時起,始發生扶養義務者對受扶養權利者免除負扶養義務之法律效果。故在此之前,扶養義務者因負扶養義務而具體產生之債務關係仍然存在,因此儘管負扶養義務者已獲法院判決免除扶養責任,仍需負擔判決確定前之老人安置費用,顯於情理不合。
三、另查,因實務上地方政府協助安置之老人,多數為獨居或遊民,長年與家人失去聯繫,亦有老人過去未曾照顧子女,甚至對子女有施暴或拋棄之情事,因此子女亦不願承擔扶養責任,只能透過訴訟爭取免除扶養義務,顯見目前老人福利法第四十一條規定老人安置費用,僅能由直系血親卑親屬或依契約有扶養義務者全額負擔,將造成地方政府求償費用困難,更造成大量興訟虛耗司法資源。
四、爰修正本條第三項,將老人及其配偶,皆列入主管機關得請求償還之對象,並新增第四項,明定負扶養義務者若經法院判決減輕或免除扶養義務,主管機關應配合減輕或免除其償還責任,以完善老人安置費用之追償機制。
老人因直系血親卑親屬或依契約對其有扶養義務之人有疏忽、虐待、遺棄等情事,致有生命、身體、健康或自由之危難,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得依老人申請或職權予以適當短期保護及安置。
有前項情形,老人如欲對之提出告訴或請求損害賠償時,主管機關應協助之。主管機關亦得獨立告訴。
第一項保護及安置,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得依職權或依老人申請免除之。
第一項老人保護及安置所需之費用,由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先行支付者,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得檢具費用單據影本及計算書,通知老人之直系血親卑親屬或依契約有扶養義務者於三十日內償還;逾期未償還者,得移送法院強制執行。
有前項情形,老人如欲對之提出告訴或請求損害賠償時,主管機關應協助之。主管機關亦得獨立告訴。
第一項保護及安置,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得依職權或依老人申請免除之。
第一項老人保護及安置所需之費用,由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先行支付者,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得檢具費用單據影本及計算書,通知老人之直系血親卑親屬或依契約有扶養義務者於三十日內償還;逾期未償還者,得移送法院強制執行。
立法說明
一、鑒於老人受虐事件頻傳,且多數發生於由家屬聘請在家看護照料之老人或無法自理生活而被安置於安養中心之老人身上,其中又以後者處於最為弱勢且時常求助無門的狀態。
二、依據刑法第二百七十七條第一項及同法第二百八十七條之規定,傷害罪乃告訴乃論之罪,如若受虐事件係發生於由社福機構安置於安養中心,無親屬或受親屬遺棄之老人身上,難以期待受害人有提起告訴之可能,其亦無法定代理人或配偶得為其提起獨立告訴。
三、再者,亦有安養中心就是虐待實施者或因管理疏失導致虐待情事發生之可能性與風險,如安養中心對於受虐情事隱匿而不舉報,則檢察官亦無依職權代行告訴之可能。
四、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第一百一十二條第二項規定:「對於兒童及少年犯罪者,主管機關得獨立告訴。」受虐老人相行之下,其所獲之保障較未周延,如能比照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賦予本法主管機關亦有獨立告訴之權,則能提升老人之權益保障。
五、爰增列本條第二項,賦予主管機關於老人遭受虐待情事發生時,有獨立告訴之權,原條文第二項及第三項,則順延至第三項及第四項。
二、依據刑法第二百七十七條第一項及同法第二百八十七條之規定,傷害罪乃告訴乃論之罪,如若受虐事件係發生於由社福機構安置於安養中心,無親屬或受親屬遺棄之老人身上,難以期待受害人有提起告訴之可能,其亦無法定代理人或配偶得為其提起獨立告訴。
三、再者,亦有安養中心就是虐待實施者或因管理疏失導致虐待情事發生之可能性與風險,如安養中心對於受虐情事隱匿而不舉報,則檢察官亦無依職權代行告訴之可能。
四、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第一百一十二條第二項規定:「對於兒童及少年犯罪者,主管機關得獨立告訴。」受虐老人相行之下,其所獲之保障較未周延,如能比照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賦予本法主管機關亦有獨立告訴之權,則能提升老人之權益保障。
五、爰增列本條第二項,賦予主管機關於老人遭受虐待情事發生時,有獨立告訴之權,原條文第二項及第三項,則順延至第三項及第四項。
老人因配偶、直系血親卑親屬或依契約對其有扶養義務之人有疏忽、虐待、遺棄等情事,致有生命、身體、健康或自由之危難,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得依老人申請或職權予以適當短期保護及安置。老人如欲對之提出告訴或請求損害賠償時,主管機關應協助之。
前項保護及安置,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得依職權或依老人申請免除之。
第一項老人保護及安置所需之費用,由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先行支付者,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得檢具費用單據影本及計算書,通知受保護及安置之老人、老人之配偶、老人之直系血親卑親屬或依契約有扶養義務者於三十日內償還;逾期未償還者,得移送法院強制執行。
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向老人之直系血親卑親屬或依契約有扶養義務者請求償還費用後,經法院裁判減輕直系血親卑親屬或依契約有扶養義務者之扶養義務,主管機關應就其所應負扶養義務範圍,減輕或免除其償還責任。經免除扶養義務者,自始免負擔安置費用。
前項保護及安置,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得依職權或依老人申請免除之。
第一項老人保護及安置所需之費用,由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先行支付者,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得檢具費用單據影本及計算書,通知受保護及安置之老人、老人之配偶、老人之直系血親卑親屬或依契約有扶養義務者於三十日內償還;逾期未償還者,得移送法院強制執行。
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向老人之直系血親卑親屬或依契約有扶養義務者請求償還費用後,經法院裁判減輕直系血親卑親屬或依契約有扶養義務者之扶養義務,主管機關應就其所應負扶養義務範圍,減輕或免除其償還責任。經免除扶養義務者,自始免負擔安置費用。
立法說明
一、老人福利法第四十一條第一項之立法原意係為保障老人之老年生活,避免扶養義務人對受扶養義務人有疏忽、虐待、遺棄等情事,致有生命、身體、健康或自由之危難,使主管機關得依申請或職權予以適當短期保護及安置。
二、惟扶養義務人之扶養義務如經法院判決減輕者,主管機關應就其所應負之扶養義務範圍減輕或免除其償還責任;如若經免除扶養義務者,自始免除負擔安置費用,以符合法之衡平性及民法第一千一百十八條之一減免扶養義務之立法目的。
三、爰修正本條第三項,將老人及其配偶,皆列入主管機關得請求償還之對象,並新增第四項,明定負扶養義務者若經法院判決減輕扶養義務,主管機關應配合減輕或免除其償還責任,經免除扶養義務者,自始免負擔安置費用,以完善老人安置費用之追償機制。
二、惟扶養義務人之扶養義務如經法院判決減輕者,主管機關應就其所應負之扶養義務範圍減輕或免除其償還責任;如若經免除扶養義務者,自始免除負擔安置費用,以符合法之衡平性及民法第一千一百十八條之一減免扶養義務之立法目的。
三、爰修正本條第三項,將老人及其配偶,皆列入主管機關得請求償還之對象,並新增第四項,明定負扶養義務者若經法院判決減輕扶養義務,主管機關應配合減輕或免除其償還責任,經免除扶養義務者,自始免負擔安置費用,以完善老人安置費用之追償機制。
第四十一條之一
依法令或契約有照顧義務者不得對老人有下列行為:
一、遺棄。
二、妨害自由。
三、傷害。
四、身心虐待。
五、留置無生活自理能力之老人獨處於易發生危險或傷害之環境。
六、留置老人於機構後棄之不理,經機構通知限期處理,無正當理由仍不處理者。
違反前項各款情形之一者,處新臺幣三萬元以上十五萬元以下罰鍰,並公告其姓名;涉及刑責者,應移送司法機關偵辦。
一、遺棄。
二、妨害自由。
三、傷害。
四、身心虐待。
五、留置無生活自理能力之老人獨處於易發生危險或傷害之環境。
六、留置老人於機構後棄之不理,經機構通知限期處理,無正當理由仍不處理者。
違反前項各款情形之一者,處新臺幣三萬元以上十五萬元以下罰鍰,並公告其姓名;涉及刑責者,應移送司法機關偵辦。
立法說明
一、本條新增。
二、本條文第五十一條條次變更為本條。
三、原條文第一項係依法令或契約有扶養照顧義務者未盡其扶養義務之處理方式,移列至罰則中加以規定,爰予刪除。
二、本條文第五十一條條次變更為本條。
三、原條文第一項係依法令或契約有扶養照顧義務者未盡其扶養義務之處理方式,移列至罰則中加以規定,爰予刪除。
第四十六條
老人福利機構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主管機關應限期令其於一個月內改善;屆期未改善者,處新臺幣三萬元以上十五萬元以下罰鍰,並得按次連續處罰:
一、收費規定未依第三十四條第四項規定報主管機關核可,或違反收費規定超收費用。
二、擴充、遷移、停業或歇業未依中央主管機關依第三十六條第四項規定所定辦法辦理。
三、財務收支處理未依中央主管機關依第三十六條第四項規定所定辦法辦理。
四、違反第三十七條第三項規定,規避、妨礙或拒絕主管機關之檢查。
五、違反第三十八條規定,未與入住者或其家屬訂定書面契約或將不得記載事項納入契約。
六、未依第三十九條規定投保公共意外責任保險或未具履行營運之擔保能力。
七、違反第四十條第二項規定,接受捐贈未公開徵信。
一、收費規定未依第三十四條第四項規定報主管機關核可,或違反收費規定超收費用。
二、擴充、遷移、停業或歇業未依中央主管機關依第三十六條第四項規定所定辦法辦理。
三、財務收支處理未依中央主管機關依第三十六條第四項規定所定辦法辦理。
四、違反第三十七條第三項規定,規避、妨礙或拒絕主管機關之檢查。
五、違反第三十八條規定,未與入住者或其家屬訂定書面契約或將不得記載事項納入契約。
六、未依第三十九條規定投保公共意外責任保險或未具履行營運之擔保能力。
七、違反第四十條第二項規定,接受捐贈未公開徵信。
(修正通過)
老人福利機構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主管機關應令其於一個月內改善;屆期未改善者,處新臺幣三萬元以上十五萬元以下罰鍰,並得按次處罰:
一、收費規定未依第三十四條第四項規定報主管機關核定,或違反收費規定超收費用。
二、財務收支處理未依第三十六條第五項所定辦法辦理。
三、違反第三十八條第一項規定,未與入住者或其家屬訂定書面契約、未納入應記載事項或將不得記載事項納入契約。
四、未依第三十九條第一項規定投保公共意外責任保險或未具履行營運之擔保能力。
五、違反第四十條第二項規定,接受捐贈未公開徵信。
老人福利機構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主管機關應令其於一個月內改善;屆期未改善者,處新臺幣三萬元以上十五萬元以下罰鍰,並得按次處罰:
一、收費規定未依第三十四條第四項規定報主管機關核定,或違反收費規定超收費用。
二、財務收支處理未依第三十六條第五項所定辦法辦理。
三、違反第三十八條第一項規定,未與入住者或其家屬訂定書面契約、未納入應記載事項或將不得記載事項納入契約。
四、未依第三十九條第一項規定投保公共意外責任保險或未具履行營運之擔保能力。
五、違反第四十條第二項規定,接受捐贈未公開徵信。
立法說明
照委員吳玉琴等21人及委員劉建國等17人提案修正通過。
老人福利機構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主管機關應令其於一個月內改善;屆期未改善者,處新臺幣三萬元以上十五萬元以下罰鍰,並按次處罰:
一、收費規定未依第三十四條第四項規定報主管機關核定,或違反收費規定超收費用。
二、財務收支處理未依中央主管機關依第三十六條第四項規定所定辦法辦理。
三、違反第三十八條第一項規定,未與入住者或其家屬訂定書面契約、未納入應記載事項或將不得記載事項納入契約。
四、未依第三十九條第一項規定投保公共意外責任保險或未具履行營運之擔保能力。
五、違反第四十條第二項規定,接受捐贈未公開徵信。
一、收費規定未依第三十四條第四項規定報主管機關核定,或違反收費規定超收費用。
二、財務收支處理未依中央主管機關依第三十六條第四項規定所定辦法辦理。
三、違反第三十八條第一項規定,未與入住者或其家屬訂定書面契約、未納入應記載事項或將不得記載事項納入契約。
四、未依第三十九條第一項規定投保公共意外責任保險或未具履行營運之擔保能力。
五、違反第四十條第二項規定,接受捐贈未公開徵信。
立法說明
一、按第一項係為規定行政罰,為避免「按次連續處罰」之規定可能產生行政執行罰之誤解,爰修正文字,以資明確。
二、考量老人福利機構之擴充、遷移、停業或歇業等,如未依私立老人福利機構設立許可及管理辦法辦理,可能有公共安全及住民照顧之重大影響,為有效遏止,爰將現行條文第二款移列至第四十七條第四款。
三、為保障老人福利機構住民之權益及服務品質,爰現行第三十七條第三項規定機構不得規避、妨礙或拒絕主管機關檢查。為有效因應機構拒絕檢查情形,爰將第四款移列至第四十八條第四款,俾收成效。
四、酌修第五款及第六款文字,另配合前開款次刪減,併同第七款規定,分別依序遞移至第三款至第五款。
二、考量老人福利機構之擴充、遷移、停業或歇業等,如未依私立老人福利機構設立許可及管理辦法辦理,可能有公共安全及住民照顧之重大影響,為有效遏止,爰將現行條文第二款移列至第四十七條第四款。
三、為保障老人福利機構住民之權益及服務品質,爰現行第三十七條第三項規定機構不得規避、妨礙或拒絕主管機關檢查。為有效因應機構拒絕檢查情形,爰將第四款移列至第四十八條第四款,俾收成效。
四、酌修第五款及第六款文字,另配合前開款次刪減,併同第七款規定,分別依序遞移至第三款至第五款。
老人福利機構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主管機關應令其於一個月內改善;屆期未改善者,處新臺幣三萬元以上十五萬元以下罰鍰,並按次處罰:
一、收費規定未依第三十四條第四項規定報主管機關核定,或違反收費規定超收費用。
二、財務收支處理未依中央主管機關依第三十六條第四項規定所定辦法辦理。
三、違反第三十八條第一項規定,未與入住者或其家屬訂定書面契約、未納入應記載事項或將不得記載事項納入契約。
四、未依第三十九條第一項規定投保公共意外責任保險或未具履行營運之擔保能力。
五、違反第四十條第二項規定,接受捐贈未公開徵信。
一、收費規定未依第三十四條第四項規定報主管機關核定,或違反收費規定超收費用。
二、財務收支處理未依中央主管機關依第三十六條第四項規定所定辦法辦理。
三、違反第三十八條第一項規定,未與入住者或其家屬訂定書面契約、未納入應記載事項或將不得記載事項納入契約。
四、未依第三十九條第一項規定投保公共意外責任保險或未具履行營運之擔保能力。
五、違反第四十條第二項規定,接受捐贈未公開徵信。
立法說明
一、按第一項係為規定行政罰,為避免「按次連續處罰」之規定可能產生行政執行罰之誤解,爰修正文字,以資明確。
二、考量老人福利機構之擴充、遷移、停業或歇業等,如未依私立老人福利機構設立許可及管理辦法辦理,可能有公共安全及住民照顧之重大影響,為有效遏止,爰將現行條文第二款移列至第四十七條第四款。
三、為保障老人福利機構住民之權益及服務品質,有效因應機構拒絕檢查情形,爰將第四款移列至第四十八條第四款,俾收成效。
四、酌修第五款及第六款文字,另配合前開款次刪減,併同第七款規定,分別依序遞移至第三款至第五款。
二、考量老人福利機構之擴充、遷移、停業或歇業等,如未依私立老人福利機構設立許可及管理辦法辦理,可能有公共安全及住民照顧之重大影響,為有效遏止,爰將現行條文第二款移列至第四十七條第四款。
三、為保障老人福利機構住民之權益及服務品質,有效因應機構拒絕檢查情形,爰將第四款移列至第四十八條第四款,俾收成效。
四、酌修第五款及第六款文字,另配合前開款次刪減,併同第七款規定,分別依序遞移至第三款至第五款。
第四十七條
主管機關依第三十七條第二項規定對老人福利機構為輔導、監督、檢查及評鑑,發現有下列情形之一時,應限期令其改善;屆期未改善者,處新臺幣五萬元以上二十五萬元以下罰鍰,並再限期令其改善:
一、業務經營方針與設立目的或捐助章程不符。
二、違反原許可設立之標準。
三、財產總額已無法達成目的事業或對於業務、財務為不實之陳報。
一、業務經營方針與設立目的或捐助章程不符。
二、違反原許可設立之標準。
三、財產總額已無法達成目的事業或對於業務、財務為不實之陳報。
(修正通過)
主管機關依第三十七條第二項規定對老人福利機構為輔導、監督、檢查及評鑑,發現有下列情形之一時,應限期令其改善,並得處新臺幣三萬元以上十五萬元以下罰鍰;屆期未改善者,處新臺幣五萬元以上二十五萬元以下罰鍰,並再限期令其改善:
一、業務經營方針與設立目的或捐助章程不符。
二、違反原許可設立之標準。
三、財產總額已無法達成目的事業或對於業務、財務為不實之陳報。
四、擴充、遷移、停業、歇業、復業或設立許可證書登載事項變更,未依第三十六條第五項所定辦法辦理。
經主管機關依前項規定再限期令其改善,屆期仍未改善者,得令其停辦一個月以上一年以下,並於所屬網站公告其名稱與負責人姓名及未改善情形,供民眾查詢。停辦期間屆滿仍未改善,或令其停辦而拒不遵行者,廢止其許可;其屬法人者,得予解散。
老人福利機構經依前項廢止許可者,主管機關應命該機構繳回設立許可證書;未繳回者,應予註銷。
主管機關依第三十七條第二項規定對老人福利機構為輔導、監督、檢查及評鑑,發現有下列情形之一時,應限期令其改善,並得處新臺幣三萬元以上十五萬元以下罰鍰;屆期未改善者,處新臺幣五萬元以上二十五萬元以下罰鍰,並再限期令其改善:
一、業務經營方針與設立目的或捐助章程不符。
二、違反原許可設立之標準。
三、財產總額已無法達成目的事業或對於業務、財務為不實之陳報。
四、擴充、遷移、停業、歇業、復業或設立許可證書登載事項變更,未依第三十六條第五項所定辦法辦理。
經主管機關依前項規定再限期令其改善,屆期仍未改善者,得令其停辦一個月以上一年以下,並於所屬網站公告其名稱與負責人姓名及未改善情形,供民眾查詢。停辦期間屆滿仍未改善,或令其停辦而拒不遵行者,廢止其許可;其屬法人者,得予解散。
老人福利機構經依前項廢止許可者,主管機關應命該機構繳回設立許可證書;未繳回者,應予註銷。
立法說明
照委員吳玉琴等21人及委員劉建國等17人提案修正通過。
主管機關依第三十七條第二項規定對老人福利機構為輔導、監督、檢查及評鑑,發現有下列情形之一時,應限期令其改善,並得處新臺幣三萬元以上十五萬元以下罰鍰;屆期未改善者,處新臺幣五萬元以上二十五萬元以下罰鍰,並再限期令其改善:
一、業務經營方針與設立目的或捐助章程不符。
二、違反原許可設立之標準。
三、財產總額已無法達成目的事業或對於業務、財務為不實之陳報。
四、擴充、遷移、停業、歇業、復業及設立許可證書登載事項變更未依中央主管機關依第三十六條第四項規定所定辦法辦理。
經主管機關依前項規定再限期令其改善,屆期仍未改善者,得令其停辦一個月以上一年以下,並公告其名稱與負責人姓名及未改善情事於所屬網站,以供民眾查詢。停辦期限屆滿仍未改善或令其停辦而拒不遵守者,應廢止其許可;其屬法人者,得予解散。
一、業務經營方針與設立目的或捐助章程不符。
二、違反原許可設立之標準。
三、財產總額已無法達成目的事業或對於業務、財務為不實之陳報。
四、擴充、遷移、停業、歇業、復業及設立許可證書登載事項變更未依中央主管機關依第三十六條第四項規定所定辦法辦理。
經主管機關依前項規定再限期令其改善,屆期仍未改善者,得令其停辦一個月以上一年以下,並公告其名稱與負責人姓名及未改善情事於所屬網站,以供民眾查詢。停辦期限屆滿仍未改善或令其停辦而拒不遵守者,應廢止其許可;其屬法人者,得予解散。
立法說明
一、為加強主管機關對老人福利機構之輔導、檢查效能,修正第一項規定,機構違反本法相關情事,如機構經營已與原設立目的、設立許可之標準、財產總額已無法達成目的事業或對於業務、財務為不實之陳報等罰則,一旦發生上開情事者,或有住民受照顧權益之重大影響,爰主管機關於查有上開情事時,除限期令其改善外,得視違規情形,併處以罰鍰。
二、考量老人福利機構之擴充、遷移、停業或歇業等,如未依私立老人福利機構設立許可及管理辦法辦理,可能有公共安全及住民照顧之重大影響,為有效遏止,爰將現行第四十六條第二款移列至第四款。另參考長期照顧服務法第四十七條規定,將復業及設立許可證書登載事項變更納入第四款規定,以資完備。
三、另為完備違反本條之裁處程序,將現行第四十九條第二項規定移列至第二項,以資明確。
二、考量老人福利機構之擴充、遷移、停業或歇業等,如未依私立老人福利機構設立許可及管理辦法辦理,可能有公共安全及住民照顧之重大影響,為有效遏止,爰將現行第四十六條第二款移列至第四款。另參考長期照顧服務法第四十七條規定,將復業及設立許可證書登載事項變更納入第四款規定,以資完備。
三、另為完備違反本條之裁處程序,將現行第四十九條第二項規定移列至第二項,以資明確。
主管機關依第三十七條第二項規定對老人福利機構為輔導、監督、檢查及評鑑,發現有下列情形之一時,應限期令其改善,並得處新臺幣三萬元以上十五萬元以下罰鍰;屆期未改善者,處新臺幣五萬元以上二十五萬元以下罰鍰,並再限期令其改善:
一、業務經營方針與設立目的或捐助章程不符。
二、違反原許可設立之標準。
三、財產總額已無法達成目的事業或對於業務、財務為不實之陳報。
四、擴充、遷移、停業、歇業、復業及設立許可證書登載事項變更未依中央主管機關依第三十六條第四項規定所定辦法辦理。
經主管機關依前項規定再限期令其改善,屆期仍未改善者,得令其停辦一個月以上一年以下,並公告其名稱與負責人姓名及未改善情事於所屬網站,以供民眾查詢。停辦期限屆滿仍未改善或令其停辦而拒不遵守者,應廢止其許可;其屬法人者,得予解散。
一、業務經營方針與設立目的或捐助章程不符。
二、違反原許可設立之標準。
三、財產總額已無法達成目的事業或對於業務、財務為不實之陳報。
四、擴充、遷移、停業、歇業、復業及設立許可證書登載事項變更未依中央主管機關依第三十六條第四項規定所定辦法辦理。
經主管機關依前項規定再限期令其改善,屆期仍未改善者,得令其停辦一個月以上一年以下,並公告其名稱與負責人姓名及未改善情事於所屬網站,以供民眾查詢。停辦期限屆滿仍未改善或令其停辦而拒不遵守者,應廢止其許可;其屬法人者,得予解散。
立法說明
一、為加強主管機關對老人福利機構之輔導、檢查效能,修正第一項規定,機構違反本法相關情事,如機構經營已與原設立目的、設立許可之標準、財產總額已無法達成目的事業或對於業務、財務為不實之陳報等罰則,一旦發生上開情事者,或有住民受照顧權益之重大影響,爰主管機關於查有上開情事時,除限期令其改善外,得視違規情形,併處以罰鍰。
二、考量老人福利機構之擴充、遷移、停業或歇業等,如未依私立老人福利機構設立許可及管理辦法辦理,可能有公共安全及住民照顧之重大影響,為有效遏止,爰將現行第四十六條第二款移列至第四款。另參考長期照顧服務法第四十七條規定,將復業及設立許可證書登載事項變更納入第四款規定,以資完備。
三、另為完備違反本條之裁處程序,將現行第四十九條第二項規定移列至第二項,以資明確。
二、考量老人福利機構之擴充、遷移、停業或歇業等,如未依私立老人福利機構設立許可及管理辦法辦理,可能有公共安全及住民照顧之重大影響,為有效遏止,爰將現行第四十六條第二款移列至第四款。另參考長期照顧服務法第四十七條規定,將復業及設立許可證書登載事項變更納入第四款規定,以資完備。
三、另為完備違反本條之裁處程序,將現行第四十九條第二項規定移列至第二項,以資明確。
第四十八條
老人福利機構有下列情形之一者,處新臺幣六萬元以上三十萬元以下罰鍰,再限期令其改善:
一、虐待、妨害老人身心健康或發現老人受虐事實未向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通報。
二、提供不安全之設施設備或供給不衛生之餐飲,經主管機關查明屬實者。
三、經主管機關評鑑為丙等或丁等或有其他重大情事,足以影響老人身心健康者。
一、虐待、妨害老人身心健康或發現老人受虐事實未向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通報。
二、提供不安全之設施設備或供給不衛生之餐飲,經主管機關查明屬實者。
三、經主管機關評鑑為丙等或丁等或有其他重大情事,足以影響老人身心健康者。
(保留,送黨團協商)
立法說明
保留,送黨團協商。
老人福利機構有下列情形之一者,處新臺幣六萬元以上三十萬元以下罰鍰、公告其名稱及負責人姓名,並限期令其改善:
一、虐待、妨害老人身心健康或發現老人受虐事實未向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通報。
二、提供不安全之設施設備或供給不衛生之餐飲,經主管機關查明屬實者。
三、經主管機關評鑑為不合格者,或有其他重大情事,足以影響老人身心健康者。
四、違反第三十七條第四項規定,規避、妨礙或拒絕主管機關之檢查。
經主管機關依前項規定限期令其改善,屆期仍未改善者,得令其停辦一個月以上一年以下,並公告其名稱與負責人姓名及未改善情事於所屬網站,以供民眾查詢。其經主管機關依本法第三十七條第六項所定辦法辦理評鑑複評不合格者,應廢止其許可;其屬法人者,得予解散。
前項停辦期限屆滿仍未改善或令其停辦而拒不遵守者,應廢止其許可;其屬法人者,得予解散。
一、虐待、妨害老人身心健康或發現老人受虐事實未向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通報。
二、提供不安全之設施設備或供給不衛生之餐飲,經主管機關查明屬實者。
三、經主管機關評鑑為不合格者,或有其他重大情事,足以影響老人身心健康者。
四、違反第三十七條第四項規定,規避、妨礙或拒絕主管機關之檢查。
經主管機關依前項規定限期令其改善,屆期仍未改善者,得令其停辦一個月以上一年以下,並公告其名稱與負責人姓名及未改善情事於所屬網站,以供民眾查詢。其經主管機關依本法第三十七條第六項所定辦法辦理評鑑複評不合格者,應廢止其許可;其屬法人者,得予解散。
前項停辦期限屆滿仍未改善或令其停辦而拒不遵守者,應廢止其許可;其屬法人者,得予解散。
立法說明
一、考量本條第一項所列各款情事,影響住民受照顧權益甚鉅,為加強主管機關監督及輔導效能,修正第一項規定,增列公告機構名稱及負責人姓名。
二、配合長期照顧服務機構評鑑辦法之施行,其評鑑成績以合格、不合格區分,爰刻正研議修正老人福利機構評鑑辦法規定,並修正現行條文第一項第三款文字。
三、為有效因應機構拒絕檢查情形,加強主管機關之檢查效能,將現行條文第四十六條第四款移列至第四款,俾收成效。
四、另為完備違反本條之裁處程序,將現行第四十九條第二項移列至本條第二項及第三項,另考量老人福利機構照顧服務涉住民權益,增訂第二項但書,針對評鑑成績不佳,經主管機關限期改善及輔導後,再接受複評之結果仍為不合格者,應廢止其許可,以保障住民權益。
二、配合長期照顧服務機構評鑑辦法之施行,其評鑑成績以合格、不合格區分,爰刻正研議修正老人福利機構評鑑辦法規定,並修正現行條文第一項第三款文字。
三、為有效因應機構拒絕檢查情形,加強主管機關之檢查效能,將現行條文第四十六條第四款移列至第四款,俾收成效。
四、另為完備違反本條之裁處程序,將現行第四十九條第二項移列至本條第二項及第三項,另考量老人福利機構照顧服務涉住民權益,增訂第二項但書,針對評鑑成績不佳,經主管機關限期改善及輔導後,再接受複評之結果仍為不合格者,應廢止其許可,以保障住民權益。
老人福利機構有下列情形之一者,處新臺幣六萬元以上三十萬元以下罰鍰、公告其名稱及負責人姓名,並限期令其改善:
一、虐待、妨害老人身心健康或發現老人受虐事實未向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通報。
二、提供不安全之設施設備或供給不衛生之餐飲,經主管機關查明屬實者。
三、經主管機關評鑑為不合格者,或有其他重大情事,足以影響老人身心健康者。
四、違反第三十七條第四項規定,規避、妨礙或拒絕主管機關之檢查。
經主管機關依前項規定限期令其改善,屆期仍未改善者,得令其停辦一個月以上一年以下,並公告其名稱與負責人姓名及未改善情事於所屬網站,以供民眾查詢。其經主管機關依本法第三十七條第六項所定辦法辦理評鑑複評不合格者,應廢止其許可;其屬法人者,得予解散。
前項停辦期限屆滿仍未改善或令其停辦而拒不遵守者,應廢止其許可;其屬法人者,得予解散。
一、虐待、妨害老人身心健康或發現老人受虐事實未向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通報。
二、提供不安全之設施設備或供給不衛生之餐飲,經主管機關查明屬實者。
三、經主管機關評鑑為不合格者,或有其他重大情事,足以影響老人身心健康者。
四、違反第三十七條第四項規定,規避、妨礙或拒絕主管機關之檢查。
經主管機關依前項規定限期令其改善,屆期仍未改善者,得令其停辦一個月以上一年以下,並公告其名稱與負責人姓名及未改善情事於所屬網站,以供民眾查詢。其經主管機關依本法第三十七條第六項所定辦法辦理評鑑複評不合格者,應廢止其許可;其屬法人者,得予解散。
前項停辦期限屆滿仍未改善或令其停辦而拒不遵守者,應廢止其許可;其屬法人者,得予解散。
立法說明
一、考量本條第一項所列各款情事,影響住民受照顧權益甚鉅,為加強主管機關監督及輔導效能,修正第一項規定,增列公告機構名稱及負責人姓名。
二、配合長期照顧服務機構評鑑辦法之施行,其評鑑成績以合格、不合格區分,爰刻正研議修正老人福利機構評鑑辦法規定,並修正現行條文第一項第三款文字。
三、為有效因應機構拒絕檢查情形,加強主管機關之檢查效能,將現行條文第四十六條第四款移列至第四款,俾收成效。
四、另為完備違反本條之裁處程序,將現行第四十九條第二項移列至本條第二項及第三項,另考量老人福利機構照顧服務涉住民權益,增訂第二項但書,針對評鑑成績不佳,經主管機關限期改善及輔導後,再接受複評之結果仍為不合格者,應廢止其許可,以保障住民權益。
二、配合長期照顧服務機構評鑑辦法之施行,其評鑑成績以合格、不合格區分,爰刻正研議修正老人福利機構評鑑辦法規定,並修正現行條文第一項第三款文字。
三、為有效因應機構拒絕檢查情形,加強主管機關之檢查效能,將現行條文第四十六條第四款移列至第四款,俾收成效。
四、另為完備違反本條之裁處程序,將現行第四十九條第二項移列至本條第二項及第三項,另考量老人福利機構照顧服務涉住民權益,增訂第二項但書,針對評鑑成績不佳,經主管機關限期改善及輔導後,再接受複評之結果仍為不合格者,應廢止其許可,以保障住民權益。
第四十九條
老人福利機構於主管機關依第四十六條至第四十八條規定限期令其改善期間,不得增加收容老人,違者另處新臺幣六萬元以上三十萬元以下罰鍰,並得按次連續處罰。
經主管機關依第四十七條及第四十八條規定再限期令其改善,屆期仍未改善者,得令其停辦一個月以上一年以下,並公告其名稱及未改善情事於所屬網站,以供民眾查詢。停辦期限屆滿仍未改善或令其停辦而拒不遵守者,應廢止其許可;其屬法人者,得予解散。
經主管機關依第四十七條及第四十八條規定再限期令其改善,屆期仍未改善者,得令其停辦一個月以上一年以下,並公告其名稱及未改善情事於所屬網站,以供民眾查詢。停辦期限屆滿仍未改善或令其停辦而拒不遵守者,應廢止其許可;其屬法人者,得予解散。
(修正通過)
有下列情形之一者,處新臺幣六萬元以上三十萬元以下罰鍰,並限期令其改善,屆期未改善者,得按次處罰:
一、主管機關依第四十六條至第四十八條規定限期令其改善,未經主管機關查核確認改善完成前,增加收容服務對象。
二、老人福利機構於停辦、停業期間,繼續收容服務對象。
有下列情形之一者,處新臺幣六萬元以上三十萬元以下罰鍰,並限期令其改善,屆期未改善者,得按次處罰:
一、主管機關依第四十六條至第四十八條規定限期令其改善,未經主管機關查核確認改善完成前,增加收容服務對象。
二、老人福利機構於停辦、停業期間,繼續收容服務對象。
立法說明
照委員吳玉琴等21人及委員劉建國等17人提案修正通過。
主管機關依第四十六條至第四十八條規定限期改善之老人福利機構,未經主管機關備查改善完成前,不得增加收容老人,違者另處新臺幣六萬元以上三十萬元以下罰鍰,並按次處罰。
立法說明
一、按第一項係為規定行政罰,為避免「按次連續處罰」之規定可能產生行政執行罰之誤解,並釐清不得增收老人之期限,爰修正文字,以資明確。
二、配合第四十七條及第四十八條文字修正,將現行條文第二項予以刪除。
二、配合第四十七條及第四十八條文字修正,將現行條文第二項予以刪除。
主管機關依第四十六條至第四十八條規定限期改善之老人福利機構,未經主管機關備查改善完成前,不得增加收容老人,違者,另處新臺幣六萬元以上三十萬元以下罰鍰,並按次處罰。
立法說明
一、按第一項係為規定行政罰,為避免「按次連續處罰」之規定可能產生行政執行罰之誤解,並釐清不得增收老人之期限,爰修正文字,以資明確。
二、配合第四十七條及第四十八條文字修正,將現行條文第二項予以刪除。
二、配合第四十七條及第四十八條文字修正,將現行條文第二項予以刪除。
第五十條
私立老人福利機構停辦、停業、歇業、解散、經撤銷或廢止許可時,對於其收容之老人應即予以適當之安置;其無法安置時,由主管機關協助安置,機構應予配合;不予配合者,強制實施之,並處新臺幣六萬元以上三十萬元以下罰鍰;必要時,得予接管。
前項接管之實施程序、期限與受接管機構經營權及財產管理權之限制等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第一項停辦之私立老人福利機構於停辦原因消失後,得檢附相關資料及文件向原設立許可機關申請復業。
前項接管之實施程序、期限與受接管機構經營權及財產管理權之限制等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第一項停辦之私立老人福利機構於停辦原因消失後,得檢附相關資料及文件向原設立許可機關申請復業。
(修正通過)
私立老人福利機構停辦、停業、歇業、解散、經撤銷或廢止許可時,對於其收容之服務對象應即予以適當之安置;其無法安置時,由主管機關協助安置,機構應予配合;不予配合者,強制實施之,並處新臺幣六萬元以上三十萬元以下罰鍰;必要時,得予接管。
前項接管之實施程序、期限、受接管機構經營權與財產管理權之限制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第一項停辦之私立老人福利機構於停辦原因消失後,應申請復業或歇業許可;其未依規定申請復業、歇業許可或申請復業不予許可者,主管機關應廢止其許可;其屬法人者,得予解散。
老人福利機構經依前項廢止許可者,主管機關應命該機構繳回設立許可證書;未繳回者,應予註銷。
私立老人福利機構停辦、停業、歇業、解散、經撤銷或廢止許可時,對於其收容之服務對象應即予以適當之安置;其無法安置時,由主管機關協助安置,機構應予配合;不予配合者,強制實施之,並處新臺幣六萬元以上三十萬元以下罰鍰;必要時,得予接管。
前項接管之實施程序、期限、受接管機構經營權與財產管理權之限制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第一項停辦之私立老人福利機構於停辦原因消失後,應申請復業或歇業許可;其未依規定申請復業、歇業許可或申請復業不予許可者,主管機關應廢止其許可;其屬法人者,得予解散。
老人福利機構經依前項廢止許可者,主管機關應命該機構繳回設立許可證書;未繳回者,應予註銷。
立法說明
照委員吳玉琴等21人及委員劉建國等17人提案修正通過。
私立老人福利機構停辦、停業、歇業、解散、經撤銷或廢止許可時,對於其收容之老人應即予以適當之安置;其無法安置時,由主管機關協助安置,機構應予配合;不予配合者,強制實施之,並處新臺幣六萬元以上三十萬元以下罰鍰;必要時,得予接管。
前項停辦、停業期間不得收容老人,違者處新臺幣六萬元以上三十萬元以下罰鍰,並限期令其改善,屆期未改善者,按次處罰。
第一項接管之實施程序、期限與受接管機構經營權及財產管理權之限制等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第一項停辦或停業之私立老人福利機構於原因消失後,應依第三十六條第四項規定所定辦法申請復業或歇業許可。
私立老人福利機構違反前項情事者,依第四十七條規定處理,主管機關得廢止其設立許可,並註銷其設立許可證書。
前項停辦、停業期間不得收容老人,違者處新臺幣六萬元以上三十萬元以下罰鍰,並限期令其改善,屆期未改善者,按次處罰。
第一項接管之實施程序、期限與受接管機構經營權及財產管理權之限制等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第一項停辦或停業之私立老人福利機構於原因消失後,應依第三十六條第四項規定所定辦法申請復業或歇業許可。
私立老人福利機構違反前項情事者,依第四十七條規定處理,主管機關得廢止其設立許可,並註銷其設立許可證書。
立法說明
一、考量現行老人福利機構經主管機關令其停辦或其主動申請停業期間,如有違反規定收容老人之事實,現行罰則尚無相關規定,爰增訂第二項規定。
二、現行條文第二項移列第三項,並酌修文字。
三、增列停業機構應比照停辦者申請復業相關規定,修正現行條文第三項文字,並移列至第四項,並參照私立老人福利機構設立許可及管理辦法第十六條第五項規定,增定第五項規定,明定經主管機關停辦或主動申請停業之老人福利機構未申請復業或歇業之處理方式。
二、現行條文第二項移列第三項,並酌修文字。
三、增列停業機構應比照停辦者申請復業相關規定,修正現行條文第三項文字,並移列至第四項,並參照私立老人福利機構設立許可及管理辦法第十六條第五項規定,增定第五項規定,明定經主管機關停辦或主動申請停業之老人福利機構未申請復業或歇業之處理方式。
私立老人福利機構停辦、停業、歇業、解散、經撤銷或廢止許可時,對於其收容之老人應即予以適當之安置;其無法安置時,由主管機關協助安置,機構應予配合;不予配合者,強制實施之,並處新臺幣六萬元以上三十萬元以下罰鍰;必要時,得予接管。
前項停辦、停業期間不得收容老人,違者處新臺幣六萬元以上三十萬元以下罰鍰,並限期令其改善,屆期未改善者,按次處罰。
第一項接管之實施程序、期限與受接管機構經營權及財產管理權之限制等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第一項停辦或停業之私立老人福利機構於原因消失後,應依第三十六條第四項規定所定辦法申請復業或歇業許可。
私立老人福利機構違反前項情事者,依第四十七條規定處理,主管機關得廢止其設立許可,並註銷其設立許可證書。
前項停辦、停業期間不得收容老人,違者處新臺幣六萬元以上三十萬元以下罰鍰,並限期令其改善,屆期未改善者,按次處罰。
第一項接管之實施程序、期限與受接管機構經營權及財產管理權之限制等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第一項停辦或停業之私立老人福利機構於原因消失後,應依第三十六條第四項規定所定辦法申請復業或歇業許可。
私立老人福利機構違反前項情事者,依第四十七條規定處理,主管機關得廢止其設立許可,並註銷其設立許可證書。
立法說明
一、考量現行老人福利機構經主管機關令其停辦或其主動申請停業期間,如有違反規定收容老人之事實,現行罰則尚無相關規定,爰增訂第二項規定。
二、現行條文第二項移列第三項,並酌修文字。
三、增列停業機構應比照停辦者申請復業相關規定,修正現行條文第三項文字,並移列至第四項,並參照私立老人福利機構設立許可及管理辦法第十六條第五項規定,增定第五項規定,明定經主管機關停辦或主動申請停業之老人福利機構未申請復業或歇業之處理方式。
二、現行條文第二項移列第三項,並酌修文字。
三、增列停業機構應比照停辦者申請復業相關規定,修正現行條文第三項文字,並移列至第四項,並參照私立老人福利機構設立許可及管理辦法第十六條第五項規定,增定第五項規定,明定經主管機關停辦或主動申請停業之老人福利機構未申請復業或歇業之處理方式。
第五十一條
依法令或契約有扶養照顧義務而對老人有下列行為之一者,處新臺幣三萬元以上十五萬元以下罰鍰,並公告其姓名;涉及刑責者,應移送司法機關偵辦:
一、遺棄。
二、妨害自由。
三、傷害。
四、身心虐待。
五、留置無生活自理能力之老人獨處於易發生危險或傷害之環境。
六、留置老人於機構後棄之不理,經機構通知限期處理,無正當理由仍不處理者。
一、遺棄。
二、妨害自由。
三、傷害。
四、身心虐待。
五、留置無生活自理能力之老人獨處於易發生危險或傷害之環境。
六、留置老人於機構後棄之不理,經機構通知限期處理,無正當理由仍不處理者。
(修正通過)
依法令負有扶養義務或依契約有照顧義務而對老人有下列行為之一者,處新臺幣三萬元以上十五萬元以下罰鍰,並公告其姓名;涉及刑責者,應移送司法機關偵辦:
一、遺棄。
二、妨害自由。
三、傷害。
四、身心虐待。
五、留置無生活自理能力之老人獨處於易發生危險或傷害之環境。
六、留置老人於機構後棄之不理,經機構通知限期處理,無正當理由仍不處理者。
依法令負有扶養義務或依契約有照顧義務而對老人有下列行為之一者,處新臺幣三萬元以上十五萬元以下罰鍰,並公告其姓名;涉及刑責者,應移送司法機關偵辦:
一、遺棄。
二、妨害自由。
三、傷害。
四、身心虐待。
五、留置無生活自理能力之老人獨處於易發生危險或傷害之環境。
六、留置老人於機構後棄之不理,經機構通知限期處理,無正當理由仍不處理者。
立法說明
一、參採委員吳玉琴等21人提案第四十一條之一修正通過。
二、將序文「依法令或契約有扶養照顧義務」等字修正為「依法令負有扶養義務或依契約有照顧義務」。三、其餘維持現行條文。
二、將序文「依法令或契約有扶養照顧義務」等字修正為「依法令負有扶養義務或依契約有照顧義務」。三、其餘維持現行條文。
(刪除)
立法說明
一、本條刪除。
二、原條文各款禁止行為已移列至第四十一條之一規定,原條文第一項第一款至第六款之規定已無存在必要,爰予刪除。
二、原條文各款禁止行為已移列至第四十一條之一規定,原條文第一項第一款至第六款之規定已無存在必要,爰予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