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章節
比較基準
現行版本
三讀版本
111/05/20 三讀版本
審查報告
111/04/15 內政委員會
第九條
臺灣地區人民進入大陸地區,應經一般出境查驗程序。
主管機關得要求航空公司或旅行相關業者辦理前項出境申報程序。
臺灣地區公務員,國家安全局、國防部、法務部調查局及其所屬各級機關未具公務員身分之人員,應向內政部申請許可,始得進入大陸地區。但簡任第十職等及警監四階以下未涉及國家安全、利益或機密之公務員及警察人員赴大陸地區,不在此限;其作業要點,於本法修正後三個月內,由內政部會同相關機關擬訂,報請行政院核定之。
臺灣地區人民具有下列身分者,進入大陸地區應經申請,並經內政部會同國家安全局、法務部及大陸委員會組成之審查會審查許可:
一、政務人員、直轄市長。
二、於國防、外交、科技、情報、大陸事務或其他相關機關從事涉及國家安全、利益或機密業務之人員。
三、受前款機關委託從事涉及國家安全、利益或機密公務之個人或民間團體、機構成員。
四、前三款退離職未滿三年之人員。
五、縣(市)長。
前二項所列人員,進入大陸地區返臺後,應向(原)服務機關或委託機關通報。但直轄市長應向行政院、縣(市)長應向內政部、其餘機關首長應向上一級機關通報。
第四項第二款至第四款所列人員,其涉及國家安全、利益或機密之認定,由(原)服務機關、委託機關或受託團體、機構依相關規定及業務性質辦理。
第四項第四款所定退離職人員退離職後,應經審查會審查許可,始得進入大陸地區之期間,原服務機關、委託機關或受託團體、機構得依其所涉及國家安全、利益、機密及業務性質增加之。
曾任第四項第二款人員從事涉及重要國家安全、利益或機密業務者,於前項應經審查會審查許可之期間屆滿後,(原)服務機關得限其在進入大陸地區前及返臺後,仍應向(原)服務機關申報。
遇有重大突發事件、影響臺灣地區重大利益或於兩岸互動有重大危害情形者,得經立法院議決由行政院公告於一定期間內,對臺灣地區人民進入大陸地區,採行禁止、限制或其他必要之處置,立法院如於會期內一個月未為決議,視為同意;但情況急迫者,得於事後追認之。
臺灣地區人民進入大陸地區者,不得從事妨害國家安全或利益之活動。
第二項申報程序、第三項、第四項許可辦法及第五項通報程序,由內政部擬訂,報請行政院核定之。
第八項申報對象、期間、程序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內政部定之。
主管機關得要求航空公司或旅行相關業者辦理前項出境申報程序。
臺灣地區公務員,國家安全局、國防部、法務部調查局及其所屬各級機關未具公務員身分之人員,應向內政部申請許可,始得進入大陸地區。但簡任第十職等及警監四階以下未涉及國家安全、利益或機密之公務員及警察人員赴大陸地區,不在此限;其作業要點,於本法修正後三個月內,由內政部會同相關機關擬訂,報請行政院核定之。
臺灣地區人民具有下列身分者,進入大陸地區應經申請,並經內政部會同國家安全局、法務部及大陸委員會組成之審查會審查許可:
一、政務人員、直轄市長。
二、於國防、外交、科技、情報、大陸事務或其他相關機關從事涉及國家安全、利益或機密業務之人員。
三、受前款機關委託從事涉及國家安全、利益或機密公務之個人或民間團體、機構成員。
四、前三款退離職未滿三年之人員。
五、縣(市)長。
前二項所列人員,進入大陸地區返臺後,應向(原)服務機關或委託機關通報。但直轄市長應向行政院、縣(市)長應向內政部、其餘機關首長應向上一級機關通報。
第四項第二款至第四款所列人員,其涉及國家安全、利益或機密之認定,由(原)服務機關、委託機關或受託團體、機構依相關規定及業務性質辦理。
第四項第四款所定退離職人員退離職後,應經審查會審查許可,始得進入大陸地區之期間,原服務機關、委託機關或受託團體、機構得依其所涉及國家安全、利益、機密及業務性質增加之。
曾任第四項第二款人員從事涉及重要國家安全、利益或機密業務者,於前項應經審查會審查許可之期間屆滿後,(原)服務機關得限其在進入大陸地區前及返臺後,仍應向(原)服務機關申報。
遇有重大突發事件、影響臺灣地區重大利益或於兩岸互動有重大危害情形者,得經立法院議決由行政院公告於一定期間內,對臺灣地區人民進入大陸地區,採行禁止、限制或其他必要之處置,立法院如於會期內一個月未為決議,視為同意;但情況急迫者,得於事後追認之。
臺灣地區人民進入大陸地區者,不得從事妨害國家安全或利益之活動。
第二項申報程序、第三項、第四項許可辦法及第五項通報程序,由內政部擬訂,報請行政院核定之。
第八項申報對象、期間、程序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內政部定之。
臺灣地區人民進入大陸地區,應經一般出境查驗程序。
主管機關得要求航空公司或旅行相關業者辦理前項出境申報程序。
臺灣地區公務員,國家安全局、國防部、法務部調查局及其所屬各級機關未具公務員身分之人員,應向內政部申請許可,始得進入大陸地區。但簡任第十職等及警監四階以下未涉及國家安全、利益或機密之公務員及警察人員赴大陸地區,不在此限;其作業要點,於本法修正後三個月內,由內政部會同相關機關擬訂,報請行政院核定之。
臺灣地區人民具有下列身分者,進入大陸地區應經申請,並經內政部會同國家安全局、法務部、大陸委員會及相關機關組成之審查會審查許可:
一、政務人員、直轄市長。
二、於國防、外交、科技、情報、大陸事務或其他相關機關從事涉及國家安全、利益或機密業務之人員。
三、受前款機關委託從事涉及國家安全、利益或機密公務之個人或法人、團體、其他機構之成員。
四、前三款退離職或受委託終止未滿三年之人員。
五、縣(市)長。
六、受政府機關(構)委託、補助或出資達一定基準從事涉及國家核心關鍵技術業務之個人或法人、團體、其他機構之成員;受委託、補助、出資終止或離職未滿三年者,亦同。
前二項所列人員,進入大陸地區返臺後,應向(原)服務機關、委託、補助或出資機關(構)通報。但直轄市長應向行政院、縣(市)長應向內政部、其餘機關首長應向上一級機關通報。
第四項第二款至第四款及第六款所列人員,其涉及國家安全、利益、機密或國家核心關鍵技術之認定,由(原)服務機關、委託、補助、出資機關(構),或受委託、補助、出資之法人、團體、其他機構依相關規定及業務性質辦理。
第四項第四款所定退離職人員退離職或受委託終止後,應經審查會審查許可,始得進入大陸地區之期間,原服務機關、委託機關或受委託法人、團體、其他機構得依其所涉及國家安全、利益、機密及業務性質增加之。
曾任第四項第二款人員從事涉及重要國家安全、利益或機密業務者,於前項應經審查會審查許可之期間屆滿後,(原)服務機關得限其在進入大陸地區前及返臺後,仍應向(原)服務機關申報。
遇有重大突發事件、影響臺灣地區重大利益或於兩岸互動有重大危害情形者,得經立法院議決由行政院公告於一定期間內,對臺灣地區人民進入大陸地區,採行禁止、限制或其他必要之處置,立法院如於會期內一個月未為決議,視為同意;但情況急迫者,得於事後追認之。
臺灣地區人民進入大陸地區者,不得從事妨害國家安全或利益之活動。
本條例所稱國家核心關鍵技術,指國家安全法第三條第三項所定之國家核心關鍵技術。
第二項申報程序、第三項、第四項許可辦法及第五項通報程序,由內政部擬訂,報請行政院核定之。
第四項第六款所定受委託、補助或出資之一定基準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會商有關機關定之。
第八項申報對象、期間、程序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內政部定之。
主管機關得要求航空公司或旅行相關業者辦理前項出境申報程序。
臺灣地區公務員,國家安全局、國防部、法務部調查局及其所屬各級機關未具公務員身分之人員,應向內政部申請許可,始得進入大陸地區。但簡任第十職等及警監四階以下未涉及國家安全、利益或機密之公務員及警察人員赴大陸地區,不在此限;其作業要點,於本法修正後三個月內,由內政部會同相關機關擬訂,報請行政院核定之。
臺灣地區人民具有下列身分者,進入大陸地區應經申請,並經內政部會同國家安全局、法務部、大陸委員會及相關機關組成之審查會審查許可:
一、政務人員、直轄市長。
二、於國防、外交、科技、情報、大陸事務或其他相關機關從事涉及國家安全、利益或機密業務之人員。
三、受前款機關委託從事涉及國家安全、利益或機密公務之個人或法人、團體、其他機構之成員。
四、前三款退離職或受委託終止未滿三年之人員。
五、縣(市)長。
六、受政府機關(構)委託、補助或出資達一定基準從事涉及國家核心關鍵技術業務之個人或法人、團體、其他機構之成員;受委託、補助、出資終止或離職未滿三年者,亦同。
前二項所列人員,進入大陸地區返臺後,應向(原)服務機關、委託、補助或出資機關(構)通報。但直轄市長應向行政院、縣(市)長應向內政部、其餘機關首長應向上一級機關通報。
第四項第二款至第四款及第六款所列人員,其涉及國家安全、利益、機密或國家核心關鍵技術之認定,由(原)服務機關、委託、補助、出資機關(構),或受委託、補助、出資之法人、團體、其他機構依相關規定及業務性質辦理。
第四項第四款所定退離職人員退離職或受委託終止後,應經審查會審查許可,始得進入大陸地區之期間,原服務機關、委託機關或受委託法人、團體、其他機構得依其所涉及國家安全、利益、機密及業務性質增加之。
曾任第四項第二款人員從事涉及重要國家安全、利益或機密業務者,於前項應經審查會審查許可之期間屆滿後,(原)服務機關得限其在進入大陸地區前及返臺後,仍應向(原)服務機關申報。
遇有重大突發事件、影響臺灣地區重大利益或於兩岸互動有重大危害情形者,得經立法院議決由行政院公告於一定期間內,對臺灣地區人民進入大陸地區,採行禁止、限制或其他必要之處置,立法院如於會期內一個月未為決議,視為同意;但情況急迫者,得於事後追認之。
臺灣地區人民進入大陸地區者,不得從事妨害國家安全或利益之活動。
本條例所稱國家核心關鍵技術,指國家安全法第三條第三項所定之國家核心關鍵技術。
第二項申報程序、第三項、第四項許可辦法及第五項通報程序,由內政部擬訂,報請行政院核定之。
第四項第六款所定受委託、補助或出資之一定基準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會商有關機關定之。
第八項申報對象、期間、程序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內政部定之。
臺灣地區人民進入大陸地區,應經一般出境查驗程序。
主管機關得要求航空公司或旅行相關業者辦理前項出境申報程序。
臺灣地區公務員,國家安全局、國防部、法務部調查局及其所屬各級機關未具公務員身分之人員,應向內政部申請許可,始得進入大陸地區。但簡任第十職等及警監四階以下未涉及國家安全、利益或機密之公務員及警察人員赴大陸地區,不在此限;其作業要點,於本法修正後三個月內,由內政部會同相關機關擬訂,報請行政院核定之。
臺灣地區人民具有下列身分者,應據實申報自具該身分起前一年起至該身分消滅止,前往大陸地區之情形及與大陸地區、香港及澳門黨務、軍事、行政、具政治性機關(構)、團體或涉及對臺政治工作、影響國家安全或利益之機關(構)、團體、企業或其派遣之人之接觸來往情形;其進入大陸地區應經申請,並經內政部會同國家安全局、法務部及大陸委員會及相關機關組成之審查會審查許可:
一、政務人員、直轄市長、縣(市)長。
二、於國防、外交、科技、情報、大陸事務或其他相關機關從事涉及國家安全、利益或機密業務之人員。
三、受前款機關委託從事涉及國家安全、利益或機密公務之個人或民間團體、法人、其他機構成員。
四、受政府機關(構)委託、補助或出資達一定標準,從事涉及國家核心關鍵技術業務之個人或民間團體、法人、其他機構成員。
五、國家重點領域研究學院(簡稱研究學院)院長、學術及技術主管、管理會委員及其他涉及關鍵技術業務之人員。
六、擔負國家關鍵基礎設施之決策、關鍵執行地位或負責資訊系統設計或管理之重要營運人員。
七、前六款退離職未滿三年之人員。
前二項所列人員,進入大陸地區返臺後,應向(原)服務機關或委託、補助或出資機關(構)、研究學院主管機關、目的事業主管機關通報。但直轄市長應向行政院、縣(市)長應向內政部、其餘機關首長應向上一級機關通報。
第四項第二款至第七款所列人員,其涉及國家安全、利益、機密、國家核心關鍵技術、研究學院關鍵技術業務或擔負國家關鍵基礎設施任務及重要營運人員之認定,由(原)服務機關、委託、補助、出資機關(構)、研究學院主管機關、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或受託團體、法人、其他機構、研究學院及企業依相關規定、標準及業務性質辦理,並應擬定管制名單,報請內政部核定。
第四項第七款所定退離職人員退離職或受委託終止後,應經審查會審查許可,始得進入大陸地區之期間,原服務機關、委託機關、補助或出資機關(構)、研究學院主管機關、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或受託團體、法人、其他機構得依其所涉及國家安全、利益、機密及業務性質增加之。
曾任第四項第二款人員從事涉及重要國家安全、利益或機密業務者,於前項應經審查會審查許可之期間屆滿後,(原)服務機關得限其在進入大陸地區前及返臺後,仍應向(原)服務機關申報。
第二項之申報應向(原)服務機關、委託、補助機關、研究學院主管機關、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提出,受理申報機關應轉知大陸委員會及國家安全局。但卸任之直轄市長應向行政院、卸任之縣(市)長應向內政部、其餘卸任之機關首長應向上一級機關申報。
若前項受理申報機關或國家安全局、行政院大陸委員會認前項往來情形及關係有危害國家安全之虞,得經國家安全局、內政部、法務部、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及相關機關組成之審查會審查後,為如下各款處置:
一、命停止或改正其行為。
二、禁止公務員或國家聘僱人員擔任涉及國家核心關鍵技術、研究學院關鍵技術業務、國家關鍵基礎設施重要營運、國家安全、利益或機密業務之職務。
三、禁止民間團體、法人、機構、企業之特定人員執行受委託、補助、國家關鍵基礎設施重要營運之業務。必要時並得終止委託、終止或減少補助、撤銷營業許可。
前項第二款規定於直轄市長、縣市長不適用之。
遇有重大突發事件、影響臺灣地區重大利益或於兩岸互動有重大危害情形者,得經立法院議決由行政院公告於一定期間內,對臺灣地區人民進入大陸地區,採行禁止、限制或其他必要之處置,立法院如於會期內一個月未為決議,視為同意;但情況急迫者,得於事後追認之。
臺灣地區人民進入大陸地區者,不得從事妨害國家安全或利益之活動。
第二項申報程序、第三項、第四項許可辦法及第五項通報程序,由內政部擬訂,報請行政院核定之。
第六項認定標準,由行政院大陸委員會會商有關機關擬訂,報請行政院核定後發布之。
第八項申報對象、期間、程序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內政部定之。
第九項申報範圍、申報程序辦法及第十項有害國家安全之虞認定標準及處置辦法,由行政院大陸委員會會商有關機關擬訂,報請行政院核定後發布之。
主管機關得要求航空公司或旅行相關業者辦理前項出境申報程序。
臺灣地區公務員,國家安全局、國防部、法務部調查局及其所屬各級機關未具公務員身分之人員,應向內政部申請許可,始得進入大陸地區。但簡任第十職等及警監四階以下未涉及國家安全、利益或機密之公務員及警察人員赴大陸地區,不在此限;其作業要點,於本法修正後三個月內,由內政部會同相關機關擬訂,報請行政院核定之。
臺灣地區人民具有下列身分者,應據實申報自具該身分起前一年起至該身分消滅止,前往大陸地區之情形及與大陸地區、香港及澳門黨務、軍事、行政、具政治性機關(構)、團體或涉及對臺政治工作、影響國家安全或利益之機關(構)、團體、企業或其派遣之人之接觸來往情形;其進入大陸地區應經申請,並經內政部會同國家安全局、法務部及大陸委員會及相關機關組成之審查會審查許可:
一、政務人員、直轄市長、縣(市)長。
二、於國防、外交、科技、情報、大陸事務或其他相關機關從事涉及國家安全、利益或機密業務之人員。
三、受前款機關委託從事涉及國家安全、利益或機密公務之個人或民間團體、法人、其他機構成員。
四、受政府機關(構)委託、補助或出資達一定標準,從事涉及國家核心關鍵技術業務之個人或民間團體、法人、其他機構成員。
五、國家重點領域研究學院(簡稱研究學院)院長、學術及技術主管、管理會委員及其他涉及關鍵技術業務之人員。
六、擔負國家關鍵基礎設施之決策、關鍵執行地位或負責資訊系統設計或管理之重要營運人員。
七、前六款退離職未滿三年之人員。
前二項所列人員,進入大陸地區返臺後,應向(原)服務機關或委託、補助或出資機關(構)、研究學院主管機關、目的事業主管機關通報。但直轄市長應向行政院、縣(市)長應向內政部、其餘機關首長應向上一級機關通報。
第四項第二款至第七款所列人員,其涉及國家安全、利益、機密、國家核心關鍵技術、研究學院關鍵技術業務或擔負國家關鍵基礎設施任務及重要營運人員之認定,由(原)服務機關、委託、補助、出資機關(構)、研究學院主管機關、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或受託團體、法人、其他機構、研究學院及企業依相關規定、標準及業務性質辦理,並應擬定管制名單,報請內政部核定。
第四項第七款所定退離職人員退離職或受委託終止後,應經審查會審查許可,始得進入大陸地區之期間,原服務機關、委託機關、補助或出資機關(構)、研究學院主管機關、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或受託團體、法人、其他機構得依其所涉及國家安全、利益、機密及業務性質增加之。
曾任第四項第二款人員從事涉及重要國家安全、利益或機密業務者,於前項應經審查會審查許可之期間屆滿後,(原)服務機關得限其在進入大陸地區前及返臺後,仍應向(原)服務機關申報。
第二項之申報應向(原)服務機關、委託、補助機關、研究學院主管機關、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提出,受理申報機關應轉知大陸委員會及國家安全局。但卸任之直轄市長應向行政院、卸任之縣(市)長應向內政部、其餘卸任之機關首長應向上一級機關申報。
若前項受理申報機關或國家安全局、行政院大陸委員會認前項往來情形及關係有危害國家安全之虞,得經國家安全局、內政部、法務部、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及相關機關組成之審查會審查後,為如下各款處置:
一、命停止或改正其行為。
二、禁止公務員或國家聘僱人員擔任涉及國家核心關鍵技術、研究學院關鍵技術業務、國家關鍵基礎設施重要營運、國家安全、利益或機密業務之職務。
三、禁止民間團體、法人、機構、企業之特定人員執行受委託、補助、國家關鍵基礎設施重要營運之業務。必要時並得終止委託、終止或減少補助、撤銷營業許可。
前項第二款規定於直轄市長、縣市長不適用之。
遇有重大突發事件、影響臺灣地區重大利益或於兩岸互動有重大危害情形者,得經立法院議決由行政院公告於一定期間內,對臺灣地區人民進入大陸地區,採行禁止、限制或其他必要之處置,立法院如於會期內一個月未為決議,視為同意;但情況急迫者,得於事後追認之。
臺灣地區人民進入大陸地區者,不得從事妨害國家安全或利益之活動。
第二項申報程序、第三項、第四項許可辦法及第五項通報程序,由內政部擬訂,報請行政院核定之。
第六項認定標準,由行政院大陸委員會會商有關機關擬訂,報請行政院核定後發布之。
第八項申報對象、期間、程序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內政部定之。
第九項申報範圍、申報程序辦法及第十項有害國家安全之虞認定標準及處置辦法,由行政院大陸委員會會商有關機關擬訂,報請行政院核定後發布之。
立法說明
一、考量與中國交流方式之多元性,本條文原先之赴中管制手段顯已不足以涵蓋金錢往來、於台灣接觸、於第三地接觸或以通訊軟體聯繫等做法,相關做法對國家安全之影響實不下於人員赴中,因此修正本條第四項,規範人員自主申報與中國及港澳黨政軍等團體之人員接觸內容。
二、因應本條文新增之管制範圍,原審查會之組成有擴充之必要,因此於本條第四項審查會成員增訂相關機關。
三、為完善對國家核心關鍵技術之保護,以維護國家在產業經濟上之競爭優勢,對於受政府機關(構)委託或補助達一定標準,從事涉及國家核心關鍵技術業務之個人或民間團體、法人、機構成員強化赴中之規範。增訂第本條四項第七款,規範符合該條件之人員赴中向審查會申請許可。受委託或補助者,委託或補助終止後及人員離職三年內赴中,亦應提出申請。
四、考量實務上民間團體或機構可能因組織改造改制為法人身分,因此於本條第四項第四款增訂法人,免生爭議。
五、考量《國家重點領域產學合作及人才培育創新條例》之國立大學國家重點領域研究學院(簡稱研究學院)之整體發展經費至多將有半數由行政院國家發展基金撥款挹注,促進晶片設計、半導體等國家重點領域產學發展,培育高階人才、強化產業競爭力、取得全球供應鏈之核心地位。研究學院之產業發展重要性及資源公共性皆難謂低於前者,因此增訂本條第四項第五款,將研究學院院長等人納為管制對象。
六、《國家關鍵基礎設施安全防護指導綱要》明定能源、水資源、通訊傳播、交通、金融、緊急救援與醫院、政府機關、科學園區與工業區為國家關鍵基礎設施,擔負決策、關鍵執行地位之重要營運人員,其對國家安全影響之重要性亦不可忽視,故新增本條第四項第六款,將相關人員納入管制。
七、考量本條第四項第二款至第七款對於國家安全、利益、機密或國家核心關鍵技術、研究學院關鍵技術業務、擔負國家關鍵基礎設施任務及重要營運人員之認定涉及抽項法律概念,因此明定由大陸委員會會商有關機關擬定認定標準,報請行政院核定後發布,以達法令適用之明確性。(原)服務機關、委託、補助機關、研究學院主管機關、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或受託團體、法人、機構、研究學院及企業,則應就上述之認定標準擬定管制名單,以利落實人員管制。
八、明訂受管制人員之申報對象,並授權受理申報單位、國安局或大陸委員會如認人員之往來情形有危害國家安全之虞,可視情節輕重採行不同處分方式。惟民選首長與中國之往來若危害國家安全,涉及犯罪者依法追訴,否則應本於責任政治原則,由議會或人民向其究責,以維民主政治運作。
九、申報範圍、申報程序及有害國家安全之認定標準及處置,由大陸委會會商有關機關擬定後,報請行政院核定發布。
二、因應本條文新增之管制範圍,原審查會之組成有擴充之必要,因此於本條第四項審查會成員增訂相關機關。
三、為完善對國家核心關鍵技術之保護,以維護國家在產業經濟上之競爭優勢,對於受政府機關(構)委託或補助達一定標準,從事涉及國家核心關鍵技術業務之個人或民間團體、法人、機構成員強化赴中之規範。增訂第本條四項第七款,規範符合該條件之人員赴中向審查會申請許可。受委託或補助者,委託或補助終止後及人員離職三年內赴中,亦應提出申請。
四、考量實務上民間團體或機構可能因組織改造改制為法人身分,因此於本條第四項第四款增訂法人,免生爭議。
五、考量《國家重點領域產學合作及人才培育創新條例》之國立大學國家重點領域研究學院(簡稱研究學院)之整體發展經費至多將有半數由行政院國家發展基金撥款挹注,促進晶片設計、半導體等國家重點領域產學發展,培育高階人才、強化產業競爭力、取得全球供應鏈之核心地位。研究學院之產業發展重要性及資源公共性皆難謂低於前者,因此增訂本條第四項第五款,將研究學院院長等人納為管制對象。
六、《國家關鍵基礎設施安全防護指導綱要》明定能源、水資源、通訊傳播、交通、金融、緊急救援與醫院、政府機關、科學園區與工業區為國家關鍵基礎設施,擔負決策、關鍵執行地位之重要營運人員,其對國家安全影響之重要性亦不可忽視,故新增本條第四項第六款,將相關人員納入管制。
七、考量本條第四項第二款至第七款對於國家安全、利益、機密或國家核心關鍵技術、研究學院關鍵技術業務、擔負國家關鍵基礎設施任務及重要營運人員之認定涉及抽項法律概念,因此明定由大陸委員會會商有關機關擬定認定標準,報請行政院核定後發布,以達法令適用之明確性。(原)服務機關、委託、補助機關、研究學院主管機關、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或受託團體、法人、機構、研究學院及企業,則應就上述之認定標準擬定管制名單,以利落實人員管制。
八、明訂受管制人員之申報對象,並授權受理申報單位、國安局或大陸委員會如認人員之往來情形有危害國家安全之虞,可視情節輕重採行不同處分方式。惟民選首長與中國之往來若危害國家安全,涉及犯罪者依法追訴,否則應本於責任政治原則,由議會或人民向其究責,以維民主政治運作。
九、申報範圍、申報程序及有害國家安全之認定標準及處置,由大陸委會會商有關機關擬定後,報請行政院核定發布。
(照行政院提案通過)
臺灣地區人民進入大陸地區,應經一般出境查驗程序。
主管機關得要求航空公司或旅行相關業者辦理前項出境申報程序。
臺灣地區公務員,國家安全局、國防部、法務部調查局及其所屬各級機關未具公務員身分之人員,應向內政部申請許可,始得進入大陸地區。但簡任第十職等及警監四階以下未涉及國家安全、利益或機密之公務員及警察人員赴大陸地區,不在此限;其作業要點,於本法修正後三個月內,由內政部會同相關機關擬訂,報請行政院核定之。
臺灣地區人民具有下列身分者,進入大陸地區應經申請,並經內政部會同國家安全局、法務部、大陸委員會及相關機關組成之審查會審查許可:
一、政務人員、直轄市長。
二、於國防、外交、科技、情報、大陸事務或其他相關機關從事涉及國家安全、利益或機密業務之人員。
三、受前款機關委託從事涉及國家安全、利益或機密公務之個人或法人、團體、其他機構之成員。
四、前三款退離職或受委託終止未滿三年之人員。
五、縣(市)長。
六、受政府機關(構)委託、補助或出資達一定基準從事涉及國家核心關鍵技術業務之個人或法人、團體、其他機構之成員;受委託、補助、出資終止或離職未滿三年者,亦同。
前二項所列人員,進入大陸地區返臺後,應向(原)服務機關、委託、補助或出資機關(構)通報。但直轄市長應向行政院、縣(市)長應向內政部、其餘機關首長應向上一級機關通報。
第四項第二款至第四款及第六款所列人員,其涉及國家安全、利益、機密或國家核心關鍵技術之認定,由(原)服務機關、委託、補助、出資機關(構),或受委託、補助、出資之法人、團體、其他機構依相關規定及業務性質辦理。
第四項第四款所定退離職人員退離職或受委託終止後,應經審查會審查許可,始得進入大陸地區之期間,原服務機關、委託機關或受委託法人、團體、其他機構得依其所涉及國家安全、利益、機密及業務性質增加之。
曾任第四項第二款人員從事涉及重要國家安全、利益或機密業務者,於前項應經審查會審查許可之期間屆滿後,(原)服務機關得限其在進入大陸地區前及返臺後,仍應向(原)服務機關申報。
遇有重大突發事件、影響臺灣地區重大利益或於兩岸互動有重大危害情形者,得經立法院議決由行政院公告於一定期間內,對臺灣地區人民進入大陸地區,採行禁止、限制或其他必要之處置,立法院如於會期內一個月未為決議,視為同意;但情況急迫者,得於事後追認之。
臺灣地區人民進入大陸地區者,不得從事妨害國家安全或利益之活動。
本條例所稱國家核心關鍵技術,指國家安全法第三條第三項所定之國家核心關鍵技術。
第二項申報程序、第三項、第四項許可辦法及第五項通報程序,由內政部擬訂,報請行政院核定之。
第四項第六款所定受委託、補助或出資之一定基準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會商有關機關定之。
第八項申報對象、期間、程序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內政部定之。
臺灣地區人民進入大陸地區,應經一般出境查驗程序。
主管機關得要求航空公司或旅行相關業者辦理前項出境申報程序。
臺灣地區公務員,國家安全局、國防部、法務部調查局及其所屬各級機關未具公務員身分之人員,應向內政部申請許可,始得進入大陸地區。但簡任第十職等及警監四階以下未涉及國家安全、利益或機密之公務員及警察人員赴大陸地區,不在此限;其作業要點,於本法修正後三個月內,由內政部會同相關機關擬訂,報請行政院核定之。
臺灣地區人民具有下列身分者,進入大陸地區應經申請,並經內政部會同國家安全局、法務部、大陸委員會及相關機關組成之審查會審查許可:
一、政務人員、直轄市長。
二、於國防、外交、科技、情報、大陸事務或其他相關機關從事涉及國家安全、利益或機密業務之人員。
三、受前款機關委託從事涉及國家安全、利益或機密公務之個人或法人、團體、其他機構之成員。
四、前三款退離職或受委託終止未滿三年之人員。
五、縣(市)長。
六、受政府機關(構)委託、補助或出資達一定基準從事涉及國家核心關鍵技術業務之個人或法人、團體、其他機構之成員;受委託、補助、出資終止或離職未滿三年者,亦同。
前二項所列人員,進入大陸地區返臺後,應向(原)服務機關、委託、補助或出資機關(構)通報。但直轄市長應向行政院、縣(市)長應向內政部、其餘機關首長應向上一級機關通報。
第四項第二款至第四款及第六款所列人員,其涉及國家安全、利益、機密或國家核心關鍵技術之認定,由(原)服務機關、委託、補助、出資機關(構),或受委託、補助、出資之法人、團體、其他機構依相關規定及業務性質辦理。
第四項第四款所定退離職人員退離職或受委託終止後,應經審查會審查許可,始得進入大陸地區之期間,原服務機關、委託機關或受委託法人、團體、其他機構得依其所涉及國家安全、利益、機密及業務性質增加之。
曾任第四項第二款人員從事涉及重要國家安全、利益或機密業務者,於前項應經審查會審查許可之期間屆滿後,(原)服務機關得限其在進入大陸地區前及返臺後,仍應向(原)服務機關申報。
遇有重大突發事件、影響臺灣地區重大利益或於兩岸互動有重大危害情形者,得經立法院議決由行政院公告於一定期間內,對臺灣地區人民進入大陸地區,採行禁止、限制或其他必要之處置,立法院如於會期內一個月未為決議,視為同意;但情況急迫者,得於事後追認之。
臺灣地區人民進入大陸地區者,不得從事妨害國家安全或利益之活動。
本條例所稱國家核心關鍵技術,指國家安全法第三條第三項所定之國家核心關鍵技術。
第二項申報程序、第三項、第四項許可辦法及第五項通報程序,由內政部擬訂,報請行政院核定之。
第四項第六款所定受委託、補助或出資之一定基準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會商有關機關定之。
第八項申報對象、期間、程序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內政部定之。
立法說明
照行政院提案通過。
臺灣地區人民進入大陸地區,應經一般出境查驗程序。
主管機關得要求航空公司或旅行相關業者辦理前項出境申報程序。
臺灣地區公務員,國家安全局、國防部、法務部調查局及其所屬各級機關未具公務員身分之人員,應向內政部申請許可,始得進入大陸地區。但簡任第十職等及警監四階以下未涉及國家安全、利益或機密之公務員及警察人員赴大陸地區,不在此限;其作業要點,於本法修正後二個月內,由內政部會同相關機關擬訂,報請行政院核定之。
臺灣地區人民具有下列身分者,進入大陸地區應經申請,並經內政部會同國家安全局、法務部、大陸委員會及相關機關組成之審查會審查許可:
一、政務人員、直轄市長。
二、於國防、外交、科技、情報、大陸事務或其他相關機關從事涉及國家安全、利益或機密業務之人員。
三、受前款機關委託從事涉及國家安全、利益或機密公務之個人或法人、團體、其他機構之成員。
四、前三款退離職或受委託終止未滿二年之人員。
五、縣(市)長。
六、受政府機關(構)委託、補助或出資達一定基準從事涉及國家核心關鍵技術業務之個人或法人、團體、其他機構之成員;受委託、補助、出資終止或離職未滿二年者,亦同。
前二項所列人員,進入大陸地區返臺後,應向(原)服務機關、委託、補助或出資機關(構)通報。但直轄市長應向行政院、縣(市)長應向內政部、其餘機關首長應向上一級機關通報。
第四項第二款至第四款及第六款所列人員,其涉及國家安全、利益、機密或國家核心關鍵技術之認定,由(原)服務機關、委託、補助、出資機關(構),或受委託、補助、出資之法人、團體、其他機構依相關規定及業務性質辦理。
第四項第四款所定退離職人員退離職或受委託終止後,應經審查會審查許可,始得進入大陸地區之期間,原服務機關、委託機關或受委託法人、團體、其他機構得依其所涉及國家安全、利益、機密及業務性質增加之。
曾任第四項第二款人員從事涉及重要國家安全、利益或機密業務者,於前項應經審查會審查許可之期間屆滿後,(原)服務機關得限其在進入大陸地區前及返臺後,仍應向(原)服務機關申報。
遇有重大突發事件、影響臺灣地區重大利益或於兩岸互動有重大危害情形者,得經立法院議決由行政院公告於一定期間內,對臺灣地區人民進入大陸地區,採行禁止、限制或其他必要之處置。
臺灣地區人民進入大陸地區者,不得從事妨害國家安全或利益之活動。
本條例所稱國家核心關鍵技術,指國家安全法第三條第三項所定之國家核心關鍵技術。
第二項申報程序、第三項、第四項許可辦法及第五項通報程序,由內政部擬訂,報請行政院核定之。
第四項第六款所定受委託、補助或出資之一定基準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會商有關機關定之。
第八項申報對象、期間、程序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內政部定之。
主管機關得要求航空公司或旅行相關業者辦理前項出境申報程序。
臺灣地區公務員,國家安全局、國防部、法務部調查局及其所屬各級機關未具公務員身分之人員,應向內政部申請許可,始得進入大陸地區。但簡任第十職等及警監四階以下未涉及國家安全、利益或機密之公務員及警察人員赴大陸地區,不在此限;其作業要點,於本法修正後二個月內,由內政部會同相關機關擬訂,報請行政院核定之。
臺灣地區人民具有下列身分者,進入大陸地區應經申請,並經內政部會同國家安全局、法務部、大陸委員會及相關機關組成之審查會審查許可:
一、政務人員、直轄市長。
二、於國防、外交、科技、情報、大陸事務或其他相關機關從事涉及國家安全、利益或機密業務之人員。
三、受前款機關委託從事涉及國家安全、利益或機密公務之個人或法人、團體、其他機構之成員。
四、前三款退離職或受委託終止未滿二年之人員。
五、縣(市)長。
六、受政府機關(構)委託、補助或出資達一定基準從事涉及國家核心關鍵技術業務之個人或法人、團體、其他機構之成員;受委託、補助、出資終止或離職未滿二年者,亦同。
前二項所列人員,進入大陸地區返臺後,應向(原)服務機關、委託、補助或出資機關(構)通報。但直轄市長應向行政院、縣(市)長應向內政部、其餘機關首長應向上一級機關通報。
第四項第二款至第四款及第六款所列人員,其涉及國家安全、利益、機密或國家核心關鍵技術之認定,由(原)服務機關、委託、補助、出資機關(構),或受委託、補助、出資之法人、團體、其他機構依相關規定及業務性質辦理。
第四項第四款所定退離職人員退離職或受委託終止後,應經審查會審查許可,始得進入大陸地區之期間,原服務機關、委託機關或受委託法人、團體、其他機構得依其所涉及國家安全、利益、機密及業務性質增加之。
曾任第四項第二款人員從事涉及重要國家安全、利益或機密業務者,於前項應經審查會審查許可之期間屆滿後,(原)服務機關得限其在進入大陸地區前及返臺後,仍應向(原)服務機關申報。
遇有重大突發事件、影響臺灣地區重大利益或於兩岸互動有重大危害情形者,得經立法院議決由行政院公告於一定期間內,對臺灣地區人民進入大陸地區,採行禁止、限制或其他必要之處置。
臺灣地區人民進入大陸地區者,不得從事妨害國家安全或利益之活動。
本條例所稱國家核心關鍵技術,指國家安全法第三條第三項所定之國家核心關鍵技術。
第二項申報程序、第三項、第四項許可辦法及第五項通報程序,由內政部擬訂,報請行政院核定之。
第四項第六款所定受委託、補助或出資之一定基準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會商有關機關定之。
第八項申報對象、期間、程序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內政部定之。
立法說明
一、第四項序文所定之審查會,由內政部會同國家安全局、法務部、大陸委員會組成,考量實務上審查會之審查需求,爰增訂相關機關,以期周全。
二、鑒於受委託從事國家安全、利益或機密公務之組織型態多元,為明確涵蓋受委託對象之範圍,爰於第四項第三款、第六項及第七項增訂法人,以杜爭議,並酌作文字修正。另第四款增訂受委託終止之規範類型,以完整赴陸管制規範。
三、為健全國家核心關鍵技術之保護,維護國家經濟競爭優勢,並強化特定身分人員赴陸之規範,爰參考科學技術基本法第六條第一項規定之行為類型,增訂第四項第六款,針對受政府機關(構)委託、補助或出資達一定基準從事國家核心關鍵技術之人員赴陸應經審查會審查許可,以保護國家安全及利益。另本條所定其他機構,包含公立學校、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試驗所等。
四、為對於涉及國家核心關鍵技術之人員進行完整之赴陸管制,爰於第四項第六款後段規定受委託、補助或出資者,無論係委託、補助或出資案終止,或於終止前離職未滿三年之情形,其赴陸均應依第四項程序申請許可。
五、第四項各款所定赴陸應經審查會審查許可之人員,負有返臺應向(原)服務機關通報之義務,為配合增訂該項第六款,爰修正第五項增訂補助或出資機關(構),俾資明確。
六、涉及國家核心關鍵技術業務之人員認定,由委託、補助或出資機關(構),或受委託、補助、出資之法人、團體、其他機構,依相關法令規定或具體業務性質辨理,爰配合第四項第六款之增訂,修正第六項。
七、又為配合第四項第四款增訂受委託終止之規範類型,爰於第七項規定第四項第四款受委託終止後之人員,其應經審查會審查許可始得進入大陸地區之期間,由相關機關依其涉密程度及業務性質增加之。
八、為期明確,於第十一項明定本條例所稱之國家核心關鍵技術,指國家安全法第三條第三項所定之國家核心關鍵技術。
九、有關第四項第六款所定委託、補助或出資之一定基準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增訂第十三項授權由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會商有關機關定之。
十、現行第十一項及第十二項分別移列為第十二項及第十四項,內容未修正。
十一、第一項至第三項及第八項至第十項未修正。
二、鑒於受委託從事國家安全、利益或機密公務之組織型態多元,為明確涵蓋受委託對象之範圍,爰於第四項第三款、第六項及第七項增訂法人,以杜爭議,並酌作文字修正。另第四款增訂受委託終止之規範類型,以完整赴陸管制規範。
三、為健全國家核心關鍵技術之保護,維護國家經濟競爭優勢,並強化特定身分人員赴陸之規範,爰參考科學技術基本法第六條第一項規定之行為類型,增訂第四項第六款,針對受政府機關(構)委託、補助或出資達一定基準從事國家核心關鍵技術之人員赴陸應經審查會審查許可,以保護國家安全及利益。另本條所定其他機構,包含公立學校、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試驗所等。
四、為對於涉及國家核心關鍵技術之人員進行完整之赴陸管制,爰於第四項第六款後段規定受委託、補助或出資者,無論係委託、補助或出資案終止,或於終止前離職未滿三年之情形,其赴陸均應依第四項程序申請許可。
五、第四項各款所定赴陸應經審查會審查許可之人員,負有返臺應向(原)服務機關通報之義務,為配合增訂該項第六款,爰修正第五項增訂補助或出資機關(構),俾資明確。
六、涉及國家核心關鍵技術業務之人員認定,由委託、補助或出資機關(構),或受委託、補助、出資之法人、團體、其他機構,依相關法令規定或具體業務性質辨理,爰配合第四項第六款之增訂,修正第六項。
七、又為配合第四項第四款增訂受委託終止之規範類型,爰於第七項規定第四項第四款受委託終止後之人員,其應經審查會審查許可始得進入大陸地區之期間,由相關機關依其涉密程度及業務性質增加之。
八、為期明確,於第十一項明定本條例所稱之國家核心關鍵技術,指國家安全法第三條第三項所定之國家核心關鍵技術。
九、有關第四項第六款所定委託、補助或出資之一定基準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增訂第十三項授權由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會商有關機關定之。
十、現行第十一項及第十二項分別移列為第十二項及第十四項,內容未修正。
十一、第一項至第三項及第八項至第十項未修正。
臺灣地區人民進入大陸地區,應經一般出境查驗程序。
主管機關得要求航空公司或旅行相關業者辦理前項出境申報程序。
臺灣地區公務員,國家安全局、國防部、法務部調查局及其所屬各級機關未具公務員身分之人員,應向內政部申請許可,始得進入大陸地區。但簡任第十職等及警監四階以下未涉及國家安全、利益或機密之公務員及警察人員赴大陸地區,不在此限;其作業要點,於本法修正後三個月內,由內政部會同相關機關擬訂,報請行政院核定之。
臺灣地區人民具有下列身分者,進入大陸地區應經申請,並經內政部會同國家安全局、法務部、大陸委員會及相關機關組成之審查會審查許可:
一、政務人員、直轄市長。
二、於國防、外交、科技、情報、大陸事務或其他相關機關從事涉及國家安全、利益或機密業務之人員。
三、受前款機關委託從事涉及國家安全、利益或機密公務之個人或民間團體、法人、機構成員。
四、前三款退離職未滿三年之人員。
五、縣(市)長。
六、受政府機關(構)委託或補助達一定標準從事涉及國家核心關鍵技術業務之個人或民間團體、法人、機構成員;受委託、補助終止或離職後未滿三年者亦同。
前二項所列人員,進入大陸地區返臺後,應向(原)服務機關或委託、補助機關通報。但直轄市長應向行政院、縣(市)長應向內政部、其餘機關首長應向上一級機關通報。
第四項第二款至第四款及第六款所列人員,其涉及國家安全、利益、機密或國家核心關鍵技術之認定,由(原)服務機關、委託、補助機關或受託團體、法人、機構依相關規定及業務性質辦理。
第四項第四款所定退離職人員退離職後,應經審查會審查許可,始得進入大陸地區之期間,原服務機關、委託機關或受託團體、法人、機構得依其所涉及國家安全、利益、機密及業務性質增加之。
曾任第四項第二款人員從事涉及重要國家安全、利益或機密業務者,於前項應經審查會審查許可之期間屆滿後,(原)服務機關得限其在進入大陸地區前及返臺後,仍應向(原)服務機關申報。
遇有重大突發事件、影響臺灣地區重大利益或於兩岸互動有重大危害情形者,得經立法院議決由行政院公告於一定期間內,對臺灣地區人民進入大陸地區,採行禁止、限制或其他必要之處置,立法院如於會期內一個月未為決議,視為同意;但情況急迫者,得於事後追認之。
臺灣地區人民進入大陸地區者,不得從事妨害國家安全或利益之活動。
第二項申報程序、第三項、第四項許可辦法及第五項通報程序,由內政部擬訂,報請行政院核定之。
第四項第六款國家核心關鍵技術審議之一定標準、委託或補助計畫之認定範圍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科技部會商有關機關定之。
第八項申報對象、期間、程序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內政部定之。
主管機關得要求航空公司或旅行相關業者辦理前項出境申報程序。
臺灣地區公務員,國家安全局、國防部、法務部調查局及其所屬各級機關未具公務員身分之人員,應向內政部申請許可,始得進入大陸地區。但簡任第十職等及警監四階以下未涉及國家安全、利益或機密之公務員及警察人員赴大陸地區,不在此限;其作業要點,於本法修正後三個月內,由內政部會同相關機關擬訂,報請行政院核定之。
臺灣地區人民具有下列身分者,進入大陸地區應經申請,並經內政部會同國家安全局、法務部、大陸委員會及相關機關組成之審查會審查許可:
一、政務人員、直轄市長。
二、於國防、外交、科技、情報、大陸事務或其他相關機關從事涉及國家安全、利益或機密業務之人員。
三、受前款機關委託從事涉及國家安全、利益或機密公務之個人或民間團體、法人、機構成員。
四、前三款退離職未滿三年之人員。
五、縣(市)長。
六、受政府機關(構)委託或補助達一定標準從事涉及國家核心關鍵技術業務之個人或民間團體、法人、機構成員;受委託、補助終止或離職後未滿三年者亦同。
前二項所列人員,進入大陸地區返臺後,應向(原)服務機關或委託、補助機關通報。但直轄市長應向行政院、縣(市)長應向內政部、其餘機關首長應向上一級機關通報。
第四項第二款至第四款及第六款所列人員,其涉及國家安全、利益、機密或國家核心關鍵技術之認定,由(原)服務機關、委託、補助機關或受託團體、法人、機構依相關規定及業務性質辦理。
第四項第四款所定退離職人員退離職後,應經審查會審查許可,始得進入大陸地區之期間,原服務機關、委託機關或受託團體、法人、機構得依其所涉及國家安全、利益、機密及業務性質增加之。
曾任第四項第二款人員從事涉及重要國家安全、利益或機密業務者,於前項應經審查會審查許可之期間屆滿後,(原)服務機關得限其在進入大陸地區前及返臺後,仍應向(原)服務機關申報。
遇有重大突發事件、影響臺灣地區重大利益或於兩岸互動有重大危害情形者,得經立法院議決由行政院公告於一定期間內,對臺灣地區人民進入大陸地區,採行禁止、限制或其他必要之處置,立法院如於會期內一個月未為決議,視為同意;但情況急迫者,得於事後追認之。
臺灣地區人民進入大陸地區者,不得從事妨害國家安全或利益之活動。
第二項申報程序、第三項、第四項許可辦法及第五項通報程序,由內政部擬訂,報請行政院核定之。
第四項第六款國家核心關鍵技術審議之一定標準、委託或補助計畫之認定範圍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科技部會商有關機關定之。
第八項申報對象、期間、程序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內政部定之。
立法說明
一、第一項至第三項未修正。
二、修正第四項,現行法針對特定身分人員赴中國大陸,應經審查會審查及許可。鑒於近年來中國大陸積極利用各種手段滲透臺灣半導體等高科技產業,為健全的保護我國核心關鍵技術,於本項增訂強化對涉及政府委託或補助之國家核心關鍵技術人員之赴陸規範:
(一)序文增訂「及相關機關」,修正後之審查會組成,除國家安全局、法務部、大陸委員會外,尚需增加與國家核心關鍵技術相關之目的事業主管關,以專業角度審查赴陸許可。
(二)新增第六款:增訂「受政府機關(構),委託或補助達一定標準從事涉及國家核心關鍵技術業務之個人或民間團體、法人、機構成員」赴陸前應經審查會審查並獲許可,而返台後亦應向(原)服務機關通報;又參酌公務員服務法為國家利益作最高之保護,「受委託、補助終止或離職後未滿三年者」其赴陸均應比照本程序為申請許可。
另外,所謂「政府機關(構)」依照預算法之規定,應包含國營事業、行政法人、政府捐助基金累計超過百分之五十之財團法人。
三、修正條文第五項、修正條文第六項及修正條文第七項,乃配合第四項第六款之增訂,酌作文字修正。
四、修正條文第八項至第十一項,和現行條文相同,文字未修正。
五、新增修正條文第十二項:配合第四項第六款之增訂,關於國家核心關鍵技術審議之一定標準、委託或補助計畫之認定範圍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授權由科技部會商有關機關定之。
六、修正條文第十三項係由現行條文第十二項移列,文字未修正。
二、修正第四項,現行法針對特定身分人員赴中國大陸,應經審查會審查及許可。鑒於近年來中國大陸積極利用各種手段滲透臺灣半導體等高科技產業,為健全的保護我國核心關鍵技術,於本項增訂強化對涉及政府委託或補助之國家核心關鍵技術人員之赴陸規範:
(一)序文增訂「及相關機關」,修正後之審查會組成,除國家安全局、法務部、大陸委員會外,尚需增加與國家核心關鍵技術相關之目的事業主管關,以專業角度審查赴陸許可。
(二)新增第六款:增訂「受政府機關(構),委託或補助達一定標準從事涉及國家核心關鍵技術業務之個人或民間團體、法人、機構成員」赴陸前應經審查會審查並獲許可,而返台後亦應向(原)服務機關通報;又參酌公務員服務法為國家利益作最高之保護,「受委託、補助終止或離職後未滿三年者」其赴陸均應比照本程序為申請許可。
另外,所謂「政府機關(構)」依照預算法之規定,應包含國營事業、行政法人、政府捐助基金累計超過百分之五十之財團法人。
三、修正條文第五項、修正條文第六項及修正條文第七項,乃配合第四項第六款之增訂,酌作文字修正。
四、修正條文第八項至第十一項,和現行條文相同,文字未修正。
五、新增修正條文第十二項:配合第四項第六款之增訂,關於國家核心關鍵技術審議之一定標準、委託或補助計畫之認定範圍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授權由科技部會商有關機關定之。
六、修正條文第十三項係由現行條文第十二項移列,文字未修正。
臺灣地區人民進入大陸地區,應經一般出境查驗程序。
主管機關得要求航空公司或旅行相關業者辦理前項出境申報程序。
臺灣地區公務員,國家安全局、國防部、法務部調查局及其所屬各級機關未具公務員身分之人員,應向內政部申請許可,始得進入大陸地區。但簡任第十職等及警監四階以下未涉及國家安全、利益或機密之公務員及警察人員赴大陸地區,不在此限;其作業要點,於本法修正後三個月內,由內政部會同相關機關擬訂,報請行政院核定之。
臺灣地區人民具有下列身分者,進入大陸地區應經申請,並經內政部會同國家安全局、法務部、大陸委員會及相關機關組成之審查會審查許可:
一、政務人員、直轄市長。
二、於國防、外交、科技、情報、大陸事務或其他相關機關從事涉及國家安全、利益或機密業務之人員。
三、受前款機關委託從事涉及國家安全、利益或機密公務之個人或法人、民間團體、其他機構之成員。
四、前三款退離職或受委託終止未滿六年之人員。
五、縣(市)長。
六、受政府機關(構)委託、補助或出資達一定基準從事涉及國家核心關鍵技術業務之個人或法人、團體其他機構之成員;受委託、補助出資終止或離職未滿六年者,亦同。
七、國家重點領域研究學院院長、學術及技術主管、管理會委員及其他涉及關鍵技術業務之人員。
八、擔任國家關鍵基礎設施任務,具決策、關鍵執行地位或負責資訊系統設計或管理之重要運營人員。
前二項所列人員,進入大陸地區返臺後,應向(原)服務機關、委託、補助或出資機關(構)通報。但直轄市長應向行政院、縣(市)長應向內政部、其餘機關首長應向上一級機關通報。
第四項第二款至第四款及第六款所列人員,其涉及國家安全、利益、機密或國家核心關鍵技術之認定,由(原)服務機關、委託、補助、出資機關(構),或受委託、補助、出資之法人、團體、其他機構依相關規定及業務性質辦理。
第四項第四款所定退離職人員退離職或受委託終止後,應經審查會審查許可,始得進入大陸地區之期間,原服務機關、委託機關或受委託法人、團體、機構得依其所涉及國家安全、利益、機密及業務性質增加之。
曾任第四項各款人員從事涉及重要國家安全、利益或機密業務者,於前項應經審查會審查許可之期間屆滿後,(原)服務機關得限其在進入大陸地區前及返臺後,若與大陸地區以下三類人員接觸者,仍應向(原)服務機關申報:
一、黨務、軍事、行政、具政治性機關(構)、團體。
二、涉及對臺政治工作、影響國家安全、利益之機關(構)、團體、企業。
三、前兩者所派遣之人。
遇有重大突發事件、影響臺灣地區重大利益或於兩岸互動有重大危害情形者,得經立法院議決由行政院公告於一定期間內,對臺灣地區人民進入大陸地區,採行禁止、限制或其他必要之處置,立法院如於會期內一個月未為決議,視為同意;但情況急迫者,得於事後追認之。
臺灣地區人民進入大陸地區者,不得從事妨害國家安全或利益之活動。受理申報機關或國家安全局、大陸委員會認國安管制人員與中國黨政軍接觸往來情形及關係內容有危害國家安全之虞時,得經跨部會審查後為如下之處置:
一、命停止或改正其行為。
二、禁止公務員或國家聘僱人員擔任涉及國家安全、利益或機密業務之職務。
三、禁止民間機構之特定人員執行受委託、補助、國家關鍵基礎設施重要運營之業務。必要時並得終止委託、終止或減少補助、撤銷營業許可。
本條例所稱國家核心關鍵技術,指國家安全法第三條第三項所定之國家核心關鍵技術。
第二項申報程序、第三項、第四項許可辦法及第五項通報程序,由內政部擬訂,報請行政院核定之。
第四項第六款所定受委託、補助或出資之一定基準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會商有關機關定之。
第八項申報對象、期間、程序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內政部定之。
主管機關得要求航空公司或旅行相關業者辦理前項出境申報程序。
臺灣地區公務員,國家安全局、國防部、法務部調查局及其所屬各級機關未具公務員身分之人員,應向內政部申請許可,始得進入大陸地區。但簡任第十職等及警監四階以下未涉及國家安全、利益或機密之公務員及警察人員赴大陸地區,不在此限;其作業要點,於本法修正後三個月內,由內政部會同相關機關擬訂,報請行政院核定之。
臺灣地區人民具有下列身分者,進入大陸地區應經申請,並經內政部會同國家安全局、法務部、大陸委員會及相關機關組成之審查會審查許可:
一、政務人員、直轄市長。
二、於國防、外交、科技、情報、大陸事務或其他相關機關從事涉及國家安全、利益或機密業務之人員。
三、受前款機關委託從事涉及國家安全、利益或機密公務之個人或法人、民間團體、其他機構之成員。
四、前三款退離職或受委託終止未滿六年之人員。
五、縣(市)長。
六、受政府機關(構)委託、補助或出資達一定基準從事涉及國家核心關鍵技術業務之個人或法人、團體其他機構之成員;受委託、補助出資終止或離職未滿六年者,亦同。
七、國家重點領域研究學院院長、學術及技術主管、管理會委員及其他涉及關鍵技術業務之人員。
八、擔任國家關鍵基礎設施任務,具決策、關鍵執行地位或負責資訊系統設計或管理之重要運營人員。
前二項所列人員,進入大陸地區返臺後,應向(原)服務機關、委託、補助或出資機關(構)通報。但直轄市長應向行政院、縣(市)長應向內政部、其餘機關首長應向上一級機關通報。
第四項第二款至第四款及第六款所列人員,其涉及國家安全、利益、機密或國家核心關鍵技術之認定,由(原)服務機關、委託、補助、出資機關(構),或受委託、補助、出資之法人、團體、其他機構依相關規定及業務性質辦理。
第四項第四款所定退離職人員退離職或受委託終止後,應經審查會審查許可,始得進入大陸地區之期間,原服務機關、委託機關或受委託法人、團體、機構得依其所涉及國家安全、利益、機密及業務性質增加之。
曾任第四項各款人員從事涉及重要國家安全、利益或機密業務者,於前項應經審查會審查許可之期間屆滿後,(原)服務機關得限其在進入大陸地區前及返臺後,若與大陸地區以下三類人員接觸者,仍應向(原)服務機關申報:
一、黨務、軍事、行政、具政治性機關(構)、團體。
二、涉及對臺政治工作、影響國家安全、利益之機關(構)、團體、企業。
三、前兩者所派遣之人。
遇有重大突發事件、影響臺灣地區重大利益或於兩岸互動有重大危害情形者,得經立法院議決由行政院公告於一定期間內,對臺灣地區人民進入大陸地區,採行禁止、限制或其他必要之處置,立法院如於會期內一個月未為決議,視為同意;但情況急迫者,得於事後追認之。
臺灣地區人民進入大陸地區者,不得從事妨害國家安全或利益之活動。受理申報機關或國家安全局、大陸委員會認國安管制人員與中國黨政軍接觸往來情形及關係內容有危害國家安全之虞時,得經跨部會審查後為如下之處置:
一、命停止或改正其行為。
二、禁止公務員或國家聘僱人員擔任涉及國家安全、利益或機密業務之職務。
三、禁止民間機構之特定人員執行受委託、補助、國家關鍵基礎設施重要運營之業務。必要時並得終止委託、終止或減少補助、撤銷營業許可。
本條例所稱國家核心關鍵技術,指國家安全法第三條第三項所定之國家核心關鍵技術。
第二項申報程序、第三項、第四項許可辦法及第五項通報程序,由內政部擬訂,報請行政院核定之。
第四項第六款所定受委託、補助或出資之一定基準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會商有關機關定之。
第八項申報對象、期間、程序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內政部定之。
立法說明
一、第四項序文所定之審查會,由內政部會同國家安全局、法務部、大陸委員會組成,考量實務上審查會之審查需求,爰增訂相關機關,以期周全。
二、鑒於受委託從事國家安全、利益或機密公務之組織型態多元,為明確涵蓋受委託對象之範圍,爰於第四項第三款、第六項及第七項增訂法人,以杜爭議,並酌作文字修正。另第四款增訂受委託終止之規範類型,以完整赴陸管制規範。
三、為健全國家核心關鍵技術之保護,維護國家經濟競爭優勢,強化特定身分人員赴陸之規範,爰參考「科學技術基本法」第六條第一項規定之行為類型,增訂第四項第六款,針對受政府機關(構)委託、補助或出資達一定基準從事國家核心關鍵技術之人員赴陸應經審查會審查許可,以保護國家安全及利益。另本條所定其他機構,包含公立學校、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試驗所等。
四、對於涉及國家核心關鍵技術之人員進行完整赴陸管制,應比照民國一○八年修正三讀通過之「國家機密保護法」第二十六條規定,將管制年限由三年延長為六年,並於第四項第六款後段規定受委託、補助或出資者,無論係委託、補助或出資案終止,或於終止前離職未滿六年之情形,其赴陸均應依第四項程序申請許可。
五、(1)新增第七款:國家重點領域研究學院人員:臺灣大學、成功大學、清華大學、交通大學等依據《國家重點領域產學合作及人才培育創新條例》與企業合作成立國家重點領域研究學院,研究學院雖未必個案接受政府機關委託或補助,惟其整體經費半數由行政院國家發展基金撥款,並從事半導體、人工智慧、智慧製造、循環經濟、金融等國家重點領域產業發展,以培育高階科學技術人才,強化產業競爭力,取得全球供應鏈之核心地位為目的,對經濟戰略發展與國家安全之重要性,不亞於第六款人員,故應納入國安管制人員範圍。
(2)新增第八款:擔任國家關鍵基礎設施任務重要運營人員:根據《國家關鍵基礎設施安全防護指導綱要》,能源、水資源、通訊傳播、交通、金融、緊急救援與醫院、政府機關、科學園區與工業區之關鍵基礎設施應實施安全防護,以維護國家重要功能持續運作。故無論公營或民營,擔負國家關鍵基礎設施任務,具決策、關鍵執行地位或負責資訊系統設計或管理之重要運營人員均有納入國安管制人員之必要。
舉例來說:引起爭議暫緩的數位身分識別證(New eID),未來若實施,替內政部建立eID資訊系統的程式設計師、系統管理員、民間業者之執行長、專案經理,可以對前述人員下命令並擁有人事權的民間業者負責人,均應納入國安管制人員範圍,否則,若前往中國遭綁架、威脅的將是全民的「數位身分金鑰(匙)」。
六、第四項各款所定赴陸應經審查會審查許可之人員,負有返臺應向(原)服務機關通報之義務,為配合增訂該項第六款,爰修正第五項增訂補助或出資機關(構),俾資明確。
七、涉及國家核心關鍵技術業務之人員認定,由委託、補助或出資機關(構),或受委託、補助、出資之法人、團體、其他機構,依相關法令規定或具體業務性質辨理,爰配合第四項第六款之增訂,修正第六項。
八、又為配合第四項第四款增訂受委託終止之規範類型,爰於第七項規定第四項第四款受委託終止後之人員,其應經及業務性質增加之。
九、修正第十項:為防止對國家安全之危害,授權受理申報機關或國家安全局、大陸委員會認為國安管制人員與中國大陸地區黨政軍接觸往來情形及關係內容有危害國家安全之虞時,得經跨部會審查後為必要之處置。
十、為期明確,於第十一項明定本條例所稱之國家核心關鍵技術,指國家安全法第三條第三項所定之國家核心關鍵技術。
十一、有關第四項第六款所定委託、補助或出資之一定基準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增訂第十三項授權由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會商有關機關定之。
十二、現行第十一項及第十二項分別移列為第十二項及第十四項,內容未修正。
二、鑒於受委託從事國家安全、利益或機密公務之組織型態多元,為明確涵蓋受委託對象之範圍,爰於第四項第三款、第六項及第七項增訂法人,以杜爭議,並酌作文字修正。另第四款增訂受委託終止之規範類型,以完整赴陸管制規範。
三、為健全國家核心關鍵技術之保護,維護國家經濟競爭優勢,強化特定身分人員赴陸之規範,爰參考「科學技術基本法」第六條第一項規定之行為類型,增訂第四項第六款,針對受政府機關(構)委託、補助或出資達一定基準從事國家核心關鍵技術之人員赴陸應經審查會審查許可,以保護國家安全及利益。另本條所定其他機構,包含公立學校、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試驗所等。
四、對於涉及國家核心關鍵技術之人員進行完整赴陸管制,應比照民國一○八年修正三讀通過之「國家機密保護法」第二十六條規定,將管制年限由三年延長為六年,並於第四項第六款後段規定受委託、補助或出資者,無論係委託、補助或出資案終止,或於終止前離職未滿六年之情形,其赴陸均應依第四項程序申請許可。
五、(1)新增第七款:國家重點領域研究學院人員:臺灣大學、成功大學、清華大學、交通大學等依據《國家重點領域產學合作及人才培育創新條例》與企業合作成立國家重點領域研究學院,研究學院雖未必個案接受政府機關委託或補助,惟其整體經費半數由行政院國家發展基金撥款,並從事半導體、人工智慧、智慧製造、循環經濟、金融等國家重點領域產業發展,以培育高階科學技術人才,強化產業競爭力,取得全球供應鏈之核心地位為目的,對經濟戰略發展與國家安全之重要性,不亞於第六款人員,故應納入國安管制人員範圍。
(2)新增第八款:擔任國家關鍵基礎設施任務重要運營人員:根據《國家關鍵基礎設施安全防護指導綱要》,能源、水資源、通訊傳播、交通、金融、緊急救援與醫院、政府機關、科學園區與工業區之關鍵基礎設施應實施安全防護,以維護國家重要功能持續運作。故無論公營或民營,擔負國家關鍵基礎設施任務,具決策、關鍵執行地位或負責資訊系統設計或管理之重要運營人員均有納入國安管制人員之必要。
舉例來說:引起爭議暫緩的數位身分識別證(New eID),未來若實施,替內政部建立eID資訊系統的程式設計師、系統管理員、民間業者之執行長、專案經理,可以對前述人員下命令並擁有人事權的民間業者負責人,均應納入國安管制人員範圍,否則,若前往中國遭綁架、威脅的將是全民的「數位身分金鑰(匙)」。
六、第四項各款所定赴陸應經審查會審查許可之人員,負有返臺應向(原)服務機關通報之義務,為配合增訂該項第六款,爰修正第五項增訂補助或出資機關(構),俾資明確。
七、涉及國家核心關鍵技術業務之人員認定,由委託、補助或出資機關(構),或受委託、補助、出資之法人、團體、其他機構,依相關法令規定或具體業務性質辨理,爰配合第四項第六款之增訂,修正第六項。
八、又為配合第四項第四款增訂受委託終止之規範類型,爰於第七項規定第四項第四款受委託終止後之人員,其應經及業務性質增加之。
九、修正第十項:為防止對國家安全之危害,授權受理申報機關或國家安全局、大陸委員會認為國安管制人員與中國大陸地區黨政軍接觸往來情形及關係內容有危害國家安全之虞時,得經跨部會審查後為必要之處置。
十、為期明確,於第十一項明定本條例所稱之國家核心關鍵技術,指國家安全法第三條第三項所定之國家核心關鍵技術。
十一、有關第四項第六款所定委託、補助或出資之一定基準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增訂第十三項授權由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會商有關機關定之。
十二、現行第十一項及第十二項分別移列為第十二項及第十四項,內容未修正。
臺灣地區人民進入大陸地區,應經一般出境查驗程序。
主管機關得要求航空公司或旅行相關業者辦理前項出境申報程序。
臺灣地區公務員,國家安全局、國防部、法務部調查局及其所屬各級機關未具公務員身分之人員,應向內政部申請許可,始得進入大陸地區。但簡任第十職等及警監四階以下未涉及國家安全、利益或機密之公務員及警察人員赴大陸地區,不在此限;其作業要點,於本法修正後三個月內,由內政部會同相關機關擬訂,報請行政院核定之。
臺灣地區人民具有下列身分者,進入大陸地區應經申請,並經內政部會同國家安全局、法務部、大陸委員會及有關機關組成之審查會審查許可:
一、政務人員、直轄市長。
二、於國防、外交、科技、情報、大陸事務或其他相關機關從事涉及國家安全、利益或機密業務之人員。
三、受前款機關委託從事涉及國家安全、利益或機密公務之個人或法人、團體、其他機構之成員。
四、前三款退離職或受委託終止未滿三年之人員。
五、縣(市)長。
六、受政府機關(構)委託、補助、出資達一定基準或依法編列科學技術研究發展預算從事涉及國家核心關鍵技術業務或科學技術研究發展之個人或法人、團體、其他機構之成員;受委託、補助、出資終止或離職未滿三年者,亦同。
前二項所列人員,進入大陸地區返臺後,應向(原)服務機關、委託、補助或出資機關(構)通報。但直轄市長應向行政院、縣(市)長應向內政部、其餘機關首長應向上一級機關通報。
第四項第二款至第四款及第六款所列人員,其涉及國家安全、利益、機密、國家核心關鍵技術或科學技術研究發展之認定,由(原)服務機關、委託、補助、出資機關(構),或受委託、補助、出資之法人、團體、其他機構依相關規定及業務性質辦理。
第四項第四款所定退離職人員退離職或受委託終止後,應經審查會審查許可,始得進入大陸地區之期間,原服務機關、委託、補助、出資機關(構)或受委託法人、團體、其他機構得依其所涉及國家安全、利益、機密及業務性質增加之。
曾任第四項第二款人員從事涉及重要國家安全、利益或機密業務者,於前項應經審查會審查許可之期間屆滿後,(原)服務機關得限其在進入大陸地區前及返臺後,仍應向(原)服務機關申報。
遇有重大突發事件、影響臺灣地區重大利益或於兩岸互動有重大危害情形者,得經立法院議決由行政院公告於一定期間內,對臺灣地區人民進入大陸地區,採行禁止、限制或其他必要之處置,立法院如於會期內一個月未為決議,視為同意;但情況急迫者,得於事後追認之。
臺灣地區人民進入大陸地區者,不得從事妨害國家安全或利益之活動。
本條例所稱國家核心關鍵技術,指國家安全法第三條第三項所定之國家核心關鍵技術。
第二項申報程序、第三項、第四項許可辦法及第五項通報程序,由內政部擬訂,報請行政院核定之。
第四項第六款所定受委託、補助或出資之一定基準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會商有關機關定之。
第八項申報對象、期間、程序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內政部定之。
主管機關得要求航空公司或旅行相關業者辦理前項出境申報程序。
臺灣地區公務員,國家安全局、國防部、法務部調查局及其所屬各級機關未具公務員身分之人員,應向內政部申請許可,始得進入大陸地區。但簡任第十職等及警監四階以下未涉及國家安全、利益或機密之公務員及警察人員赴大陸地區,不在此限;其作業要點,於本法修正後三個月內,由內政部會同相關機關擬訂,報請行政院核定之。
臺灣地區人民具有下列身分者,進入大陸地區應經申請,並經內政部會同國家安全局、法務部、大陸委員會及有關機關組成之審查會審查許可:
一、政務人員、直轄市長。
二、於國防、外交、科技、情報、大陸事務或其他相關機關從事涉及國家安全、利益或機密業務之人員。
三、受前款機關委託從事涉及國家安全、利益或機密公務之個人或法人、團體、其他機構之成員。
四、前三款退離職或受委託終止未滿三年之人員。
五、縣(市)長。
六、受政府機關(構)委託、補助、出資達一定基準或依法編列科學技術研究發展預算從事涉及國家核心關鍵技術業務或科學技術研究發展之個人或法人、團體、其他機構之成員;受委託、補助、出資終止或離職未滿三年者,亦同。
前二項所列人員,進入大陸地區返臺後,應向(原)服務機關、委託、補助或出資機關(構)通報。但直轄市長應向行政院、縣(市)長應向內政部、其餘機關首長應向上一級機關通報。
第四項第二款至第四款及第六款所列人員,其涉及國家安全、利益、機密、國家核心關鍵技術或科學技術研究發展之認定,由(原)服務機關、委託、補助、出資機關(構),或受委託、補助、出資之法人、團體、其他機構依相關規定及業務性質辦理。
第四項第四款所定退離職人員退離職或受委託終止後,應經審查會審查許可,始得進入大陸地區之期間,原服務機關、委託、補助、出資機關(構)或受委託法人、團體、其他機構得依其所涉及國家安全、利益、機密及業務性質增加之。
曾任第四項第二款人員從事涉及重要國家安全、利益或機密業務者,於前項應經審查會審查許可之期間屆滿後,(原)服務機關得限其在進入大陸地區前及返臺後,仍應向(原)服務機關申報。
遇有重大突發事件、影響臺灣地區重大利益或於兩岸互動有重大危害情形者,得經立法院議決由行政院公告於一定期間內,對臺灣地區人民進入大陸地區,採行禁止、限制或其他必要之處置,立法院如於會期內一個月未為決議,視為同意;但情況急迫者,得於事後追認之。
臺灣地區人民進入大陸地區者,不得從事妨害國家安全或利益之活動。
本條例所稱國家核心關鍵技術,指國家安全法第三條第三項所定之國家核心關鍵技術。
第二項申報程序、第三項、第四項許可辦法及第五項通報程序,由內政部擬訂,報請行政院核定之。
第四項第六款所定受委託、補助或出資之一定基準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會商有關機關定之。
第八項申報對象、期間、程序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內政部定之。
立法說明
一、考量實務上審查會之審查需求,爰於第四項序文所定之審查會組成增訂有關機關,以臻周全。
二、有鑑於受委託從事涉及國家安全、利益或機密公務之組織型態多元,為明確涵蓋受委託對象,爰於第四項第三款修正範圍為個人或法人、團體、其他機構之成員,以杜爭議。
三、為完備赴中管制規範,爰於第四項第四款增訂受委託終止未滿三年之人員。
四、為健全國家核心關鍵技術之保護,防止其受不正當侵害,並強化特定身分人員赴中之規範,爰參考《科學技術基本法》第六條第一項規定之行為類型,增訂第四項第六款,針對受政府機關(構)委託、補助、出資達一定基準或依法編列科學技術研究發展預算從事涉及國家核心關鍵技術業務之人員赴中應經審查會審查許可,以保護國家安全及利益。另為完備涉及國家核心關鍵技術之人員進行之赴中管制,爰於第四項第六款後段規定受委託、補助或出資者,無論係委託、補助或出資案終止,或於終止前離職未滿三年之情形,其赴中均應依第四項程序申請許可。
五、第四項各款所定赴中應經審查會審查許可之人員,負有返臺應向(原)服務機關通報之義務,為配合增訂該項第六款,爰修正第五項之通報機關(構),俾資明確。
六、為配合第四項第六款之增訂,爰修正第六項。
七、為配合第四項第四款之增訂,爰修正第七項。
八、為臻明確,爰增訂第十一項明定本條例所稱之國家核心關鍵技術,指國家安全法第三條第三項所定之國家核心關鍵技術。
九、有關第四項第六款所定委託、補助或出資之一定基準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增訂第十三項授權由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會商有關機關定之。
十、現行第十一項及第十二項分別移列為第十二項及第十四項,內容未修正。
十一、第一項至第三項及第八項至第十項未修正。
二、有鑑於受委託從事涉及國家安全、利益或機密公務之組織型態多元,為明確涵蓋受委託對象,爰於第四項第三款修正範圍為個人或法人、團體、其他機構之成員,以杜爭議。
三、為完備赴中管制規範,爰於第四項第四款增訂受委託終止未滿三年之人員。
四、為健全國家核心關鍵技術之保護,防止其受不正當侵害,並強化特定身分人員赴中之規範,爰參考《科學技術基本法》第六條第一項規定之行為類型,增訂第四項第六款,針對受政府機關(構)委託、補助、出資達一定基準或依法編列科學技術研究發展預算從事涉及國家核心關鍵技術業務之人員赴中應經審查會審查許可,以保護國家安全及利益。另為完備涉及國家核心關鍵技術之人員進行之赴中管制,爰於第四項第六款後段規定受委託、補助或出資者,無論係委託、補助或出資案終止,或於終止前離職未滿三年之情形,其赴中均應依第四項程序申請許可。
五、第四項各款所定赴中應經審查會審查許可之人員,負有返臺應向(原)服務機關通報之義務,為配合增訂該項第六款,爰修正第五項之通報機關(構),俾資明確。
六、為配合第四項第六款之增訂,爰修正第六項。
七、為配合第四項第四款之增訂,爰修正第七項。
八、為臻明確,爰增訂第十一項明定本條例所稱之國家核心關鍵技術,指國家安全法第三條第三項所定之國家核心關鍵技術。
九、有關第四項第六款所定委託、補助或出資之一定基準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增訂第十三項授權由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會商有關機關定之。
十、現行第十一項及第十二項分別移列為第十二項及第十四項,內容未修正。
十一、第一項至第三項及第八項至第十項未修正。
第九條之三
曾任國防、外交、大陸事務或與國家安全相關機關之政務副首長或少將以上人員,或情報機關首長,不得參與大陸地區黨務、軍事、行政或具政治性機關(構)、團體所舉辦之慶典或活動,而有妨害國家尊嚴之行為。
前項妨害國家尊嚴之行為,指向象徵大陸地區政權之旗、徽、歌等行禮、唱頌或其他類似之行為。
前項妨害國家尊嚴之行為,指向象徵大陸地區政權之旗、徽、歌等行禮、唱頌或其他類似之行為。
曾任國防、外交、大陸事務或與國家安全相關機關之政務副首長或少將以上人員,或情報機關首長,不得於公開場合散布意圖變更我國國體有利於大陸地區不實言論或參與大陸地區黨務、軍事、行政或具政治性機關(構)、團體所舉辦之慶典或活動,而有妨害國家尊嚴之行為。
前項妨害國家尊嚴之行為,指向象徵大陸地區政權之旗、徽、歌等行禮、唱頌或其他類似之行為。
前項妨害國家尊嚴之行為,指向象徵大陸地區政權之旗、徽、歌等行禮、唱頌或其他類似之行為。
立法說明
曾任國防、外交、大陸事務與國安、少將以上主管人員,發表不實言論將嚴重打擊臺灣民心士氣,並淪為中國大陸統戰對象,有損國軍忠貞愛國形象,為釐清敵我立場,除了不得參與中國大陸相關政治活動,而有妨害國家尊嚴之行為,違者應處罰退休俸之規定。同時考量法律不得對言論自由加以不合理限制,故參考刑法侵害國家法益之犯罪,以散播不實言論且該當內亂、外患罪之意圖為構成要件。違反規定者可剝奪其月退休給與,或無月退給與者最高處新臺幣一千萬元以下罰鍰。
第四十條之一
大陸地區之營利事業,非經主管機關許可,並在臺灣地區設立分公司或辦事處,不得在臺從事業務活動;其分公司在臺營業,準用公司法第九條、第十條、第十二條至第二十五條、第二十八條之一、第三百八十八條、第三百九十一條至第三百九十三條、第三百九十七條、第四百三十八條及第四百四十八條規定。
前項業務活動範圍、許可條件、申請程序、申報事項、應備文件、撤回、撤銷或廢止許可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經濟部擬訂,報請行政院核定之。
前項業務活動範圍、許可條件、申請程序、申報事項、應備文件、撤回、撤銷或廢止許可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經濟部擬訂,報請行政院核定之。
大陸地區之營利事業或其於第三地區投資之營利事業,非經主管機關許可,並在臺灣地區設立分公司或辦事處,不得在臺從事業務活動;其分公司在臺營業,準用公司法第十二條、第十三條第一項、第十五條至第十八條、第二十條第一項至第四項、第二十一條第一項及第三項、第二十二條第一項、第二十三條至第二十六條之二、第二十八條之一、第三百七十二條第一項及第五項、第三百七十八條至第三百八十二條、第三百八十八條、第三百九十一條、第三百九十二條、第三百九十三條、第三百九十七條及第四百三十八條規定。
前項大陸地區之營利事業與其於第三地區投資之營利事業之認定、基準、許可條件、申請程序、申報事項、應備文件、撤回、撤銷或廢止許可、業務活動或營業範圍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經濟部擬訂,報請行政院核定之。
前項大陸地區之營利事業與其於第三地區投資之營利事業之認定、基準、許可條件、申請程序、申報事項、應備文件、撤回、撤銷或廢止許可、業務活動或營業範圍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經濟部擬訂,報請行政院核定之。
大陸地區之營利事業或其於第三地區投資之營利事業,非經主管機關許可,並在臺灣地區設立分公司或辦事處,不得在臺從事業務活動;其分公司在臺營業,準用公司法第十二條、第十三條第一項、第十五條至第十八條、第二十條第一項至第四項、第二十一條第一項及第三項、第二十二條至第二十六條之二、第二十八條之一、第三百七十二條第一項及第五項、第三百七十八條至第三百八十二條、第三百八十八條、第三百九十一條至第三百九十三條、第三百九十七條及第四百三十八條規定。
前項大陸地區之營利事業或其於第三地區投資之營利事業之認定、基準、業務活動範圍、許可條件、申請程序、申報事項、應備文件、撤回、撤銷或廢止許可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經濟部擬訂,報請行政院核定之。
前項大陸地區之營利事業或其於第三地區投資之營利事業之認定、基準、業務活動範圍、許可條件、申請程序、申報事項、應備文件、撤回、撤銷或廢止許可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經濟部擬訂,報請行政院核定之。
立法說明
一、鑒於中資時常藉由繞道第三地,以外商名義來臺投資,藉此規避經濟部投審會之審查。為遏阻中資透過第三地投資,規避相關法規,從事中資須經許可方得從事或受禁止之業務活動,並挖角臺灣高科技人才或其他不當行為,業務活動如招商投資、招募人員、面試、招攬會員、銷售產品或服務等與業務有關之活動;爰此修正第一項,明定管制大陸地區於第三地區投資之營利事業。
二、配合2018年公司法修正外國法人準用公司之相關規定,修正第一項。
三、為求法律明確性,授權經濟部擬定大陸地區於第三地區投資之營利事業之認定、基準及業務活動或營業範圍。
四、本條例第九十四條業已規定「本條例所定之罰鍰,由主管機關處罰;依本條例所處之罰鍰,經限期繳納,屆期不繳納者,依法移送強制執行。」,因此無須準用公司法第四百四十八條。
二、配合2018年公司法修正外國法人準用公司之相關規定,修正第一項。
三、為求法律明確性,授權經濟部擬定大陸地區於第三地區投資之營利事業之認定、基準及業務活動或營業範圍。
四、本條例第九十四條業已規定「本條例所定之罰鍰,由主管機關處罰;依本條例所處之罰鍰,經限期繳納,屆期不繳納者,依法移送強制執行。」,因此無須準用公司法第四百四十八條。
(照行政院提案通過)
大陸地區之營利事業或其於第三地區投資之營利事業,非經主管機關許可,並在臺灣地區設立分公司或辦事處,不得在臺從事業務活動;其分公司在臺營業,準用公司法第十二條、第十三條第一項、第十五條至第十八條、第二十條第一項至第四項、第二十一條第一項及第三項、第二十二條第一項、第二十三條至第二十六條之二、第二十八條之一、第三百七十二條第一項及第五項、第三百七十八條至第三百八十二條、第三百八十八條、第三百九十一條、第三百九十二條、第三百九十三條、第三百九十七條及第四百三十八條規定。
前項大陸地區之營利事業與其於第三地區投資之營利事業之認定、基準、許可條件、申請程序、申報事項、應備文件、撤回、撤銷或廢止許可、業務活動或營業範圍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經濟部擬訂,報請行政院核定之。
大陸地區之營利事業或其於第三地區投資之營利事業,非經主管機關許可,並在臺灣地區設立分公司或辦事處,不得在臺從事業務活動;其分公司在臺營業,準用公司法第十二條、第十三條第一項、第十五條至第十八條、第二十條第一項至第四項、第二十一條第一項及第三項、第二十二條第一項、第二十三條至第二十六條之二、第二十八條之一、第三百七十二條第一項及第五項、第三百七十八條至第三百八十二條、第三百八十八條、第三百九十一條、第三百九十二條、第三百九十三條、第三百九十七條及第四百三十八條規定。
前項大陸地區之營利事業與其於第三地區投資之營利事業之認定、基準、許可條件、申請程序、申報事項、應備文件、撤回、撤銷或廢止許可、業務活動或營業範圍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經濟部擬訂,報請行政院核定之。
立法說明
照行政院提案通過。
大陸地區之營利事業或其於第三地區投資之營利事業,非經主管機關許可,並在臺灣地區設立分公司或辦事處,不得在臺從事業務活動;其分公司在臺營業,準用公司法第十二條、第十三條第一項、第十五條至第十八條、第二十條第一項至第四項、第二十一條第一項及第三項、第二十二條第一項、第二十三條至第二十六條之二、第二十八條之一、第三百七十二條第一項及第五項、第三百七十八條至第三百八十二條、第三百八十八條、第三百九十一條、第三百九十二條、第三百九十三條、第三百九十七條及第四百三十八條規定。
前項大陸地區之營利事業與其於第三地區投資之營利事業之認定、基準、許可條件、申請程序、申報事項、應備文件、撤回、撤銷或廢止許可、業務活動或營業範圍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經濟部擬訂,報請行政院核定之。
前項大陸地區之營利事業與其於第三地區投資之營利事業之認定、基準、許可條件、申請程序、申報事項、應備文件、撤回、撤銷或廢止許可、業務活動或營業範圍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經濟部擬訂,報請行政院核定之。
立法說明
一、第一項修正如下:
(一)第一項前段規範目的為要求大陸地區之營利事業如欲在臺從事業務活動,均須經主管機關許可,俾利行政管理,是以,大陸地區之營利事業透過第三地區投資之營利事業在臺從事業務活動,本即為第一項規範意旨所涵蓋,惟鑒於各界關切陸資逐漸透過外商(含香港、澳門)公司之名義繞道來臺投資,可能引發我國政治、經濟、社會及文化上正常發展之疑慮,又為有效遏阻大陸地區之營利事業透過臺灣在地協力者或繞道第三地區投資之營利事業,在臺從事挖角高科技人才及其他不當行為,為期明確,爰參考現行第七十三條第一項規定,修正第一項前段規定,除現行「大陸地區之營利事業」外,增訂「大陸地區之營利事業於第三地區投資之營利事業」,非經主管機關許可,並在臺灣地區設立分公司或辦事處,亦不得在臺從事業務活動。
(二)為符實務需求,並依處罰明確性原則,及配合公司法一百零七年八月一日修正公布、同年十一月一日施行有關第七章外國公司之規定,參酌公司法第三百七十七條第一項所定外國公司在我國境內設立分公司之準用條文,爰修正第一項後段規定,明定大陸地區之營利事業或其於第三地區投資之營利事業,經主管機關許可,並在臺灣地區設立之分公司在臺營業準用公司法相關條文。另鑒於本條例所規範之罰鍰依第九十四條規定辦理強制執行事項,無須準用公司法第四百四十八條,爰予刪除。
(三)按「準用」非完全適用所援引之法規,僅在性質容許範圍內類推適用,故於第一項後段規定準用公司法第三百八十條規定之範圍,不包括該條第二項前段「除外國公司另有指定清算人者外」之規定,併予敘明。
二、為臻明確,修正第二項,由經濟部於授權訂定之辦法中明定「大陸地區之營利事業與其於第三地區投資之營利事業之認定、基準」及「業務活動或營業範圍」之內涵及管理方式。
三、另大陸地區營利事業透過第三地區投資之公司或臺灣地區之在地協力者,共同實施或幫助其在臺從事業務活動均構成違反本條;而所定業務活動,舉凡與業務有關之活動均屬之,包括招商投資、招攬會員、銷售、人力招募、面試、洽談薪資等,併予敘明。
(一)第一項前段規範目的為要求大陸地區之營利事業如欲在臺從事業務活動,均須經主管機關許可,俾利行政管理,是以,大陸地區之營利事業透過第三地區投資之營利事業在臺從事業務活動,本即為第一項規範意旨所涵蓋,惟鑒於各界關切陸資逐漸透過外商(含香港、澳門)公司之名義繞道來臺投資,可能引發我國政治、經濟、社會及文化上正常發展之疑慮,又為有效遏阻大陸地區之營利事業透過臺灣在地協力者或繞道第三地區投資之營利事業,在臺從事挖角高科技人才及其他不當行為,為期明確,爰參考現行第七十三條第一項規定,修正第一項前段規定,除現行「大陸地區之營利事業」外,增訂「大陸地區之營利事業於第三地區投資之營利事業」,非經主管機關許可,並在臺灣地區設立分公司或辦事處,亦不得在臺從事業務活動。
(二)為符實務需求,並依處罰明確性原則,及配合公司法一百零七年八月一日修正公布、同年十一月一日施行有關第七章外國公司之規定,參酌公司法第三百七十七條第一項所定外國公司在我國境內設立分公司之準用條文,爰修正第一項後段規定,明定大陸地區之營利事業或其於第三地區投資之營利事業,經主管機關許可,並在臺灣地區設立之分公司在臺營業準用公司法相關條文。另鑒於本條例所規範之罰鍰依第九十四條規定辦理強制執行事項,無須準用公司法第四百四十八條,爰予刪除。
(三)按「準用」非完全適用所援引之法規,僅在性質容許範圍內類推適用,故於第一項後段規定準用公司法第三百八十條規定之範圍,不包括該條第二項前段「除外國公司另有指定清算人者外」之規定,併予敘明。
二、為臻明確,修正第二項,由經濟部於授權訂定之辦法中明定「大陸地區之營利事業與其於第三地區投資之營利事業之認定、基準」及「業務活動或營業範圍」之內涵及管理方式。
三、另大陸地區營利事業透過第三地區投資之公司或臺灣地區之在地協力者,共同實施或幫助其在臺從事業務活動均構成違反本條;而所定業務活動,舉凡與業務有關之活動均屬之,包括招商投資、招攬會員、銷售、人力招募、面試、洽談薪資等,併予敘明。
大陸地區之營利事業或其於第三地區投資之營利事業,非經主管機關許可,並在臺灣地區設立分公司或辦事處,不得在臺從事業務活動;其分公司在臺營業,準用公司法第十二條、第十三條第一項、第十五條至第十八條、第二十條第一項至第四項、第二十一條第一項及第三項、第二十二條第一項、第二十三條至第二十六條之二、第二十八條之一、第三百七十二條第一項及第五項、第三百七十八條至第三百八十二條、第三百八十六條、第三百八十八條、第三百九十一條、第三百九十二條、第三百九十三條、第三百九十七條及第四百三十八條規定。
前項大陸地區之營利事業與其於第三地區投資之營利事業之認定、基準、許可條件、申請程序、申報事項、應備文件、撤回、撤銷或廢止許可、業務活動或營業範圍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經濟部會同大陸委員會及有關機關擬訂,報請行政院核定之。
前項大陸地區之營利事業與其於第三地區投資之營利事業之認定、基準、許可條件、申請程序、申報事項、應備文件、撤回、撤銷或廢止許可、業務活動或營業範圍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經濟部會同大陸委員會及有關機關擬訂,報請行政院核定之。
立法說明
一、為有效遏阻大陸地區之營利事業透過臺灣在地協力者或繞道第三地區投資之營利事業,在臺從事挖角高科技人才及其他不當行為,爰參考現行第七十三條第一項規定,修正第一項前段規定。
二、配合《公司法》有關第七章外國公司之規定,參酌《公司法》第三百七十七條第一項所定外國公司在我國境內設立分公司之準用條文,爰修正第一項後段規定,明定準用《公司法》相關條文。另鑒於本條例所規範之罰鍰依第九十四條規定辦理強制執行事項,無須準用《公司法》第四百四十八條,爰予刪除。
三、按「準用」非完全適用所援引之法規,僅在性質容許範圍內類推適用,故於第一項後段規定準用《公司法》第三百八十條規定之範圍,不包括該條第二項前段「除外國公司另有指定清算人者外」之規定,併予敘明。
四、為臻明確,爰修正第二項,授權經濟部會同大陸委員會及有關機關於應遵循事項之辦法中,明定「大陸地區之營利事業與其於第三地區投資之營利事業之認定、基準」及「業務活動或營業範圍」之內涵及管理方式。
五、另大陸地區營利事業透過第三地區投資之公司或臺灣地區之在地協力者,共同實施或幫助其在臺從事業務活動均構成違反本條;而所定業務活動,舉凡與業務有關之活動均屬之,包括招商投資、招攬會員、銷售、人力招募、面試、洽談薪資等,併予敘明。
二、配合《公司法》有關第七章外國公司之規定,參酌《公司法》第三百七十七條第一項所定外國公司在我國境內設立分公司之準用條文,爰修正第一項後段規定,明定準用《公司法》相關條文。另鑒於本條例所規範之罰鍰依第九十四條規定辦理強制執行事項,無須準用《公司法》第四百四十八條,爰予刪除。
三、按「準用」非完全適用所援引之法規,僅在性質容許範圍內類推適用,故於第一項後段規定準用《公司法》第三百八十條規定之範圍,不包括該條第二項前段「除外國公司另有指定清算人者外」之規定,併予敘明。
四、為臻明確,爰修正第二項,授權經濟部會同大陸委員會及有關機關於應遵循事項之辦法中,明定「大陸地區之營利事業與其於第三地區投資之營利事業之認定、基準」及「業務活動或營業範圍」之內涵及管理方式。
五、另大陸地區營利事業透過第三地區投資之公司或臺灣地區之在地協力者,共同實施或幫助其在臺從事業務活動均構成違反本條;而所定業務活動,舉凡與業務有關之活動均屬之,包括招商投資、招攬會員、銷售、人力招募、面試、洽談薪資等,併予敘明。
第四十一條
臺灣地區人民與大陸地區人民間之民事事件,除本條例另有規定外,適用臺灣地區之法律。
大陸地區人民相互間及其與外國人間之民事事件,除本條例另有規定外,適用大陸地區之規定。
本章所稱行為地、訂約地、發生地、履行地、所在地、訴訟地或仲裁地,指在臺灣地區或大陸地區。
大陸地區人民相互間及其與外國人間之民事事件,除本條例另有規定外,適用大陸地區之規定。
本章所稱行為地、訂約地、發生地、履行地、所在地、訴訟地或仲裁地,指在臺灣地區或大陸地區。
(不予採納)
立法說明
不予採納。
第四十二條
依本條例規定應適用大陸地區之規定時,如該地區內各地方有不同規定者,依當事人戶籍地之規定。
(不予採納)
立法說明
不予採納。
第四十三條
依本條例規定應適用大陸地區之規定時,如大陸地區就該法律關係無明文規定或依其規定應適用臺灣地區之法律者,適用臺灣地區之法律。
(不予採納)
立法說明
不予採納。
第四十四條
依本條例規定應適用大陸地區之規定時,如其規定有背於臺灣地區之公共秩序或善良風俗者,適用臺灣地區之法律。
(不予採納)
立法說明
不予採納。
第四十五條
民事法律關係之行為地或事實發生地跨連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者,以臺灣地區為行為地或事實發生地。
(不予採納)
立法說明
不予採納。
第四十六條
大陸地區人民之行為能力,依該地區之規定。但未成年人已結婚者,就其在臺灣地區之法律行為,視為有行為能力。
大陸地區之法人、團體或其他機構,其權利能力及行為能力,依該地區之規定。
大陸地區之法人、團體或其他機構,其權利能力及行為能力,依該地區之規定。
(不予採納)
立法說明
不予採納。
第四十七條
法律行為之方式,依該行為所應適用之規定。但依行為地之規定所定之方式者,亦為有效。
物權之法律行為,其方式依物之所在地之規定。
行使或保全票據上權利之法律行為,其方式依行為地之規定。
物權之法律行為,其方式依物之所在地之規定。
行使或保全票據上權利之法律行為,其方式依行為地之規定。
(不予採納)
立法說明
不予採納。
第四十八條
債之契約依訂約地之規定。但當事人另有約定者,從其約定。
前項訂約地不明而當事人又無約定者,依履行地之規定,履行地不明者,依訴訟地或仲裁地之規定。
前項訂約地不明而當事人又無約定者,依履行地之規定,履行地不明者,依訴訟地或仲裁地之規定。
(不予採納)
立法說明
不予採納。
第四十九條
關於在大陸地區由無因管理、不當得利或其他法律事實而生之債,依大陸地區之規定。
(不予採納)
立法說明
不予採納。
第五十條
侵權行為依損害發生地之規定。但臺灣地區之法律不認其為侵權行為者,不適用之。
(不予採納)
立法說明
不予採納。
第五十一條
物權依物之所在地之規定。
關於以權利為標的之物權,依權利成立地之規定。
物之所在地如有變更,其物權之得喪,依其原因事實完成時之所在地之規定。
船舶之物權,依船籍登記地之規定;航空器之物權,依航空器登記地之規定。
關於以權利為標的之物權,依權利成立地之規定。
物之所在地如有變更,其物權之得喪,依其原因事實完成時之所在地之規定。
船舶之物權,依船籍登記地之規定;航空器之物權,依航空器登記地之規定。
(不予採納)
立法說明
不予採納。
第五十二條
結婚或兩願離婚之方式及其他要件,依行為地之規定。
判決離婚之事由,依臺灣地區之法律。
判決離婚之事由,依臺灣地區之法律。
(不予採納)
立法說明
不予採納。
第五十三條
夫妻之一方為臺灣地區人民,一方為大陸地區人民者,其結婚或離婚之效力,依臺灣地區之法律。
(不予採納)
立法說明
不予採納。
第五十四條
臺灣地區人民與大陸地區人民在大陸地區結婚,其夫妻財產制,依該地區之規定。但在臺灣地區之財產,適用臺灣地區之法律。
(不予採納)
立法說明
不予採納。
第五十五條
非婚生子女認領之成立要件,依各該認領人被認領人認領時設籍地區之規定。
認領之效力,依認領人設籍地區之規定。
認領之效力,依認領人設籍地區之規定。
(不予採納)
立法說明
不予採納。
第五十六條
收養之成立及終止,依各該收養者被收養者設籍地區之規定。
收養之效力,依收養者設籍地區之規定。
收養之效力,依收養者設籍地區之規定。
(不予採納)
立法說明
不予採納。
第五十七條
父母之一方為臺灣地區人民,一方為大陸地區人民者,其與子女間之法律關係,依子女設籍地區之規定。
(不予採納)
立法說明
不予採納。
第五十八條
受監護人為大陸地區人民者,關於監護,依該地區之規定。但受監護人在臺灣地區有居所者,依臺灣地區之法律。
(不予採納)
立法說明
不予採納。
第五十九條
扶養之義務,依扶養義務人設籍地區之規定。
(不予採納)
立法說明
不予採納。
第六十條
被繼承人為大陸地區人民者,關於繼承,依該地區之規定。但在臺灣地區之遺產,適用臺灣地區之法律。
(不予採納)
立法說明
不予採納。
第六十一條
大陸地區人民之遺囑,其成立或撤回之要件及效力,依該地區之規定。但以遺囑就其在臺灣地區之財產為贈與者,適用臺灣地區之法律。
(不予採納)
立法說明
不予採納。
第六十二條
大陸地區人民之捐助行為,其成立或撤回之要件及效力,依該地區之規定。但捐助財產在臺灣地區者,適用臺灣地區之法律。
(不予採納)
立法說明
不予採納。
第九十條
具有第九條第四項身分之臺灣地區人民,違反第三十三條第二項規定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新臺幣五十萬元以下罰金;未經許可擔任其他職務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新臺幣三十萬元以下罰金。
前項以外之現職及退離職未滿三年之公務員,違反第三十三條第二項規定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新臺幣三十萬元以下罰金。
不具備前二項情形,違反第三十三條第二項或第三項規定者,處新臺幣十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罰鍰。
違反第三十三條第四項規定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得併科新臺幣五十萬元以下罰金。
前項以外之現職及退離職未滿三年之公務員,違反第三十三條第二項規定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新臺幣三十萬元以下罰金。
不具備前二項情形,違反第三十三條第二項或第三項規定者,處新臺幣十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罰鍰。
違反第三十三條第四項規定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得併科新臺幣五十萬元以下罰金。
具有第九條第四項身分之臺灣地區人民,違反第三十三條第二項規定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新臺幣一百萬元以下罰金;未經許可擔任其他職務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新臺幣五十萬元以下罰金。
前項以外之現職及退離職未滿三年之公務員,違反第三十三條第二項規定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新臺幣五十萬元以下罰金。
不具備前二項情形,違反第三十三條第二項或第三項規定者,處新臺幣二十萬元以上一百萬元以下罰鍰。
違反第三十三條第四項規定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得併科新臺幣一百萬元以下罰金。
前項以外之現職及退離職未滿三年之公務員,違反第三十三條第二項規定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新臺幣五十萬元以下罰金。
不具備前二項情形,違反第三十三條第二項或第三項規定者,處新臺幣二十萬元以上一百萬元以下罰鍰。
違反第三十三條第四項規定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得併科新臺幣一百萬元以下罰金。
立法說明
一、近年中國大陸以各種方式對台灣進行統戰、滲透,反利用台灣自由民主體制擾亂臺灣民主體制,並運用臺灣人擔任黨政軍職為樣板,發表有損台灣國家認同之言論,然而現行國人違法或未經許可擔任中共黨政軍職之罰鍰或罰金最高僅五十萬元,難收嚇阻之效,應予調高。
二、參照中華民國刑法(內亂罪章)第一百條:「意圖破壞國體,竊據國土,或以非法之方法變更國憲,顛覆政府,而以強暴或脅迫著手實行者,處七年以上有期徒刑;首謀者,處無期徒刑。預備犯前項之罪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故應調高刑責。
二、參照中華民國刑法(內亂罪章)第一百條:「意圖破壞國體,竊據國土,或以非法之方法變更國憲,顛覆政府,而以強暴或脅迫著手實行者,處七年以上有期徒刑;首謀者,處無期徒刑。預備犯前項之罪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故應調高刑責。
第九十條之一
具有第九條第四項第一款、第二款或第五款身分,退離職未滿三年之公務員,違反第三十三條第二項規定者,喪失領受退休(職、伍)金及相關給與之權利。
前項人員違反第三十三條第三項規定,其領取月退休(職、伍)金者,停止領受月退休(職、伍)金及相關給與之權利,至其原因消滅時恢復。
第九條第四項第一款、第二款或第五款身份以外退離職未滿三年之公務員,違反第三十三條第二項規定者,其領取月退休(職、伍)金者,停止領受月退休(職、伍)金及相關給與之權利,至其原因消滅時恢復。
臺灣地區公務員,違反第三十三條第四項規定者,喪失領受退休(職、伍)金及相關給與之權利。
前項人員違反第三十三條第三項規定,其領取月退休(職、伍)金者,停止領受月退休(職、伍)金及相關給與之權利,至其原因消滅時恢復。
第九條第四項第一款、第二款或第五款身份以外退離職未滿三年之公務員,違反第三十三條第二項規定者,其領取月退休(職、伍)金者,停止領受月退休(職、伍)金及相關給與之權利,至其原因消滅時恢復。
臺灣地區公務員,違反第三十三條第四項規定者,喪失領受退休(職、伍)金及相關給與之權利。
(不予採納)
立法說明
不予採納。
第九十一條
違反第九條第二項規定者,處新臺幣一萬元以下罰鍰。
違反第九條第三項或第九項行政院公告之處置規定者,處新臺幣二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罰鍰。
違反第九條第四項規定者,處新臺幣二百萬元以上一千萬元以下罰鍰。
具有第九條第四項第四款身分之臺灣地區人民,違反第九條第五項規定者,(原)服務機關或委託機關得處新臺幣二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罰鍰。
違反第九條第八項規定,應申報而未申報者,(原)服務機關得處新臺幣一萬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罰鍰。
違反第九條之三規定者,得由(原)服務機關視情節,自其行為時起停止領受五年之月退休(職、伍)給與之百分之五十至百分之百,情節重大者,得剝奪其月退休(職、伍)給與;已支領者,並應追回之。其無月退休(職、伍)給與者,(原)服務機關得處新臺幣二百萬元以上一千萬元以下罰鍰。
前項處罰,應經(原)服務機關會同國家安全局、內政部、法務部、大陸委員會及相關機關組成之審查會審認。
違反第九條之三規定者,其領取之獎、勳(勛)章及其執照、證書,應予追繳註銷。但服務獎章、忠勤勳章及其證書,不在此限。
違反第九條之三規定者,如觸犯內亂罪、外患罪、洩密罪或其他犯罪行為,應依刑法、國家安全法、國家機密保護法及其他法律之規定處罰。
違反第九條第三項或第九項行政院公告之處置規定者,處新臺幣二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罰鍰。
違反第九條第四項規定者,處新臺幣二百萬元以上一千萬元以下罰鍰。
具有第九條第四項第四款身分之臺灣地區人民,違反第九條第五項規定者,(原)服務機關或委託機關得處新臺幣二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罰鍰。
違反第九條第八項規定,應申報而未申報者,(原)服務機關得處新臺幣一萬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罰鍰。
違反第九條之三規定者,得由(原)服務機關視情節,自其行為時起停止領受五年之月退休(職、伍)給與之百分之五十至百分之百,情節重大者,得剝奪其月退休(職、伍)給與;已支領者,並應追回之。其無月退休(職、伍)給與者,(原)服務機關得處新臺幣二百萬元以上一千萬元以下罰鍰。
前項處罰,應經(原)服務機關會同國家安全局、內政部、法務部、大陸委員會及相關機關組成之審查會審認。
違反第九條之三規定者,其領取之獎、勳(勛)章及其執照、證書,應予追繳註銷。但服務獎章、忠勤勳章及其證書,不在此限。
違反第九條之三規定者,如觸犯內亂罪、外患罪、洩密罪或其他犯罪行為,應依刑法、國家安全法、國家機密保護法及其他法律之規定處罰。
違反第九條第二項規定者,處新臺幣一萬元以下罰鍰。
違反第九條第三項或第九項行政院公告之處置規定者,處新臺幣二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罰鍰。
違反第九條第四項規定者,處新臺幣二百萬元以上一千萬元以下罰鍰。
具有第九條第四項第三款、第四款或第六款身分之臺灣地區人民,違反第九條第五項規定者,得由(原)服務機關、委託、補助或出資機關(構)處新臺幣二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罰鍰。
違反第九條第八項規定,應申報而未申報者,得由(原)服務機關處新臺幣一萬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罰鍰。
違反第九條之三規定者,得由(原)服務機關視情節,自其行為時起停止領受五年之月退休(職、伍)給與之百分之五十至百分之百,情節重大者,得剝奪其月退休(職、伍)給與;已支領者,並應追回之。其無月退休(職、伍)給與者,(原)服務機關得處新臺幣二百萬元以上一千萬元以下罰鍰。
前項處罰,應經(原)服務機關會同國家安全局、內政部、法務部、大陸委員會及相關機關組成之審查會審認。
違反第九條之三規定者,其領取之獎、勳(勛)章及其執照、證書,應予追繳註銷。但服務獎章、忠勤勳章及其證書,不在此限。
違反第九條之三規定者,如觸犯內亂罪、外患罪、洩密罪或其他犯罪行為,應依刑法、國家安全法、國家機密保護法及其他法律之規定處罰。
違反第九條第三項或第九項行政院公告之處置規定者,處新臺幣二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罰鍰。
違反第九條第四項規定者,處新臺幣二百萬元以上一千萬元以下罰鍰。
具有第九條第四項第三款、第四款或第六款身分之臺灣地區人民,違反第九條第五項規定者,得由(原)服務機關、委託、補助或出資機關(構)處新臺幣二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罰鍰。
違反第九條第八項規定,應申報而未申報者,得由(原)服務機關處新臺幣一萬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罰鍰。
違反第九條之三規定者,得由(原)服務機關視情節,自其行為時起停止領受五年之月退休(職、伍)給與之百分之五十至百分之百,情節重大者,得剝奪其月退休(職、伍)給與;已支領者,並應追回之。其無月退休(職、伍)給與者,(原)服務機關得處新臺幣二百萬元以上一千萬元以下罰鍰。
前項處罰,應經(原)服務機關會同國家安全局、內政部、法務部、大陸委員會及相關機關組成之審查會審認。
違反第九條之三規定者,其領取之獎、勳(勛)章及其執照、證書,應予追繳註銷。但服務獎章、忠勤勳章及其證書,不在此限。
違反第九條之三規定者,如觸犯內亂罪、外患罪、洩密罪或其他犯罪行為,應依刑法、國家安全法、國家機密保護法及其他法律之規定處罰。
違反第九條第二項規定者,處新臺幣一萬元以下罰鍰。
違反第九條第三項或第九項行政院公告之處置規定者,處新臺幣二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罰鍰。
違反第九條第四項或第十項第一款規定者,處新臺幣二百萬元以上一千萬元以下罰鍰。
具有第九條第四項第七款身分之臺灣地區人民,違反第九條第五項規定者,(原)服務機關或委託機關得處新臺幣二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罰鍰。
違反第九條第八項規定,應申報而未申報者,(原)服務機關得處新臺幣一萬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罰鍰。
違反第九條第九項規定未依規定申報或申報有虛偽或隱匿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一千萬元以下之罰金。
違反第九條之三規定者,得由(原)服務機關視情節,自其行為時起停止領受五年之月退休(職、伍)給與之百分之五十至百分之百,情節重大者,得剝奪其月退休(職、伍)給與;已支領者,並應追回之。其無月退休(職、伍)給與者,(原)服務機關得處新臺幣二百萬元以上一千萬元以下罰鍰。
前項處罰,應經(原)服務機關會同國家安全局、內政部、法務部、大陸委員會及相關機關組成之審查會審認。
違反第九條之三規定者,其領取之獎、勳(勛)章及其執照、證書,應予追繳註銷。但服務獎章、忠勤勳章及其證書,不在此限。
違反第九條之三規定者,如觸犯內亂罪、外患罪、洩密罪或其他犯罪行為,應依刑法、國家安全法、國家機密保護法及其他法律之規定處罰。
違反第九條第三項或第九項行政院公告之處置規定者,處新臺幣二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罰鍰。
違反第九條第四項或第十項第一款規定者,處新臺幣二百萬元以上一千萬元以下罰鍰。
具有第九條第四項第七款身分之臺灣地區人民,違反第九條第五項規定者,(原)服務機關或委託機關得處新臺幣二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罰鍰。
違反第九條第八項規定,應申報而未申報者,(原)服務機關得處新臺幣一萬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罰鍰。
違反第九條第九項規定未依規定申報或申報有虛偽或隱匿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一千萬元以下之罰金。
違反第九條之三規定者,得由(原)服務機關視情節,自其行為時起停止領受五年之月退休(職、伍)給與之百分之五十至百分之百,情節重大者,得剝奪其月退休(職、伍)給與;已支領者,並應追回之。其無月退休(職、伍)給與者,(原)服務機關得處新臺幣二百萬元以上一千萬元以下罰鍰。
前項處罰,應經(原)服務機關會同國家安全局、內政部、法務部、大陸委員會及相關機關組成之審查會審認。
違反第九條之三規定者,其領取之獎、勳(勛)章及其執照、證書,應予追繳註銷。但服務獎章、忠勤勳章及其證書,不在此限。
違反第九條之三規定者,如觸犯內亂罪、外患罪、洩密罪或其他犯罪行為,應依刑法、國家安全法、國家機密保護法及其他法律之規定處罰。
立法說明
一、違反第九條第十項第一款或第十項第三款者,比照違反第九條第四向未經許可赴中,課以行政罰。
二、人員違反第九條第十項未依規定申報者,參考刑法使公務員登載不實罪,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台幣一千萬元以下之罰金。
二、人員違反第九條第十項未依規定申報者,參考刑法使公務員登載不實罪,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台幣一千萬元以下之罰金。
(照行政院提案通過)
違反第九條第二項規定者,處新臺幣一萬元以下罰鍰。
違反第九條第三項或第九項行政院公告之處置規定者,處新臺幣二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罰鍰。
違反第九條第四項規定者,處新臺幣二百萬元以上一千萬元以下罰鍰。
具有第九條第四項第三款、第四款或第六款身分之臺灣地區人民,違反第九條第五項規定者,得由(原)服務機關、委託、補助或出資機關(構)處新臺幣二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罰鍰。
違反第九條第八項規定,應申報而未申報者,得由(原)服務機關處新臺幣一萬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罰鍰。
違反第九條之三規定者,得由(原)服務機關視情節,自其行為時起停止領受五年之月退休(職、伍)給與之百分之五十至百分之百,情節重大者,得剝奪其月退休(職、伍)給與;已支領者,並應追回之。其無月退休(職、伍)給與者,(原)服務機關得處新臺幣二百萬元以上一千萬元以下罰鍰。
前項處罰,應經(原)服務機關會同國家安全局、內政部、法務部、大陸委員會及相關機關組成之審查會審認。
違反第九條之三規定者,其領取之獎、勳(勛)章及其執照、證書,應予追繳註銷。但服務獎章、忠勤勳章及其證書,不在此限。
違反第九條之三規定者,如觸犯內亂罪、外患罪、洩密罪或其他犯罪行為,應依刑法、國家安全法、國家機密保護法及其他法律之規定處罰。
違反第九條第二項規定者,處新臺幣一萬元以下罰鍰。
違反第九條第三項或第九項行政院公告之處置規定者,處新臺幣二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罰鍰。
違反第九條第四項規定者,處新臺幣二百萬元以上一千萬元以下罰鍰。
具有第九條第四項第三款、第四款或第六款身分之臺灣地區人民,違反第九條第五項規定者,得由(原)服務機關、委託、補助或出資機關(構)處新臺幣二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罰鍰。
違反第九條第八項規定,應申報而未申報者,得由(原)服務機關處新臺幣一萬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罰鍰。
違反第九條之三規定者,得由(原)服務機關視情節,自其行為時起停止領受五年之月退休(職、伍)給與之百分之五十至百分之百,情節重大者,得剝奪其月退休(職、伍)給與;已支領者,並應追回之。其無月退休(職、伍)給與者,(原)服務機關得處新臺幣二百萬元以上一千萬元以下罰鍰。
前項處罰,應經(原)服務機關會同國家安全局、內政部、法務部、大陸委員會及相關機關組成之審查會審認。
違反第九條之三規定者,其領取之獎、勳(勛)章及其執照、證書,應予追繳註銷。但服務獎章、忠勤勳章及其證書,不在此限。
違反第九條之三規定者,如觸犯內亂罪、外患罪、洩密罪或其他犯罪行為,應依刑法、國家安全法、國家機密保護法及其他法律之規定處罰。
立法說明
照行政院提案通過。
違反第九條第二項規定者,處新臺幣三萬元以下罰鍰。
違反第九條第三項或第九項行政院公告之處置規定者,處新臺幣五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罰鍰。
違反第九條第四項規定者,處新臺幣三百萬元以上一千五百萬元以下罰鍰。
具有第九條第四項第三款、第四款或第六款身分之臺灣地區人民,違反第九條第五項規定者,得由(原)服務機關、委託、補助或出資機關(構)處新臺幣五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罰鍰。
違反第九條第八項規定,應申報而未申報者,得由(原)服務機關處新臺幣三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罰鍰。
違反第九條之三規定者,得由(原)服務機關視情節,自其行為時起停止領受五年之月退休(職、伍)給與之百分之五十至百分之百,情節重大者,得剝奪其月退休(職、伍)給與;已支領者,並應追回之。其無月退休(職、伍)給與者,(原)服務機關得處新臺幣七百萬元以上三千萬元以下罰鍰。
前項處罰,應經(原)服務機關會同國家安全局、內政部、法務部、大陸委員會及相關機關組成之審查會審認。
違反第九條之三規定者,其領取之獎、勳(勛)章及其執照、證書,應予追繳註銷。
違反第九條之三規定者,如觸犯內亂罪、外患罪、洩密罪或其他犯罪行為,應依刑法、國家安全法、國家機密保護法及其他法律之規定處罰。
違反第九條第三項或第九項行政院公告之處置規定者,處新臺幣五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罰鍰。
違反第九條第四項規定者,處新臺幣三百萬元以上一千五百萬元以下罰鍰。
具有第九條第四項第三款、第四款或第六款身分之臺灣地區人民,違反第九條第五項規定者,得由(原)服務機關、委託、補助或出資機關(構)處新臺幣五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罰鍰。
違反第九條第八項規定,應申報而未申報者,得由(原)服務機關處新臺幣三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罰鍰。
違反第九條之三規定者,得由(原)服務機關視情節,自其行為時起停止領受五年之月退休(職、伍)給與之百分之五十至百分之百,情節重大者,得剝奪其月退休(職、伍)給與;已支領者,並應追回之。其無月退休(職、伍)給與者,(原)服務機關得處新臺幣七百萬元以上三千萬元以下罰鍰。
前項處罰,應經(原)服務機關會同國家安全局、內政部、法務部、大陸委員會及相關機關組成之審查會審認。
違反第九條之三規定者,其領取之獎、勳(勛)章及其執照、證書,應予追繳註銷。
違反第九條之三規定者,如觸犯內亂罪、外患罪、洩密罪或其他犯罪行為,應依刑法、國家安全法、國家機密保護法及其他法律之規定處罰。
立法說明
一、配合修正條文第九條第四項增訂第六款規定,爰修正第四項明定具有第九條第四項第三款、第四款或第六款身分之臺灣地區人民,違反該條第五項返臺之通報義務者,得由委託、補助或出資機關(構)處以罰鍰。
二、第五項酌作文字修正,以資明確。
三、另修正條文第九條第四項第六款所定人員,未經審查會審查許可而赴陸者,應依第三項規定處以罰鍰,併予敘明。
四、第一項至第三項及第六項至第九項未修正。
二、第五項酌作文字修正,以資明確。
三、另修正條文第九條第四項第六款所定人員,未經審查會審查許可而赴陸者,應依第三項規定處以罰鍰,併予敘明。
四、第一項至第三項及第六項至第九項未修正。
違反第九條第二項規定者,處新臺幣一萬元以下罰鍰。
違反第九條第三項或第九項行政院公告之處置規定者,處新臺幣二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罰鍰。
違反第九條第四項規定者,處新臺幣二百萬元以上一千萬元以下罰鍰。
第九條第四項第四款及第六款退離職或受委託、補助終止或離職後未滿三年之臺灣地區人民,違反第九條第五項規定者,(原)服務機關或委託、補助機關得處新臺幣二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罰鍰。
違反第九條第八項規定,應申報而未申報者,(原)服務機關得處新臺幣一萬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罰鍰。
違反第九條之三規定者,得由(原)服務機關視情節,自其行為時起停止領受五年之月退休(職、伍)給與之百分之五十至百分之百,情節重大者,得剝奪其月退休(職、伍)給與;已支領者,並應追回之。其無月退休(職、伍)給與者,(原)服務機關得處新臺幣二百萬元以上一千萬元以下罰鍰。
前項處罰,應經(原)服務機關會同國家安全局、內政部、法務部、大陸委員會及相關機關組成之審查會審認。
違反第九條之三規定者,其領取之獎、勳(勛)章及其執照、證書,應予追繳註銷。但服務獎章、忠勤勳章及其證書,不在此限。
違反第九條之三規定者,如觸犯內亂罪、外患罪、洩密罪或其他犯罪行為,應依刑法、國家安全法、國家機密保護法及其他法律之規定處罰。
違反第九條第三項或第九項行政院公告之處置規定者,處新臺幣二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罰鍰。
違反第九條第四項規定者,處新臺幣二百萬元以上一千萬元以下罰鍰。
第九條第四項第四款及第六款退離職或受委託、補助終止或離職後未滿三年之臺灣地區人民,違反第九條第五項規定者,(原)服務機關或委託、補助機關得處新臺幣二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罰鍰。
違反第九條第八項規定,應申報而未申報者,(原)服務機關得處新臺幣一萬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罰鍰。
違反第九條之三規定者,得由(原)服務機關視情節,自其行為時起停止領受五年之月退休(職、伍)給與之百分之五十至百分之百,情節重大者,得剝奪其月退休(職、伍)給與;已支領者,並應追回之。其無月退休(職、伍)給與者,(原)服務機關得處新臺幣二百萬元以上一千萬元以下罰鍰。
前項處罰,應經(原)服務機關會同國家安全局、內政部、法務部、大陸委員會及相關機關組成之審查會審認。
違反第九條之三規定者,其領取之獎、勳(勛)章及其執照、證書,應予追繳註銷。但服務獎章、忠勤勳章及其證書,不在此限。
違反第九條之三規定者,如觸犯內亂罪、外患罪、洩密罪或其他犯罪行為,應依刑法、國家安全法、國家機密保護法及其他法律之規定處罰。
立法說明
一、修正第四項:配合第九條第四項增訂第六款,作文字修正,亦即依照修正條文,對於受政府機關(構)委託或補助一定金額以上從事國家核心關鍵技術之人員,違反通報義務者,應受新臺幣二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之罰鍰。離職後未滿三年者亦同。【值得提醒者,前述人員,未經審查會審查許可而赴陸者,依第三項則可處新臺幣二百萬以上一千萬元以下罰緩】
二、第一項至第三項、第五項至第九項,未修正。
二、第一項至第三項、第五項至第九項,未修正。
違反第九條第二項規定者,處新臺幣一萬元以下罰鍰。
違反第九條第三項或第九項行政院公告之處置規定者,處新臺幣二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罰鍰。
違反第九條第四項規定者,未依規定申報與大陸地區黨政軍人員接觸來往情形或其申報有虛偽或隱匿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並科新臺幣二百萬元以上一千萬元以下罰鍰。
具有第九條第四項第三款、第四款或第六款身分之臺灣地區人民,違反第九條第五項規定者,得由(原)服務機關、委託、補助或出資機關(構)處新臺幣二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罰鍰。
違反第九條第八項規定,應申報而未申報者,得由(原)服務機關處新臺幣一萬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罰鍰。
違反第九條之三規定者,得由(原)服務機關視情節,自其行為時起停止領受五年之月退休(職、伍)給與之百分之五十至百分之百,情節重大者,得剝奪其月退休(職、伍)給與;已支領者,並應追回之。其無月退休(職、伍)給與者,(原)服務機關得處新臺幣二百萬元以上一千萬元以下罰鍰。
前項處罰,應經(原)服務機關會同國家安全局、內政部、法務部、大陸委員會及相關機關組成之審查會審認。
違反第九條之三規定者,其領取之獎、勳(勛)章及其執照、證書,應予追繳註銷。但服務獎章、忠勤勳章及其證書,不在此限。
違反第九條之三規定者,如觸犯內亂罪、外患罪、洩密罪或其他犯罪行為,應依刑法、國家安全法、國家機密保護法及其他法律之規定處罰。
違反第九條第三項或第九項行政院公告之處置規定者,處新臺幣二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罰鍰。
違反第九條第四項規定者,未依規定申報與大陸地區黨政軍人員接觸來往情形或其申報有虛偽或隱匿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並科新臺幣二百萬元以上一千萬元以下罰鍰。
具有第九條第四項第三款、第四款或第六款身分之臺灣地區人民,違反第九條第五項規定者,得由(原)服務機關、委託、補助或出資機關(構)處新臺幣二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罰鍰。
違反第九條第八項規定,應申報而未申報者,得由(原)服務機關處新臺幣一萬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罰鍰。
違反第九條之三規定者,得由(原)服務機關視情節,自其行為時起停止領受五年之月退休(職、伍)給與之百分之五十至百分之百,情節重大者,得剝奪其月退休(職、伍)給與;已支領者,並應追回之。其無月退休(職、伍)給與者,(原)服務機關得處新臺幣二百萬元以上一千萬元以下罰鍰。
前項處罰,應經(原)服務機關會同國家安全局、內政部、法務部、大陸委員會及相關機關組成之審查會審認。
違反第九條之三規定者,其領取之獎、勳(勛)章及其執照、證書,應予追繳註銷。但服務獎章、忠勤勳章及其證書,不在此限。
違反第九條之三規定者,如觸犯內亂罪、外患罪、洩密罪或其他犯罪行為,應依刑法、國家安全法、國家機密保護法及其他法律之規定處罰。
立法說明
一、修正第三項:參照中華民國刑法二百一十四條使公務員不實登載於職務上之公文書罪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予以修正,併科高額罰金,以資警戒。
二、配合修正條文第九第四項增訂第六款規定,爰修正第四項明定具有第九條第四項第三款、第四款或第六款身分之臺灣地區人民,違反該條第五項返臺之通報義務者,得由委託、補助或出資機關(構)處以罰鍰。
三、另修正條文第九條第四項第六款所定人員,未經審查會審查許可而赴陸者,應依第三項規定處以罰鍰,併予敘明。
二、配合修正條文第九第四項增訂第六款規定,爰修正第四項明定具有第九條第四項第三款、第四款或第六款身分之臺灣地區人民,違反該條第五項返臺之通報義務者,得由委託、補助或出資機關(構)處以罰鍰。
三、另修正條文第九條第四項第六款所定人員,未經審查會審查許可而赴陸者,應依第三項規定處以罰鍰,併予敘明。
違反第九條第二項規定者,處新臺幣一萬元以下罰鍰,應經一般出境查驗程序。
違反第九條第三項或第九項行政院公告之處置規定者,處新臺幣二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罰鍰。
違反第九條第四項規定者,處新臺幣二百萬元以上一千萬元以下罰鍰。
具有第九條第四項第三款、第四款或第六款身分之臺灣地區人民,違反第九條第五項規定者,得由(原)服務機關、委託、補助或出資機關(構)得處新臺幣二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罰鍰。
違反第九條第八項規定,應申報而未申報者,得由(原)服務機關得處新臺幣一萬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罰鍰。
違反第九條之三規定者,得由(原)服務機關視情節,自其行為時起停止領受五年之月退休(職、伍)給與之百分之五十至百分之百,情節重大者,得剝奪其月退休(職、伍)給與;已支領者,並應追回之。其無月退休(職、伍)給與者,(原)服務機關得處新臺幣二百萬元以上一千萬元以下罰鍰。
前項處罰,應經(原)服務機關會同國家安全局、內政部、法務部、大陸委員會及相關機關組成之審查會審認。
違反第九條之三規定者,其領取之獎、勳(勛)章及其執照、證書,應予追繳註銷。但服務獎章、忠勤勳章及其證書,不在此限。
違反第九條之三規定者,如觸犯內亂罪、外患罪、洩密罪或其他犯罪行為,應依刑法、國家安全法、國家機密保護法及其他法律之規定處罰。
違反第九條第三項或第九項行政院公告之處置規定者,處新臺幣二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罰鍰。
違反第九條第四項規定者,處新臺幣二百萬元以上一千萬元以下罰鍰。
具有第九條第四項第三款、第四款或第六款身分之臺灣地區人民,違反第九條第五項規定者,得由(原)服務機關、委託、補助或出資機關(構)得處新臺幣二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罰鍰。
違反第九條第八項規定,應申報而未申報者,得由(原)服務機關得處新臺幣一萬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罰鍰。
違反第九條之三規定者,得由(原)服務機關視情節,自其行為時起停止領受五年之月退休(職、伍)給與之百分之五十至百分之百,情節重大者,得剝奪其月退休(職、伍)給與;已支領者,並應追回之。其無月退休(職、伍)給與者,(原)服務機關得處新臺幣二百萬元以上一千萬元以下罰鍰。
前項處罰,應經(原)服務機關會同國家安全局、內政部、法務部、大陸委員會及相關機關組成之審查會審認。
違反第九條之三規定者,其領取之獎、勳(勛)章及其執照、證書,應予追繳註銷。但服務獎章、忠勤勳章及其證書,不在此限。
違反第九條之三規定者,如觸犯內亂罪、外患罪、洩密罪或其他犯罪行為,應依刑法、國家安全法、國家機密保護法及其他法律之規定處罰。
立法說明
一、配合修正條文第九條第四項之增訂,爰修正本條第四項,明定具有第九條第四項第六款身分之臺灣地區人民,違反該條第五項返臺之通報義務者,得由委託、補助或出資機關(構)處以罰鍰。另,為完備赴中管制規範,明定具有第九條第四項第三款身分之臺灣地區人民,亦同。
二、為臻明確,第五項酌作文字修正。
三、另修正條文第九條第四項第六款所定人員,未經審查會審查許可而赴中者,應依第三項規定處以罰鍰,併予敘明。
四、第一項至第三項及第六項至第九項未修正。
二、為臻明確,第五項酌作文字修正。
三、另修正條文第九條第四項第六款所定人員,未經審查會審查許可而赴中者,應依第三項規定處以罰鍰,併予敘明。
四、第一項至第三項及第六項至第九項未修正。
第九十三條之一
違反第七十三條第一項規定從事投資者,由主管機關處新臺幣十二萬元以上二千五百萬元以下罰鍰,並得限期命其停止、撤回投資或改正,必要時得停止其股東權利;屆期仍未停止、撤回投資或改正者,得按次處罰至其停止、撤回投資或改正為止;必要時得通知登記主管機關撤銷或廢止其認許或登記。
違反第七十三條第四項規定,應申報而未申報或申報不實或不完整,或規避、妨礙、拒絕檢查者,主管機關得處新臺幣六萬元以上二百五十萬元以下罰鍰,並限期命其申報、改正或接受檢查;屆期仍未申報、改正或接受檢查者,並得按次處罰至其申報、改正或接受檢查為止。
依第七十三條第一項規定經許可投資之事業,違反依第七十三條第三項所定辦法有關轉投資之規定者,主管機關得處新臺幣六萬元以上二百五十萬元以下罰鍰,並限期命其改正;屆期仍未改正者,並得按次處罰至其改正為止。
投資人或投資事業違反依第七十三條第三項所定辦法規定,應辦理審定、申報而未辦理或申報不實或不完整者,主管機關得處新臺幣六萬元以上二百五十萬元以下罰鍰,並得限期命其辦理審定、申報或改正;屆期仍未辦理審定、申報或改正者,並得按次處罰至其辦理審定、申報或改正為止。
投資人之代理人因故意或重大過失而申報不實者,主管機關得處新臺幣六萬元以上二百五十萬元以下罰鍰。
違反第一項至第四項規定,其情節輕微者,得依各該項規定先限期命其改善,已改善完成者,免予處罰。
主管機關依前六項規定對投資人為處分時,得向投資人之代理人或投資事業為送達;其為罰鍰之處分者,得向投資事業執行之;投資事業於執行後對該投資人有求償權,並得按市價收回其股份抵償,不受公司法第一百六十七條第一項規定之限制;其收回股份,應依公司法第一百六十七條第二項規定辦理。
違反第七十三條第四項規定,應申報而未申報或申報不實或不完整,或規避、妨礙、拒絕檢查者,主管機關得處新臺幣六萬元以上二百五十萬元以下罰鍰,並限期命其申報、改正或接受檢查;屆期仍未申報、改正或接受檢查者,並得按次處罰至其申報、改正或接受檢查為止。
依第七十三條第一項規定經許可投資之事業,違反依第七十三條第三項所定辦法有關轉投資之規定者,主管機關得處新臺幣六萬元以上二百五十萬元以下罰鍰,並限期命其改正;屆期仍未改正者,並得按次處罰至其改正為止。
投資人或投資事業違反依第七十三條第三項所定辦法規定,應辦理審定、申報而未辦理或申報不實或不完整者,主管機關得處新臺幣六萬元以上二百五十萬元以下罰鍰,並得限期命其辦理審定、申報或改正;屆期仍未辦理審定、申報或改正者,並得按次處罰至其辦理審定、申報或改正為止。
投資人之代理人因故意或重大過失而申報不實者,主管機關得處新臺幣六萬元以上二百五十萬元以下罰鍰。
違反第一項至第四項規定,其情節輕微者,得依各該項規定先限期命其改善,已改善完成者,免予處罰。
主管機關依前六項規定對投資人為處分時,得向投資人之代理人或投資事業為送達;其為罰鍰之處分者,得向投資事業執行之;投資事業於執行後對該投資人有求償權,並得按市價收回其股份抵償,不受公司法第一百六十七條第一項規定之限制;其收回股份,應依公司法第一百六十七條第二項規定辦理。
有下列情形之一者,由主管機關處新臺幣十二萬元以上二千五百萬元以下罰鍰,並得限期命其停止、撤回投資或改正,必要時得停止其股東權利;屆期仍未停止、撤回投資或改正者,得按次處罰至其停止、撤回投資或改正為止;必要時得通知登記主管機關撤銷或廢止其認許或登記:
一、違反第七十三條第一項規定從事投資。
二、將本人名義提供或容許前款之人使用而從事投資。
違反第七十三條第四項規定,應申報而未申報或申報不實或不完整,或規避、妨礙、拒絕檢查者,主管機關得處新臺幣六萬元以上二百五十萬元以下罰鍰,並限期命其申報、改正或接受檢查;屆期仍未申報、改正或接受檢查者,並得按次處罰至其申報、改正或接受檢查為止。
依第七十三條第一項規定經許可投資之事業,違反依第七十三條第三項所定辦法有關轉投資之規定者,主管機關得處新臺幣六萬元以上二百五十萬元以下罰鍰,並限期命其改正;屆期仍未改正者,並得按次處罰至其改正為止。
投資人或投資事業違反依第七十三條第三項所定辦法規定,應辦理審定、申報而未辦理或申報不實或不完整者,主管機關得處新臺幣六萬元以上二百五十萬元以下罰鍰,並得限期命其辦理審定、申報或改正;屆期仍未辦理審定、申報或改正者,並得按次處罰至其辦理審定、申報或改正為止。
投資人之代理人因故意或重大過失而申報不實者,主管機關得處新臺幣六萬元以上二百五十萬元以下罰鍰。
違反第一項至第四項規定,其情節輕微者,得依各該項規定先限期命其改善,已改善完成者,免予處罰。
一、違反第七十三條第一項規定從事投資。
二、將本人名義提供或容許前款之人使用而從事投資。
違反第七十三條第四項規定,應申報而未申報或申報不實或不完整,或規避、妨礙、拒絕檢查者,主管機關得處新臺幣六萬元以上二百五十萬元以下罰鍰,並限期命其申報、改正或接受檢查;屆期仍未申報、改正或接受檢查者,並得按次處罰至其申報、改正或接受檢查為止。
依第七十三條第一項規定經許可投資之事業,違反依第七十三條第三項所定辦法有關轉投資之規定者,主管機關得處新臺幣六萬元以上二百五十萬元以下罰鍰,並限期命其改正;屆期仍未改正者,並得按次處罰至其改正為止。
投資人或投資事業違反依第七十三條第三項所定辦法規定,應辦理審定、申報而未辦理或申報不實或不完整者,主管機關得處新臺幣六萬元以上二百五十萬元以下罰鍰,並得限期命其辦理審定、申報或改正;屆期仍未辦理審定、申報或改正者,並得按次處罰至其辦理審定、申報或改正為止。
投資人之代理人因故意或重大過失而申報不實者,主管機關得處新臺幣六萬元以上二百五十萬元以下罰鍰。
違反第一項至第四項規定,其情節輕微者,得依各該項規定先限期命其改善,已改善完成者,免予處罰。
有下列情形之一者,由主管機關處新臺幣十二萬元以上二千五百萬元以下罰鍰,並得限期命其停止、撤回投資或改正,必要時得停止其股東權利;屆期仍未停止、撤回投資或改正者,得按次處罰至其停止、撤回投資或改正為止;必要時得通知登記主管機關撤銷或廢止其認許或登記:
一、違反第七十三條第一項規定從事投資。
二、將本人名義提供或容許前款之人使用而從事投資。
違反第七十三條第四項規定,應申報而未申報或申報不實或不完整,或規避、妨礙、拒絕檢查者,主管機關得處新臺幣六萬元以上二百五十萬元以下罰鍰,並限期命其申報、改正或接受檢查;屆期仍未申報、改正或接受檢查者,並得按次處罰至其申報、改正或接受檢查為止。
依第七十三條第一項規定經許可投資之事業,違反依第七十三條第三項所定辦法有關轉投資之規定者,主管機關得處新臺幣六萬元以上二百五十萬元以下罰鍰,並限期命其改正;屆期仍未改正者,並得按次處罰至其改正為止。
投資人或投資事業違反依第七十三條第三項所定辦法規定,應辦理審定、申報而未辦理或申報不實或不完整者,主管機關得處新臺幣六萬元以上二百五十萬元以下罰鍰,並得限期命其辦理審定、申報或改正;屆期仍未辦理審定、申報或改正者,並得按次處罰至其辦理審定、申報或改正為止。
投資人之代理人因故意或重大過失而申報不實者,主管機關得處新臺幣六萬元以上二百五十萬元以下罰鍰。
違反第一項至第四項規定,其情節輕微者,得依各該項規定先限期命其改善,已改善完成者,免予處罰。
主管機關依前六項規定對投資人為處分時,得向投資人之代理人或投資事業為送達;其為罰鍰之處分者,得向投資事業執行之;投資事業於執行後對該投資人有求償權,並得按市價收回其股份抵償,不受公司法第一百六十七條第一項規定之限制;其收回股份,應依公司法第一百六十七條第二項規定辦理。
一、違反第七十三條第一項規定從事投資。
二、將本人名義提供或容許前款之人使用而從事投資。
違反第七十三條第四項規定,應申報而未申報或申報不實或不完整,或規避、妨礙、拒絕檢查者,主管機關得處新臺幣六萬元以上二百五十萬元以下罰鍰,並限期命其申報、改正或接受檢查;屆期仍未申報、改正或接受檢查者,並得按次處罰至其申報、改正或接受檢查為止。
依第七十三條第一項規定經許可投資之事業,違反依第七十三條第三項所定辦法有關轉投資之規定者,主管機關得處新臺幣六萬元以上二百五十萬元以下罰鍰,並限期命其改正;屆期仍未改正者,並得按次處罰至其改正為止。
投資人或投資事業違反依第七十三條第三項所定辦法規定,應辦理審定、申報而未辦理或申報不實或不完整者,主管機關得處新臺幣六萬元以上二百五十萬元以下罰鍰,並得限期命其辦理審定、申報或改正;屆期仍未辦理審定、申報或改正者,並得按次處罰至其辦理審定、申報或改正為止。
投資人之代理人因故意或重大過失而申報不實者,主管機關得處新臺幣六萬元以上二百五十萬元以下罰鍰。
違反第一項至第四項規定,其情節輕微者,得依各該項規定先限期命其改善,已改善完成者,免予處罰。
主管機關依前六項規定對投資人為處分時,得向投資人之代理人或投資事業為送達;其為罰鍰之處分者,得向投資事業執行之;投資事業於執行後對該投資人有求償權,並得按市價收回其股份抵償,不受公司法第一百六十七條第一項規定之限制;其收回股份,應依公司法第一百六十七條第二項規定辦理。
立法說明
為免以冒名、掛名、隱匿等使用他人名義行違法投資,破壞市場交易秩序並損及投資人權益與國家安全。針對提供或容許他人使用本人名義者,課予違法從事投資者相同之處罰。
(照行政院提案通過)
有下列情形之一者,由主管機關處新臺幣十二萬元以上二千五百萬元以下罰鍰,並得限期命其停止、撤回投資或改正,必要時得停止其股東權利;屆期仍未停止、撤回投資或改正者,得按次處罰至其停止、撤回投資或改正為止;必要時得通知登記主管機關撤銷或廢止其認許或登記:
一、違反第七十三條第一項規定從事投資。
二、將本人名義提供或容許前款之人使用而從事投資。
違反第七十三條第四項規定,應申報而未申報或申報不實或不完整,或規避、妨礙、拒絕檢查者,主管機關得處新臺幣六萬元以上二百五十萬元以下罰鍰,並限期命其申報、改正或接受檢查;屆期仍未申報、改正或接受檢查者,並得按次處罰至其申報、改正或接受檢查為止。
依第七十三條第一項規定經許可投資之事業,違反依第七十三條第三項所定辦法有關轉投資之規定者,主管機關得處新臺幣六萬元以上二百五十萬元以下罰鍰,並限期命其改正;屆期仍未改正者,並得按次處罰至其改正為止。
投資人或投資事業違反依第七十三條第三項所定辦法規定,應辦理審定、申報而未辦理或申報不實或不完整者,主管機關得處新臺幣六萬元以上二百五十萬元以下罰鍰,並得限期命其辦理審定、申報或改正;屆期仍未辦理審定、申報或改正者,並得按次處罰至其辦理審定、申報或改正為止。
投資人之代理人因故意或重大過失而申報不實者,主管機關得處新臺幣六萬元以上二百五十萬元以下罰鍰。
違反第一項至第四項規定,其情節輕微者,得依各該項規定先限期命其改善,已改善完成者,免予處罰。
有下列情形之一者,由主管機關處新臺幣十二萬元以上二千五百萬元以下罰鍰,並得限期命其停止、撤回投資或改正,必要時得停止其股東權利;屆期仍未停止、撤回投資或改正者,得按次處罰至其停止、撤回投資或改正為止;必要時得通知登記主管機關撤銷或廢止其認許或登記:
一、違反第七十三條第一項規定從事投資。
二、將本人名義提供或容許前款之人使用而從事投資。
違反第七十三條第四項規定,應申報而未申報或申報不實或不完整,或規避、妨礙、拒絕檢查者,主管機關得處新臺幣六萬元以上二百五十萬元以下罰鍰,並限期命其申報、改正或接受檢查;屆期仍未申報、改正或接受檢查者,並得按次處罰至其申報、改正或接受檢查為止。
依第七十三條第一項規定經許可投資之事業,違反依第七十三條第三項所定辦法有關轉投資之規定者,主管機關得處新臺幣六萬元以上二百五十萬元以下罰鍰,並限期命其改正;屆期仍未改正者,並得按次處罰至其改正為止。
投資人或投資事業違反依第七十三條第三項所定辦法規定,應辦理審定、申報而未辦理或申報不實或不完整者,主管機關得處新臺幣六萬元以上二百五十萬元以下罰鍰,並得限期命其辦理審定、申報或改正;屆期仍未辦理審定、申報或改正者,並得按次處罰至其辦理審定、申報或改正為止。
投資人之代理人因故意或重大過失而申報不實者,主管機關得處新臺幣六萬元以上二百五十萬元以下罰鍰。
違反第一項至第四項規定,其情節輕微者,得依各該項規定先限期命其改善,已改善完成者,免予處罰。
立法說明
照行政院提案通過。
有下列情形之一者,由主管機關處新臺幣三十萬元以上三千萬元以下罰鍰,並得限期命其停止、撤回投資或改正,必要時得停止其股東權利;屆期仍未停止、撤回投資或改正者,得按次處罰至其停止、撤回投資或改正為止;必要時得通知登記主管機關撤銷或廢止其認許或登記:
一、違反第七十三條第一項規定從事投資。
二、將本人名義提供或容許前款之人使用而從事投資。
違反第七十三條第四項規定,應申報而未申報或申報不實或不完整,或規避、妨礙、拒絕檢查者,主管機關得處新臺幣十萬元以上三百五十萬元以下罰鍰,並限期命其申報、改正或接受檢查;屆期仍未申報、改正或接受檢查者,並得按次處罰至其申報、改正或接受檢查為止。
依第七十三條第一項規定經許可投資之事業,違反依第七十三條第三項所定辦法有關轉投資之規定者,主管機關得處新臺幣十萬元以上三百五十萬元以下罰鍰,並限期命其改正;屆期仍未改正者,並得按次處罰至其改正為止。
投資人或投資事業違反依第七十三條第三項所定辦法規定,應辦理審定、申報而未辦理或申報不實或不完整者,主管機關得處新臺幣十萬元以上三百五十萬元以下罰鍰,並得限期命其辦理審定、申報或改正;屆期仍未辦理審定、申報或改正者,並得按次處罰至其辦理審定、申報或改正為止。
投資人之代理人因故意或重大過失而申報不實者,主管機關得處新臺幣十萬元以上三百五十萬元以下罰鍰。
違反第一項至第四項規定,其情節輕微者,主管機關得處新臺幣三萬元以上一百五十萬元以下罰鍰。
一、違反第七十三條第一項規定從事投資。
二、將本人名義提供或容許前款之人使用而從事投資。
違反第七十三條第四項規定,應申報而未申報或申報不實或不完整,或規避、妨礙、拒絕檢查者,主管機關得處新臺幣十萬元以上三百五十萬元以下罰鍰,並限期命其申報、改正或接受檢查;屆期仍未申報、改正或接受檢查者,並得按次處罰至其申報、改正或接受檢查為止。
依第七十三條第一項規定經許可投資之事業,違反依第七十三條第三項所定辦法有關轉投資之規定者,主管機關得處新臺幣十萬元以上三百五十萬元以下罰鍰,並限期命其改正;屆期仍未改正者,並得按次處罰至其改正為止。
投資人或投資事業違反依第七十三條第三項所定辦法規定,應辦理審定、申報而未辦理或申報不實或不完整者,主管機關得處新臺幣十萬元以上三百五十萬元以下罰鍰,並得限期命其辦理審定、申報或改正;屆期仍未辦理審定、申報或改正者,並得按次處罰至其辦理審定、申報或改正為止。
投資人之代理人因故意或重大過失而申報不實者,主管機關得處新臺幣十萬元以上三百五十萬元以下罰鍰。
違反第一項至第四項規定,其情節輕微者,主管機關得處新臺幣三萬元以上一百五十萬元以下罰鍰。
立法說明
一、為有效維護我國經濟市場之交易秩序、保護投資交易人與國家安全,對於實務上時有以冒名、掛名、隱匿、股權代持協議等使用他人名義違法從事投資之現象,針對提供名義或容許他人使用本人名義者,無論係有償或無償、自然人或法人,或是否為最終提供名義者,均應與違法從事投資者課予相同之行政罰及非裁罰性不利處分,爰增訂第一項第二款規定,現行第一項所定「違反第七十三條第一項規定從事投資」之違法態樣移列第一款規定,並酌作文字修正。至大陸地區人民、法人、團體、其他機構或其於第三地區投資之公司,無論以本人名義或以他人名義違反第七十三條第一項規定者,係依第一項第一款規定處罰之,併予敘明。
二、現行第七項前段規定有關「送達」部分本可依行政程序法相關送達規定辦理,無特別規定必要;又同項中段有關投資人違規行為得對投資事業執行部分,與「無責任無處罰原則」未盡相符,爰予刪除;而同項後段規定亦失所附麗,已無規範必要,爰刪除現行第七項規定。
三、第二項至第六項未修正。
二、現行第七項前段規定有關「送達」部分本可依行政程序法相關送達規定辦理,無特別規定必要;又同項中段有關投資人違規行為得對投資事業執行部分,與「無責任無處罰原則」未盡相符,爰予刪除;而同項後段規定亦失所附麗,已無規範必要,爰刪除現行第七項規定。
三、第二項至第六項未修正。
有下列情形之一者,由主管機關處新臺幣二十萬元以上二千五百萬元以下罰鍰,並得限期命其停止、撤回投資或改正,必要時得停止其股東權利;屆期仍未停止、撤回投資或改正者,得按次處罰至其停止、撤回投資或改正為止;必要時得通知登記主管機關撤銷或廢止其認許或登記:
一、違反第七十三條第一項規定從事投資。
二、容許犯前款所定之罪者借用本人名義而從事投資。
違反第七十三條第四項規定,應申報而未申報或申報不實或不完整,或規避、妨礙、拒絕檢查者,主管機關得處新臺幣六萬元以上二百五十萬元以下罰鍰,並限期命其申報、改正或接受檢查;屆期仍未申報、改正或接受檢查者,並得按次處罰至其申報、改正或接受檢查為止。
依第七十三條第一項規定經許可投資之事業,違反依第七十三條第三項所定辦法有關轉投資之規定者,主管機關得處新臺幣六萬元以上二百五十萬元以下罰鍰,並限期命其改正;屆期仍未改正者,並得按次處罰至其改正為止。
投資人或投資事業違反依第七十三條第三項所定辦法規定,應辦理審定、申報而未辦理或申報不實或不完整者,主管機關得處新臺幣六萬元以上二百五十萬元以下罰鍰,並得限期命其辦理審定、申報或改正;屆期仍未辦理審定、申報或改正者,並得按次處罰至其辦理審定、申報或改正為止。
投資人之代理人因故意或重大過失而申報不實者,主管機關得處新臺幣六萬元以上二百五十萬元以下罰鍰。
違反第一項至第四項規定,其情節輕微者,得依各該項規定先限期命其改善,已改善完成者,免予處罰。
一、違反第七十三條第一項規定從事投資。
二、容許犯前款所定之罪者借用本人名義而從事投資。
違反第七十三條第四項規定,應申報而未申報或申報不實或不完整,或規避、妨礙、拒絕檢查者,主管機關得處新臺幣六萬元以上二百五十萬元以下罰鍰,並限期命其申報、改正或接受檢查;屆期仍未申報、改正或接受檢查者,並得按次處罰至其申報、改正或接受檢查為止。
依第七十三條第一項規定經許可投資之事業,違反依第七十三條第三項所定辦法有關轉投資之規定者,主管機關得處新臺幣六萬元以上二百五十萬元以下罰鍰,並限期命其改正;屆期仍未改正者,並得按次處罰至其改正為止。
投資人或投資事業違反依第七十三條第三項所定辦法規定,應辦理審定、申報而未辦理或申報不實或不完整者,主管機關得處新臺幣六萬元以上二百五十萬元以下罰鍰,並得限期命其辦理審定、申報或改正;屆期仍未辦理審定、申報或改正者,並得按次處罰至其辦理審定、申報或改正為止。
投資人之代理人因故意或重大過失而申報不實者,主管機關得處新臺幣六萬元以上二百五十萬元以下罰鍰。
違反第一項至第四項規定,其情節輕微者,得依各該項規定先限期命其改善,已改善完成者,免予處罰。
立法說明
一、有鑑於時有中國營利事業以冒名、掛名、隱匿、股權代持協議等使用他人名義違法從事投資之現象,且針對主動容許或被動容許他人使用本人名義者,無論係有償或無償、自然人或法人,或是否為最終提供名義者,均應與違法從事投資者課予相同之裁罰及處分。為有效維護我國經濟市場之交易秩序與國家安全,爰提高第一項序文所定罰鍰至二十萬元以上,並增訂第一項第二款規定,現行第一項所定之違法態樣移列第一款規定。至行為人無論以本人名義或以他人名義違反第七十三條第一項規定者,係依第一項第一款規定處罰之,併予敘明。
二、現行第七項前段規定有關「送達」部分本可依行政程序法相關送達規定辦理,無特別規定必要;又同項中段有關投資人違規行為得對投資事業執行部分,與「無責任無處罰原則」未盡相符,爰予刪除;而同項後段規定亦失所附麗,已無規範必要,爰刪除現行第七項規定。
三、第二項至第六項未修正。
二、現行第七項前段規定有關「送達」部分本可依行政程序法相關送達規定辦理,無特別規定必要;又同項中段有關投資人違規行為得對投資事業執行部分,與「無責任無處罰原則」未盡相符,爰予刪除;而同項後段規定亦失所附麗,已無規範必要,爰刪除現行第七項規定。
三、第二項至第六項未修正。
第九十三條之二
違反第四十條之一第一項規定未經許可而為業務活動者,處行為人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新臺幣十五萬元以下罰金,並自負民事責任;行為人有二人以上者,連帶負民事責任,並由主管機關禁止其使用公司名稱。
違反依第四十條之一第二項所定辦法之強制或禁止規定者,處新臺幣二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罰鍰,並得限期命其停止或改正;屆期未停止或改正者,得連續處罰。
違反依第四十條之一第二項所定辦法之強制或禁止規定者,處新臺幣二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罰鍰,並得限期命其停止或改正;屆期未停止或改正者,得連續處罰。
有下列情形之一者,處行為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新臺幣一千五百萬元以下罰金,並自負民事責任;行為人有二人以上者,連帶負民事責任,並由主管機關禁止其使用公司名稱:
一、違反第四十條之一第一項規定未經許可而為業務活動。
二、將本人名義提供或容許前款之人使用而為業務活動。
前項情形,如行為人為法人、團體或其他機構,處罰其行為負責人;對該法人、團體或其他機構,並科以前項所定之罰金。
第四十條之一第一項所定營利事業在臺灣地區之負責人於分公司登記後,將專撥其營業所用之資金發還該營利事業,或任由該營利事業收回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新臺幣五十萬元以上二百五十萬元以下罰金,並應與該營利事業連帶賠償第三人因此所受之損害。
違反依第四十條之一第二項所定辦法之強制或禁止規定者,處新臺幣二萬元以上二百五十萬元以下罰鍰,並得限期命其停止或改正;屆期未停止或改正者,得按次處罰。
一、違反第四十條之一第一項規定未經許可而為業務活動。
二、將本人名義提供或容許前款之人使用而為業務活動。
前項情形,如行為人為法人、團體或其他機構,處罰其行為負責人;對該法人、團體或其他機構,並科以前項所定之罰金。
第四十條之一第一項所定營利事業在臺灣地區之負責人於分公司登記後,將專撥其營業所用之資金發還該營利事業,或任由該營利事業收回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新臺幣五十萬元以上二百五十萬元以下罰金,並應與該營利事業連帶賠償第三人因此所受之損害。
違反依第四十條之一第二項所定辦法之強制或禁止規定者,處新臺幣二萬元以上二百五十萬元以下罰鍰,並得限期命其停止或改正;屆期未停止或改正者,得按次處罰。
有下列情形之一者,處行為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新臺幣一千五百萬元以下罰金,並自負民事責任;行為人有二人以上者,連帶負民事責任,並由主管機關禁止其使用公司名稱:
一、違反第四十條之一第一項規定未經許可而為業務活動。
二、將本人名義提供或容許前款之人使用而為業務活動。
前項情形,如行為人為法人、團體或其他機構,處罰其行為負責人;對該法人、團體或其他機構,並科以前項所定之罰金。
第四十條之一第一項所定營利事業在臺灣地區之負責人於分公司登記後,將專撥其營業所用之資金發還該營利事業,或任由該營利事業收回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新臺幣五十萬元以上二百五十萬元以下罰金,並應與該營利事業連帶賠償第三人因此所受之損害。
違反依第四十條之一第二項所定辦法之強制或禁止規定者,處新臺幣二萬元以上二百五十萬元以下罰鍰,並得限期命其停止或改正;屆期未停止或改正者,得按次處罰。
一、違反第四十條之一第一項規定未經許可而為業務活動。
二、將本人名義提供或容許前款之人使用而為業務活動。
前項情形,如行為人為法人、團體或其他機構,處罰其行為負責人;對該法人、團體或其他機構,並科以前項所定之罰金。
第四十條之一第一項所定營利事業在臺灣地區之負責人於分公司登記後,將專撥其營業所用之資金發還該營利事業,或任由該營利事業收回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新臺幣五十萬元以上二百五十萬元以下罰金,並應與該營利事業連帶賠償第三人因此所受之損害。
違反依第四十條之一第二項所定辦法之強制或禁止規定者,處新臺幣二萬元以上二百五十萬元以下罰鍰,並得限期命其停止或改正;屆期未停止或改正者,得按次處罰。
立法說明
一、近年中國企業不斷藉由臺灣之在地協力者或第三地之公司展開人才招募、面試、銷售等業務活動,或雖經許可來台,卻從事與許可目的不同之行為,甚或未經許可而在臺直接雇用員工竊取臺灣產業之營業秘密,並藉由挖角臺灣之產業人才以獲取Know How,對國家安全與產業競爭力造成之危害甚鉅,元修正本條,規定提供或容許他人使用本人名義者,課予違法從事業務行為者相同之處罰。同時考量實務上亦有中資藉法人、團體或其他機構之名義在臺從事業務行為,亦增訂併罰規定。
二、為強化對中資繞道來臺從事業務活動之嚇阻,修正本條第一項之規定,提高刑責至三年以下有期徒刑,以打擊中資對臺滲透挖角之行為。
三、參酌公司法第三百七十二條之規定與民法第二百七十二條對於債務連帶責任之意旨,增訂第三項規定,以符處罰明確性原則。
四、考量中資違法在臺投資之所獲及對臺所害甚鉅,將罰鍰額度自最高十萬元調高至最高兩百五十萬元。
二、為強化對中資繞道來臺從事業務活動之嚇阻,修正本條第一項之規定,提高刑責至三年以下有期徒刑,以打擊中資對臺滲透挖角之行為。
三、參酌公司法第三百七十二條之規定與民法第二百七十二條對於債務連帶責任之意旨,增訂第三項規定,以符處罰明確性原則。
四、考量中資違法在臺投資之所獲及對臺所害甚鉅,將罰鍰額度自最高十萬元調高至最高兩百五十萬元。
(照行政院提案通過)
有下列情形之一者,處行為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新臺幣一千五百萬元以下罰金,並自負民事責任;行為人有二人以上者,連帶負民事責任,並由主管機關禁止其使用公司名稱:
一、違反第四十條之一第一項規定未經許可而為業務活動。
二、將本人名義提供或容許前款之人使用而為業務活動。
前項情形,如行為人為法人、團體或其他機構,處罰其行為負責人;對該法人、團體或其他機構,並科以前項所定之罰金。
第四十條之一第一項所定營利事業在臺灣地區之負責人於分公司登記後,將專撥其營業所用之資金發還該營利事業,或任由該營利事業收回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新臺幣五十萬元以上二百五十萬元以下罰金,並應與該營利事業連帶賠償第三人因此所受之損害。
違反依第四十條之一第二項所定辦法之強制或禁止規定者,處新臺幣二萬元以上二百五十萬元以下罰鍰,並得限期命其停止或改正;屆期未停止或改正者,得按次處罰。
有下列情形之一者,處行為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新臺幣一千五百萬元以下罰金,並自負民事責任;行為人有二人以上者,連帶負民事責任,並由主管機關禁止其使用公司名稱:
一、違反第四十條之一第一項規定未經許可而為業務活動。
二、將本人名義提供或容許前款之人使用而為業務活動。
前項情形,如行為人為法人、團體或其他機構,處罰其行為負責人;對該法人、團體或其他機構,並科以前項所定之罰金。
第四十條之一第一項所定營利事業在臺灣地區之負責人於分公司登記後,將專撥其營業所用之資金發還該營利事業,或任由該營利事業收回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新臺幣五十萬元以上二百五十萬元以下罰金,並應與該營利事業連帶賠償第三人因此所受之損害。
違反依第四十條之一第二項所定辦法之強制或禁止規定者,處新臺幣二萬元以上二百五十萬元以下罰鍰,並得限期命其停止或改正;屆期未停止或改正者,得按次處罰。
立法說明
照行政院提案通過。
有下列情形之一者,處行為人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科或併科新臺幣三千五百萬元以下罰金,並自負民事責任;行為人有二人以上者,連帶負民事責任,並由主管機關禁止其使用公司名稱:
一、違反第四十條之一第一項規定未經許可而為業務活動。
二、將本人名義提供或容許前款之人使用而為業務活動。
前項情形,如行為人為法人、團體或其他機構,處罰其行為負責人;對該法人、團體或其他機構,並科以前項所定之罰金。
第四十條之一第一項所定營利事業在臺灣地區之負責人於分公司登記後,將專撥其營業所用之資金發還該營利事業,或任由該營利事業收回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科或併科新臺幣七十萬元以上三百五十萬元以下罰金,並應與該營利事業連帶賠償第三人因此所受之損害。
違反依第四十條之一第二項所定辦法之強制或禁止規定者,處新臺幣五萬元以上三百五十萬元以下罰鍰,並得限期命其停止或改正;屆期未停止或改正者,得按次處罰。
一、違反第四十條之一第一項規定未經許可而為業務活動。
二、將本人名義提供或容許前款之人使用而為業務活動。
前項情形,如行為人為法人、團體或其他機構,處罰其行為負責人;對該法人、團體或其他機構,並科以前項所定之罰金。
第四十條之一第一項所定營利事業在臺灣地區之負責人於分公司登記後,將專撥其營業所用之資金發還該營利事業,或任由該營利事業收回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科或併科新臺幣七十萬元以上三百五十萬元以下罰金,並應與該營利事業連帶賠償第三人因此所受之損害。
違反依第四十條之一第二項所定辦法之強制或禁止規定者,處新臺幣五萬元以上三百五十萬元以下罰鍰,並得限期命其停止或改正;屆期未停止或改正者,得按次處罰。
立法說明
一、近來,面對大陸地區營利事業不斷透過臺灣地區之在地協力者或第三地區公司為其進行人才招募、面試、簽約、洽談薪資、銷售等業務活動,並積極透過各種手段,例如經許可來臺投資卻從事與許可目的不符之行為、未經許可直接在臺僱用員工蒐集並竊取營業秘密、藉由獵人頭公司在臺挖角以不當方式誘拉我各產業之人才,以規避我國法律規範,已嚴重影響我國家安全及經濟利益,爰修正第一項規定,說明如下:
(一)鑒於臺灣地區人民、法人或團體出借名義予大陸地區營利事業,幫助其在臺從事業務活動,目前實務均係以共同實施或幫助協力論罪,為彰顯該行為本身具有高度可罰性,爰增訂第一項第二款,明確獨立之構成要件類型,並配合第九十三條之一之修正,明定將本人名義提供或容許他人使用而為業務活動者,應依本條予以處罰。至行為人無論以本人名義或以他人名義違反第四十條之一第一項規定者,係依第一項第一款規定處罰之,併予敘明。
(二)又大陸地區營利事業透過迂迴方式規避本條規定而在臺從事業務活動之情形十分猖獗,近來更特別針對我高科技產業進行人才挖角,企圖達成我消彼長之磁吸效果,此舉已嚴重影響我經濟秩序及國家利益。然實務判決依現行規定僅得判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或得易科罰金,或處以緩刑,情重罰輕,嚇阻效果有限。基於國家整體利益,保護我產業發展,並有效遏阻違法行為,爰修正第一項規定,將其刑責提高至「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科或併科新臺幣三千五百萬元以下罰金」,以維護交易秩序及國家安全。
二、另鑒於實務上常藉由法人、團體或其他機構之名義從事違反第四十條之一之行為,爰增訂第二項,採併罰規定,對於違反第一項規定之情形,如行為人為法人、團體或其他機構,處罰其行為負責人,對該法人、團體或其他機構科以罰金,以建立其刑事責任,俾利落實法規範目的。
三、為符處罰明確性原則,參酌民法第二百七十二條第二項規定數人負同一債務而無明示對於債權人各負全部給付之責任者,連帶債務之成立以法律有規定者為限之意旨及公司法第三百七十二條第二項外國在臺分公司營運資金發還或收回之刑罰、同條第三項外國公司在臺負責人與外國公司負連帶賠償責任規定,爰增訂第三項規定。
四、配合第二項及第三項之增訂,現行第二項移列第四項;又參酌第一項針對違反修正條文第四十條之一第一項規定未經許可而為業務活動之刑責調高至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及新臺幣三千五百萬元以下罰金,爰修正第四項規定,將違反依修正條文第四十條之一第二項所定辦法之強制或禁止規定者,一併調高其罰鍰額度為「新臺幣五萬元以上三百五十萬元以下罰鍰」。另依法制體例,「連續處罰」修正為「按次處罰」。
(一)鑒於臺灣地區人民、法人或團體出借名義予大陸地區營利事業,幫助其在臺從事業務活動,目前實務均係以共同實施或幫助協力論罪,為彰顯該行為本身具有高度可罰性,爰增訂第一項第二款,明確獨立之構成要件類型,並配合第九十三條之一之修正,明定將本人名義提供或容許他人使用而為業務活動者,應依本條予以處罰。至行為人無論以本人名義或以他人名義違反第四十條之一第一項規定者,係依第一項第一款規定處罰之,併予敘明。
(二)又大陸地區營利事業透過迂迴方式規避本條規定而在臺從事業務活動之情形十分猖獗,近來更特別針對我高科技產業進行人才挖角,企圖達成我消彼長之磁吸效果,此舉已嚴重影響我經濟秩序及國家利益。然實務判決依現行規定僅得判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或得易科罰金,或處以緩刑,情重罰輕,嚇阻效果有限。基於國家整體利益,保護我產業發展,並有效遏阻違法行為,爰修正第一項規定,將其刑責提高至「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科或併科新臺幣三千五百萬元以下罰金」,以維護交易秩序及國家安全。
二、另鑒於實務上常藉由法人、團體或其他機構之名義從事違反第四十條之一之行為,爰增訂第二項,採併罰規定,對於違反第一項規定之情形,如行為人為法人、團體或其他機構,處罰其行為負責人,對該法人、團體或其他機構科以罰金,以建立其刑事責任,俾利落實法規範目的。
三、為符處罰明確性原則,參酌民法第二百七十二條第二項規定數人負同一債務而無明示對於債權人各負全部給付之責任者,連帶債務之成立以法律有規定者為限之意旨及公司法第三百七十二條第二項外國在臺分公司營運資金發還或收回之刑罰、同條第三項外國公司在臺負責人與外國公司負連帶賠償責任規定,爰增訂第三項規定。
四、配合第二項及第三項之增訂,現行第二項移列第四項;又參酌第一項針對違反修正條文第四十條之一第一項規定未經許可而為業務活動之刑責調高至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及新臺幣三千五百萬元以下罰金,爰修正第四項規定,將違反依修正條文第四十條之一第二項所定辦法之強制或禁止規定者,一併調高其罰鍰額度為「新臺幣五萬元以上三百五十萬元以下罰鍰」。另依法制體例,「連續處罰」修正為「按次處罰」。
有下列情形之一者,處行為人一年以上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科或併科新臺幣一千五百萬元以下罰金,並自負民事責任;行為人有二人以上者,連帶負民事責任,並由主管機關禁止其使用公司名稱:
一、違反第四十條之一第一項規定未經許可而為業務活動。
二、容許犯前款所定之罪者借用本人名義而為業務活動。
前項情形,如行為人為法人、團體或其他機構,處罰其行為負責人;對該法人、團體或其他機構,並科以前項所定之罰金。
第四十條之一第一項所定營利事業在臺灣地區之負責人於分公司登記後,將專撥其營業所用之資金發還該營利事業,或任由該營利事業收回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新臺幣五十萬元以上二百五十萬元以下罰金,並應與該營利事業連帶賠償第三人因此所受之損害。
違反依第四十條之一第二項所定辦法之強制或禁止規定者,處新臺幣十萬元以上二百五十萬元以下罰鍰,並得限期命其停止或改正;屆期未停止或改正者,得按次處罰。
一、違反第四十條之一第一項規定未經許可而為業務活動。
二、容許犯前款所定之罪者借用本人名義而為業務活動。
前項情形,如行為人為法人、團體或其他機構,處罰其行為負責人;對該法人、團體或其他機構,並科以前項所定之罰金。
第四十條之一第一項所定營利事業在臺灣地區之負責人於分公司登記後,將專撥其營業所用之資金發還該營利事業,或任由該營利事業收回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新臺幣五十萬元以上二百五十萬元以下罰金,並應與該營利事業連帶賠償第三人因此所受之損害。
違反依第四十條之一第二項所定辦法之強制或禁止規定者,處新臺幣十萬元以上二百五十萬元以下罰鍰,並得限期命其停止或改正;屆期未停止或改正者,得按次處罰。
立法說明
一、中國營利事業持續透過臺灣之在地協力者或第三地區公司為其進行未受管理之業務活動,並積極透過不當手段,如經許可來臺投資卻從事與許可目的不符之行為、未經許可直接在臺僱用員工竊取營業秘密、藉人力管理公司誘拉我國各產業之人才,已嚴重影響我國家安全及經濟利益。惟依現行規定,實務判決屢屢情重罰輕,嚇阻效果有限。為符罪刑相當原則,並有效遏阻違法行為,爰提高第一項序文鎖定刑責,並明定自由刑之最低刑度為一年,以杜短期自由刑之弊端。
二、有鑑於臺灣人民、法人或團體容許中國營利事業名義借用本人名義,幫助其在臺從事業務活動,目前實務均以共同實施或幫助協力論罪。為彰顯該行為本身具高度可罰性,爰增訂第一項第二款。至行為人無論以本人名義或以他人名義違反第四十條之一第一項規定者,係依第一項第一款規定處罰之,併予敘明。
三、至法人、團體或其他機構犯第一項之罪,於第二項前段增訂規定處罰其行為負責人,並於後段增訂併罰規定。
四、為符處罰明確性原則,參酌《民法》第二百七十二條第二項規定連帶債務之成立以法律有規定者為限之意旨,及《公司法》第三百七十二條第二項、第三項規定,增訂第三項規定。
五、配合第二項及第三項之增訂,現行第二項移列第四項;又參酌第一項針對違反修正條文第四十條之一第一項規定者提高刑責,爰修正第四項規定,將違反依修正條文第四十條之一第二項所定辦法者,一併調高其罰鍰額度。另依法制體例,「連續處罰」修正為「按次處罰」。
二、有鑑於臺灣人民、法人或團體容許中國營利事業名義借用本人名義,幫助其在臺從事業務活動,目前實務均以共同實施或幫助協力論罪。為彰顯該行為本身具高度可罰性,爰增訂第一項第二款。至行為人無論以本人名義或以他人名義違反第四十條之一第一項規定者,係依第一項第一款規定處罰之,併予敘明。
三、至法人、團體或其他機構犯第一項之罪,於第二項前段增訂規定處罰其行為負責人,並於後段增訂併罰規定。
四、為符處罰明確性原則,參酌《民法》第二百七十二條第二項規定連帶債務之成立以法律有規定者為限之意旨,及《公司法》第三百七十二條第二項、第三項規定,增訂第三項規定。
五、配合第二項及第三項之增訂,現行第二項移列第四項;又參酌第一項針對違反修正條文第四十條之一第一項規定者提高刑責,爰修正第四項規定,將違反依修正條文第四十條之一第二項所定辦法者,一併調高其罰鍰額度。另依法制體例,「連續處罰」修正為「按次處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