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章節
第一章
總 則
總
立法說明
章名未修正
第一條
為規範土地徵收,確保土地合理利用,並保障私人財產,增進公共利益,特制定本條例。
土地徵收,依本條例之規定,本條例未規定者,適用其他法律之規定。
其他法律有關徵收程序、徵收補償標準與本條例牴觸者,優先適用本條例。
土地徵收,依本條例之規定,本條例未規定者,適用其他法律之規定。
其他法律有關徵收程序、徵收補償標準與本條例牴觸者,優先適用本條例。
為保障人民生存權與財產權,確保土地之合理利用,規範土地徵收之正當程序,特制定本條例。
土地徵收,依本條例之規定,本條例未規定者,適用其他法律之規定。
其他法律有關徵收程序、徵收補償標準與本條例牴觸者,優先適用本條例。
土地徵收,依本條例之規定,本條例未規定者,適用其他法律之規定。
其他法律有關徵收程序、徵收補償標準與本條例牴觸者,優先適用本條例。
立法說明
一、因徵收土地乃強制剝奪土地所有權,對於人民之生存權與財產權侵害甚鉅,應屬所有取得土地方法中,最不得已之最後手段,故土地徵收首應著重者,乃公共利益之審慎考量、正當法律程序之確實踐行,如此方能落實憲法第十五條保障人民財產權與生存權之意旨。為避免土地徵收過度浮濫,爰修正第一項,明定以保障人民生存權與財產權為首要宗旨,並因應此次修法具體化許多應踐行之正當法律程序,爰作文字之調整。
二、第二項及第三項未修正。
二、第二項及第三項未修正。
第二條
本條例所稱主管機關:在中央為內政部;在直轄市為直轄市政府;在縣(市)為縣(市)政府。
本條例所稱主管機關:在中央為內政部;在直轄市為直轄市政府;在縣(市)為縣(市)政府。
立法說明
本條文未修正。
第三條
國家因公益需要,興辦下列各款事業,得徵收私有土地;徵收之範圍,應以其事業所必須者為限:
一、國防事業。
二、交通事業。
三、公用事業。
四、水利事業。
五、公共衛生及環境保護事業。
六、政府機關、地方自治機關及其他公共建築。
七、教育、學術及文化事業。
八、社會福利事業。
九、國營事業。
十、其他依法得徵收土地之事業。
一、國防事業。
二、交通事業。
三、公用事業。
四、水利事業。
五、公共衛生及環境保護事業。
六、政府機關、地方自治機關及其他公共建築。
七、教育、學術及文化事業。
八、社會福利事業。
九、國營事業。
十、其他依法得徵收土地之事業。
國家因公共利益需要,興辦下列各款事業,而該事業所在或所經過之直轄市、縣(市)無其他適當之公有土地或國營事業土地可利用者,得徵收私有土地;徵收之範圍,應以其事業所必須者為限:
一、國防事業。
二、交通事業。
三、公用事業。
四、水利事業。
五、公共衛生及環境保護事業。
六、政府機關、地方自治機關及其他公共建築。
七、教育、學術及文化事業。
八、社會福利事業。
九、國營事業。
十、其他依法得徵收土地之事業。
一、國防事業。
二、交通事業。
三、公用事業。
四、水利事業。
五、公共衛生及環境保護事業。
六、政府機關、地方自治機關及其他公共建築。
七、教育、學術及文化事業。
八、社會福利事業。
九、國營事業。
十、其他依法得徵收土地之事業。
立法說明
現行條文所列舉之各款情形,應僅為具備徵收適格之事業,然而行政實務上幾乎具備徵收適格者一經提出即准予徵收,難以落實公共利益之要求,對人民憲法上財產權亦嫌保障不周,有違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409號解釋之意旨,爰修正本條,期能落實公共利益,強化土地徵收必要性之要求。
第三條之一
需用土地人興辦公益事業,應按事業性質及實際需要,勘選適當用地及範圍,並應儘量避免耕地及優先使用無使用計畫之公有土地或國營事業土地。
對於經依都市計畫法、區域計畫法或國家公園法劃設或變更後,依法得予徵收或區段徵收之農業用地,於劃設或變更時,應經目的事業主管機關考量徵收之公益性及必要性。
需用土地人勘選用地內之農業用地,免經區域計畫擬定機關許可者,於變更為非農業使用時,應先徵得直轄市或縣(市)農業主管機關同意。
特定農業區農牧用地,除零星夾雜難以避免者外,不得徵收。但國防、交通、水利事業、公用事業供輸電線路使用者所必須或經行政院核定之重大建設所需者,不在此限。
對於經依都市計畫法、區域計畫法或國家公園法劃設或變更後,依法得予徵收或區段徵收之農業用地,於劃設或變更時,應經目的事業主管機關考量徵收之公益性及必要性。
需用土地人勘選用地內之農業用地,免經區域計畫擬定機關許可者,於變更為非農業使用時,應先徵得直轄市或縣(市)農業主管機關同意。
特定農業區農牧用地,除零星夾雜難以避免者外,不得徵收。但國防、交通、水利事業、公用事業供輸電線路使用者所必須或經行政院核定之重大建設所需者,不在此限。
特定農業區土地不得徵收,但國防、水利事業有重大或急迫情事,且無適當公有土地可供利用,經行政院同意者不在此限;土地徵收並應盡量避開一般農業區計畫徵收之土地,如屬原住民族之土地,應與中央原住民族主管機關諮商,並取得其同意。
立法說明
一、第一項刪除。第三條已明文規定事業所在或所經過之直轄市、縣(市)無其他適當之公有土地或國營事業土地可利用者,始可徵收私有土地,爰將第一項刪除。
二、第二項刪除。由於所有徵收案件皆應須經過公益性及必要性之審查,不須限定特定範圍,爰將第二項刪除。
三、第三項刪除。農業用地變更為非農業用地之審查應回歸農業發展條例的規定,爰將第三項刪除。
四、土地徵收係國家因公共事業之需要,對人民受憲法保障之財產權,經由法定程序予以強制取得之謂,相關法律所規定之徵收要件及程序,應符合憲法第二十三條所定必要性之原則(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534號解釋參照)。而農業不僅為我國立國之根本,且因全球人口遽增,耕地卻大幅減少,加上全球氣候變遷,導致糧食產量的不確定性大幅增高,糧食安全問題已提升至國家安全層次。土地徵收既建立在公共利益基礎之上,對於農業區之徵收,自應更為嚴格審慎。為避免優良農地因地價相對較為便宜而大量流失,爰禁止徵收特定農業區之土地。又,基於農村社會係重要糧食生產環境,應維護既有農業區之發展,對於一般農業區之土地亦應盡量避免。爰參酌土地法施行法第四十九條,增修正現行條文第四項之規定,並改列為第一項。
五、參酌原住民族基本法第二十條第一項:「政府承認原住民族土地及自然資源權利。」及第二十一條第一項規定:「政府或私人於原住民族土地內從事土地開發、資源利用、生態保育及學術研究,應諮詢並取得原住民族同意或參與,原住民得分享相關利益。」之規定,爰新增第二項,並規定由中央原住民族主管機關審酌與原住民族法特別相關的公共利益問題,如衡量徵收是否會造成原住民族原有文化之喪失,及族群數量極少的原住民族生存或文化的嚴重危害,以落實尊重原住民文化之意旨。
二、第二項刪除。由於所有徵收案件皆應須經過公益性及必要性之審查,不須限定特定範圍,爰將第二項刪除。
三、第三項刪除。農業用地變更為非農業用地之審查應回歸農業發展條例的規定,爰將第三項刪除。
四、土地徵收係國家因公共事業之需要,對人民受憲法保障之財產權,經由法定程序予以強制取得之謂,相關法律所規定之徵收要件及程序,應符合憲法第二十三條所定必要性之原則(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534號解釋參照)。而農業不僅為我國立國之根本,且因全球人口遽增,耕地卻大幅減少,加上全球氣候變遷,導致糧食產量的不確定性大幅增高,糧食安全問題已提升至國家安全層次。土地徵收既建立在公共利益基礎之上,對於農業區之徵收,自應更為嚴格審慎。為避免優良農地因地價相對較為便宜而大量流失,爰禁止徵收特定農業區之土地。又,基於農村社會係重要糧食生產環境,應維護既有農業區之發展,對於一般農業區之土地亦應盡量避免。爰參酌土地法施行法第四十九條,增修正現行條文第四項之規定,並改列為第一項。
五、參酌原住民族基本法第二十條第一項:「政府承認原住民族土地及自然資源權利。」及第二十一條第一項規定:「政府或私人於原住民族土地內從事土地開發、資源利用、生態保育及學術研究,應諮詢並取得原住民族同意或參與,原住民得分享相關利益。」之規定,爰新增第二項,並規定由中央原住民族主管機關審酌與原住民族法特別相關的公共利益問題,如衡量徵收是否會造成原住民族原有文化之喪失,及族群數量極少的原住民族生存或文化的嚴重危害,以落實尊重原住民文化之意旨。
第三條之二
需用土地人興辦事業徵收土地時,應依下列因素評估興辦事業之公益性及必要性,並為綜合評估分析:
一、社會因素:包括徵收所影響人口之多寡、年齡結構及徵收計畫對周圍社會現況、弱勢族群生活型態及健康風險之影響程度。
二、經濟因素:包括徵收計畫對稅收、糧食安全、增減就業或轉業人口、徵收費用、各級政府配合興辦公共設施與政府財務支出及負擔情形、農林漁牧產業鏈及土地利用完整性。
三、文化及生態因素:包括因徵收計畫而導致城鄉自然風貌、文化古蹟、生活條件或模式發生改變及對該地區生態環境、周邊居民或社會整體之影響。
四、永續發展因素:包括國家永續發展政策、永續指標及國土計畫。
五、其他:依徵收計畫個別情形,認為適當或應加以評估參考之事項。
一、社會因素:包括徵收所影響人口之多寡、年齡結構及徵收計畫對周圍社會現況、弱勢族群生活型態及健康風險之影響程度。
二、經濟因素:包括徵收計畫對稅收、糧食安全、增減就業或轉業人口、徵收費用、各級政府配合興辦公共設施與政府財務支出及負擔情形、農林漁牧產業鏈及土地利用完整性。
三、文化及生態因素:包括因徵收計畫而導致城鄉自然風貌、文化古蹟、生活條件或模式發生改變及對該地區生態環境、周邊居民或社會整體之影響。
四、永續發展因素:包括國家永續發展政策、永續指標及國土計畫。
五、其他:依徵收計畫個別情形,認為適當或應加以評估參考之事項。
第三條所稱之公共利益,應由需用土地人依下列各項因素之重大性、急迫性及利弊得失,並為綜合評估分析:
一、社會因素:包括徵收所影響人口之多寡、年齡結構、重新建構社會關係之難易程度、影響謀生方法及失業之人數、重新建立或取得謀生方式之難易程度,及徵收計畫對周圍社會現況、對弱勢住民、族群之生活型態及居民健康風險之影響程度。
二、經濟因素:包括徵收計畫對稅收、糧食安全、增減就業或轉業人口、獨立謀生人口、徵收費用、各級政府配合興辦公共設施與政府財務支出及負擔情形、農林漁牧生產及土地利用完整性等影響之效益及代價。
三、文化及生態因素:包括因徵收計畫而導致城鄉自然風貌、文化古蹟、生活條件或模式發生改變及對該地區生態環境、周邊居民或社會整體之影響。
四、永續發展因素:包括國家永續發展政策、永續指標與國土計畫。
五、其他:依徵收計畫個別情形,認為適當或應加以評估參考之事項。
前項公共利益評估技術規範,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一、社會因素:包括徵收所影響人口之多寡、年齡結構、重新建構社會關係之難易程度、影響謀生方法及失業之人數、重新建立或取得謀生方式之難易程度,及徵收計畫對周圍社會現況、對弱勢住民、族群之生活型態及居民健康風險之影響程度。
二、經濟因素:包括徵收計畫對稅收、糧食安全、增減就業或轉業人口、獨立謀生人口、徵收費用、各級政府配合興辦公共設施與政府財務支出及負擔情形、農林漁牧生產及土地利用完整性等影響之效益及代價。
三、文化及生態因素:包括因徵收計畫而導致城鄉自然風貌、文化古蹟、生活條件或模式發生改變及對該地區生態環境、周邊居民或社會整體之影響。
四、永續發展因素:包括國家永續發展政策、永續指標與國土計畫。
五、其他:依徵收計畫個別情形,認為適當或應加以評估參考之事項。
前項公共利益評估技術規範,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立法說明
一、現行條文第一項未明文規定需用土地人需就各項因素之「重大性」、「急迫性」及「利弊得失」為綜合評估分析,爰修正第一項。
二、現行條文第一項第一款「社會因素」未包含「重新建構社會關係之難易程度」、「影響謀生方法及失業之人數」、「重新建立或取得謀生方式之難易程度」、「弱勢住民之生活型態」,爰修正第一款之規定。
三、現行條文第一項第二款「經濟因素」未包含「獨立謀生人口」,爰修正第二款之規定。
四、鑑於現行條文第三條之二施行近兩年,各需用土地人所製作之公共利益評估報告,格式極不一致,且評估內容流於形式,乃係缺乏評估標準與方法所致,爰於第二項增訂由中央主管機關統一訂定公共利益評估技術規範,以做為需用土地人評估之依據。
二、現行條文第一項第一款「社會因素」未包含「重新建構社會關係之難易程度」、「影響謀生方法及失業之人數」、「重新建立或取得謀生方式之難易程度」、「弱勢住民之生活型態」,爰修正第一款之規定。
三、現行條文第一項第二款「經濟因素」未包含「獨立謀生人口」,爰修正第二款之規定。
四、鑑於現行條文第三條之二施行近兩年,各需用土地人所製作之公共利益評估報告,格式極不一致,且評估內容流於形式,乃係缺乏評估標準與方法所致,爰於第二項增訂由中央主管機關統一訂定公共利益評估技術規範,以做為需用土地人評估之依據。
第四條
有下列各款情形之一者,得為區段徵收:
一、新設都市地區之全部或一部,實施開發建設者。
二、舊都市地區為公共安全、衛生、交通之需要或促進土地之合理使用實施更新者。
三、都市土地之農業區、保護區變更為建築用地或工業區變更為住宅區、商業區者。
四、非都市土地實施開發建設者。
五、農村社區為加強公共設施、改善公共衛生之需要或配合農業發展之規劃實施更新者。
六、其他依法得為區段徵收者。
前項第一款至第三款之開發範圍經中央主管機關核定者,得先行區段徵收,並於區段徵收公告期滿後一年內發布實施都市計畫,不受都市計畫法第五十二條規定之限制。
第一項第五款之開發,需用土地人得會同有關機關研擬開發範圍,並檢具經上級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核准之興辦事業計畫書,報經中央主管機關核定後,先行區段徵收,於區段徵收公告期滿後,依土地使用計畫完成非都市土地分區或用地編定之變更。
第一項第四款或第六款之開發,涉及都市計畫之新訂、擴大或變更者,得依第二項之規定辦理;未涉及者,得依前項之規定辦理。
不相連之地區,得依都市計畫或興辦事業計畫書內容、範圍合併辦理區段徵收,並適用前三項之規定。
區段徵收範圍勘選、計畫之擬定、核定、用地取得、拆遷補償、工程施工、分配設計、地籍整理、權利清理、財務結算及區段徵收與都市計畫配合等事項之實施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一、新設都市地區之全部或一部,實施開發建設者。
二、舊都市地區為公共安全、衛生、交通之需要或促進土地之合理使用實施更新者。
三、都市土地之農業區、保護區變更為建築用地或工業區變更為住宅區、商業區者。
四、非都市土地實施開發建設者。
五、農村社區為加強公共設施、改善公共衛生之需要或配合農業發展之規劃實施更新者。
六、其他依法得為區段徵收者。
前項第一款至第三款之開發範圍經中央主管機關核定者,得先行區段徵收,並於區段徵收公告期滿後一年內發布實施都市計畫,不受都市計畫法第五十二條規定之限制。
第一項第五款之開發,需用土地人得會同有關機關研擬開發範圍,並檢具經上級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核准之興辦事業計畫書,報經中央主管機關核定後,先行區段徵收,於區段徵收公告期滿後,依土地使用計畫完成非都市土地分區或用地編定之變更。
第一項第四款或第六款之開發,涉及都市計畫之新訂、擴大或變更者,得依第二項之規定辦理;未涉及者,得依前項之規定辦理。
不相連之地區,得依都市計畫或興辦事業計畫書內容、範圍合併辦理區段徵收,並適用前三項之規定。
區段徵收範圍勘選、計畫之擬定、核定、用地取得、拆遷補償、工程施工、分配設計、地籍整理、權利清理、財務結算及區段徵收與都市計畫配合等事項之實施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刪除)
立法說明
一、本條刪除。
二、考量區段徵收制度嚴重違反土地徵收的必要性及公益性,而現今美國、英國、日本及德國皆已無區段徵收制度,且監察院已以102內字第30號糾正內政部,認為目前都市計劃規模不當擴張,造成國土資源不當開發並扭曲社經資源配置,因此並無擴大或新訂都市計畫的必要,縱使未來有用地需求,也可以一般徵收或市地重劃方式辦理,爰刪除土地徵收條例區段徵收的規定。
二、考量區段徵收制度嚴重違反土地徵收的必要性及公益性,而現今美國、英國、日本及德國皆已無區段徵收制度,且監察院已以102內字第30號糾正內政部,認為目前都市計劃規模不當擴張,造成國土資源不當開發並扭曲社經資源配置,因此並無擴大或新訂都市計畫的必要,縱使未來有用地需求,也可以一般徵收或市地重劃方式辦理,爰刪除土地徵收條例區段徵收的規定。
第五條
徵收土地時,其土地改良物應一併徵收。但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不在此限:
一、土地改良物所有權人要求取回,並自公告期滿之日起十五日內自行遷移。
二、墳墓及其他紀念物必須遷移。
三、建築改良物依法令規定不得建造。
四、農作改良物之種類或數量與正常種植情形不相當者,其不相當部分。
五、其他法律另有規定。
前項應徵收之土地改良物,得視其興辦事業計畫之需要,於土地徵收公告之日起三年內徵收之。但土地改良物所有權人於需用土地人報請徵收土地前,請求同時一併徵收其改良物時,需用土地人應同時辦理一併徵收。
第一項第三款及第四款之土地改良物,於徵收土地公告期滿後,由該管直轄市或縣(市)主管機關通知其所有權人或使用人限期遷移或拆除之,不予補償;屆期不拆遷者,由該管直轄市或縣(市)主管機關會同有關機關逕行除去。
一、土地改良物所有權人要求取回,並自公告期滿之日起十五日內自行遷移。
二、墳墓及其他紀念物必須遷移。
三、建築改良物依法令規定不得建造。
四、農作改良物之種類或數量與正常種植情形不相當者,其不相當部分。
五、其他法律另有規定。
前項應徵收之土地改良物,得視其興辦事業計畫之需要,於土地徵收公告之日起三年內徵收之。但土地改良物所有權人於需用土地人報請徵收土地前,請求同時一併徵收其改良物時,需用土地人應同時辦理一併徵收。
第一項第三款及第四款之土地改良物,於徵收土地公告期滿後,由該管直轄市或縣(市)主管機關通知其所有權人或使用人限期遷移或拆除之,不予補償;屆期不拆遷者,由該管直轄市或縣(市)主管機關會同有關機關逕行除去。
徵收土地時,其土地改良物應一併徵收。但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不在此限:
一、土地改良物所有權人要求取回,並自公告期滿之日起十五日內自行遷移者。
二、墳墓及其他紀念物必須遷移者。
三、建築改良物依法令規定不得建造者。
四、農作改良物之種類或數量與正常種植情形顯不相當者,其顯不相當部分。
五、其他法律另有規定者。
前項第三款及第四款之土地改良物,於徵收土地公告期滿後,由該管直轄市或縣(市)主管機關通知其所有權人或使用人限期遷移或拆除之,除第三十一條第三項第二款之情形外,不予補償;屆期不拆遷者,由該管直轄市或縣(市)主管機關會同有關機關逕行除去。
一、土地改良物所有權人要求取回,並自公告期滿之日起十五日內自行遷移者。
二、墳墓及其他紀念物必須遷移者。
三、建築改良物依法令規定不得建造者。
四、農作改良物之種類或數量與正常種植情形顯不相當者,其顯不相當部分。
五、其他法律另有規定者。
前項第三款及第四款之土地改良物,於徵收土地公告期滿後,由該管直轄市或縣(市)主管機關通知其所有權人或使用人限期遷移或拆除之,除第三十一條第三項第二款之情形外,不予補償;屆期不拆遷者,由該管直轄市或縣(市)主管機關會同有關機關逕行除去。
立法說明
一、第一項未修正。
二、第二項刪除。有鑑於土地改良物之徵收應與土地之徵收一併審核,爰刪除第二項之規定,使土地改良物之徵收回歸第一項之原則,與土地一併徵收之。
三、因應款項變動,原條文第三項調整為第二項。由於第三十一條第三項第二款已將建築改良物之範圍擴張至「舊有違章建築物,屬於免拆之違章建築」,明文給予補償,爰於第二項酌予修正,將上開情形明定除外規定。
二、第二項刪除。有鑑於土地改良物之徵收應與土地之徵收一併審核,爰刪除第二項之規定,使土地改良物之徵收回歸第一項之原則,與土地一併徵收之。
三、因應款項變動,原條文第三項調整為第二項。由於第三十一條第三項第二款已將建築改良物之範圍擴張至「舊有違章建築物,屬於免拆之違章建築」,明文給予補償,爰於第二項酌予修正,將上開情形明定除外規定。
第六條
需用土地人取得經核准撥用或提供開發之公有土地,該公有土地上之私有土地改良物,得準用前條規定徵收之。
需用土地人取得經核准撥用或提供開發之公有土地,該公有土地上之私有土地改良物,得準用前條規定徵收之。
立法說明
本條文未修正。
第七條
申請徵收之土地遇有古蹟、遺址或登錄之歷史建築,應於可能範圍內避免之;其未能避免者,需用土地人應先擬訂保存計畫,徵得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同意,始得徵收。
申請徵收之土地遇有文化資產,應於可能範圍內避免之;其未能避免者,需用土地人應先擬訂文化資產保存計畫,徵得文化資產主管機關同意,始得徵收。
立法說明
本條文旨在保存重要文化價值,惟依文化資產保存法,乘載重要價值者非限於古蹟、遺址或登錄之歷史建築,故將古蹟、遺址或登錄之歷史建築修正為文化資產。
第八條
有下列各款情形之一者,所有權人得於徵收公告之日起一年內向該管直轄市或縣(市)主管機關申請一併徵收,逾期不予受理:
一、徵收土地之殘餘部分面積過小或形勢不整,致不能為相當之使用者。
二、徵收建築改良物之殘餘部分不能為相當之使用者。
前項申請,應以書面為之。於補償費發給完竣前,得以書面撤回之。
一併徵收之土地或建築改良物殘餘部分,應以現金補償之。
一、徵收土地之殘餘部分面積過小或形勢不整,致不能為相當之使用者。
二、徵收建築改良物之殘餘部分不能為相當之使用者。
前項申請,應以書面為之。於補償費發給完竣前,得以書面撤回之。
一併徵收之土地或建築改良物殘餘部分,應以現金補償之。
有下列各款情形之一者,各所有權人得於徵收公告之日起一年內向該管直轄市或縣(市)主管機關申請一併徵收,逾期不予受理:
一、徵收土地之殘餘部分面積過小或形勢不整,致不能為相當之使用者。
二、徵收建築改良物之殘餘部分不能為相當之使用者。
前項不能為相當之使用而得申請一併徵收之殘餘土地或建築改良物,如徵收前原有之土地或建築改良物實際利用形態為共同或互相依存,且扣除被徵收土地或建築改良物後,已無法按原使用目的為實質有效或具經濟效益之使用者,不以同一筆地號之土地或同一筆建號之建築改良物為限。
第一項之申請,應以書面為之。於補償費發給完竣前,得以書面撤回之。
一併徵收之土地或建築改良物殘餘部分,應以現金補償之。
第一項土地或建築改良物殘餘部分,雖未一併徵收,但因土地或建築改良物被徵收,致殘餘部分之價格減少或產生其他損失者,亦應給予補償。
一、徵收土地之殘餘部分面積過小或形勢不整,致不能為相當之使用者。
二、徵收建築改良物之殘餘部分不能為相當之使用者。
前項不能為相當之使用而得申請一併徵收之殘餘土地或建築改良物,如徵收前原有之土地或建築改良物實際利用形態為共同或互相依存,且扣除被徵收土地或建築改良物後,已無法按原使用目的為實質有效或具經濟效益之使用者,不以同一筆地號之土地或同一筆建號之建築改良物為限。
第一項之申請,應以書面為之。於補償費發給完竣前,得以書面撤回之。
一併徵收之土地或建築改良物殘餘部分,應以現金補償之。
第一項土地或建築改良物殘餘部分,雖未一併徵收,但因土地或建築改良物被徵收,致殘餘部分之價格減少或產生其他損失者,亦應給予補償。
立法說明
一、第一項未修正。
二、第二項新增。目前實務上僅將殘餘地限縮於同一地段地號土地或同一建號建築改良物,範圍過小,爰新增第二項,將徵收前原有之實際土地或建築改良物利用形態為共同或互相依存,且扣除被徵收土地或建築改良物後,已無法按原使用目的為實質有效之使用之土地或建築改良物,亦含括在內。且配合第二項增訂,殘餘土地或建築改良物既不以同一地號或建號為限,則其所有權人自亦不宜再以同一所有權人為限,爰配合修訂第一項文字。
三、因應款項變動,原條文第二項調整為第三項,並將「前項」修正為「第一項」。
四、因應款項變動,原條文第三項調整為第四項。
五、第五項新增。殘餘地雖未達面積過小或形勢不整之程度,卻往往存在因徵收結果,使原有土地坵塊形狀之最適當利用規模遭受破壞或變更,致影響其利用,進而導致殘餘地之價格減少,被徵收人因而蒙受損失之情事(陳立夫教授,徵收範圍以外土地之損失補償制度─我國殘餘地補償及接連地補償問題初探,19頁以下)。被徵收人所受之「其他損失」,另於第三章徵收補償規範之。
二、第二項新增。目前實務上僅將殘餘地限縮於同一地段地號土地或同一建號建築改良物,範圍過小,爰新增第二項,將徵收前原有之實際土地或建築改良物利用形態為共同或互相依存,且扣除被徵收土地或建築改良物後,已無法按原使用目的為實質有效之使用之土地或建築改良物,亦含括在內。且配合第二項增訂,殘餘土地或建築改良物既不以同一地號或建號為限,則其所有權人自亦不宜再以同一所有權人為限,爰配合修訂第一項文字。
三、因應款項變動,原條文第二項調整為第三項,並將「前項」修正為「第一項」。
四、因應款項變動,原條文第三項調整為第四項。
五、第五項新增。殘餘地雖未達面積過小或形勢不整之程度,卻往往存在因徵收結果,使原有土地坵塊形狀之最適當利用規模遭受破壞或變更,致影響其利用,進而導致殘餘地之價格減少,被徵收人因而蒙受損失之情事(陳立夫教授,徵收範圍以外土地之損失補償制度─我國殘餘地補償及接連地補償問題初探,19頁以下)。被徵收人所受之「其他損失」,另於第三章徵收補償規範之。
第九條
被徵收之土地,除區段徵收及本條例或其他法律另有規定外,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原土地所有權人得於徵收公告之日起二十年內,向該管直轄市或縣(市)主管機關申請照原徵收補償價額收回其土地,不適用土地法第二百十九條之規定:
一、徵收補償費發給完竣屆滿三年,未依徵收計畫開始使用者。
二、未依核准徵收原定興辦事業使用者。
三、依原徵收計畫開始使用後未滿五年,不繼續依原徵收計畫使用者。
該管直轄市或縣(市)主管機關收受申請後,經查明合於前項規定時,應報原核准徵收機關核准後,通知原土地所有權人於六個月內繳還原受領之補償地價及地價加成補償,逾期視為放棄收回權。
第一項第一款之情形,係因不可歸責於需用土地人之事由者,不得申請收回土地。
第一項第一款所稱開始使用,指興辦事業之主體工程動工。但依其事業性質無需興建工程者,不在此限。
一、徵收補償費發給完竣屆滿三年,未依徵收計畫開始使用者。
二、未依核准徵收原定興辦事業使用者。
三、依原徵收計畫開始使用後未滿五年,不繼續依原徵收計畫使用者。
該管直轄市或縣(市)主管機關收受申請後,經查明合於前項規定時,應報原核准徵收機關核准後,通知原土地所有權人於六個月內繳還原受領之補償地價及地價加成補償,逾期視為放棄收回權。
第一項第一款之情形,係因不可歸責於需用土地人之事由者,不得申請收回土地。
第一項第一款所稱開始使用,指興辦事業之主體工程動工。但依其事業性質無需興建工程者,不在此限。
被徵收之土地,除本條例或其他法律另有規定外,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原土地所有權人得於徵收公告之日起二十年內,向該管直轄市或縣(市)主管機關申請照原徵收補償價額收回其土地,不適用土地法第二百十九條之規定:
一、徵收補償費發給完竣屆滿三年,未依徵收計畫開始使用者。
二、未依核准徵收原定興辦事業使用者。
三、依原徵收計畫開始使用後未滿五年,不繼續依原徵收計畫使用者。
前項第一款所謂開始使用,指需用土地人已取得興辦計畫之主體工程之營建或施工許可,且已依其許可有實際持續營建施工之具體行為。但依其事業性質,無需興建工程者,不在此限。
該管直轄市或縣(市)主管機關收受申請後,經查明合於第一項規定時,應報原核准徵收機關核准後,通知原土地所有權人於六個月內繳還原受領之補償地價及地價加成補償,逾期視為放棄收回權。
第一項第一款之情形,係因不可抗力之事由或被徵收土地所在區域正在進行相關土地計畫通盤檢討者,不得申請收回土地。
一、徵收補償費發給完竣屆滿三年,未依徵收計畫開始使用者。
二、未依核准徵收原定興辦事業使用者。
三、依原徵收計畫開始使用後未滿五年,不繼續依原徵收計畫使用者。
前項第一款所謂開始使用,指需用土地人已取得興辦計畫之主體工程之營建或施工許可,且已依其許可有實際持續營建施工之具體行為。但依其事業性質,無需興建工程者,不在此限。
該管直轄市或縣(市)主管機關收受申請後,經查明合於第一項規定時,應報原核准徵收機關核准後,通知原土地所有權人於六個月內繳還原受領之補償地價及地價加成補償,逾期視為放棄收回權。
第一項第一款之情形,係因不可抗力之事由或被徵收土地所在區域正在進行相關土地計畫通盤檢討者,不得申請收回土地。
立法說明
一、配合刪除區段徵收章節,將原第一項之「區段徵收」文字刪除。
二、第二項新增,刪除原條文第四項之規定。所謂「依徵收計畫開始使用」之意義,究竟為何?按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236號解釋之意旨,徵收土地之「使用」,應依徵收目的所為土地使用之規劃,就所徵收之「全部」土地「整體觀察」之。惟實務上對「開始使用」之認定過於寬鬆,致使常見有設置圍籬、怪手進駐、挖土後無動工跡象,長年停擺,人民申請收回卻被駁回之事例;更甚者尚有認為僅在土地上放幾株盆栽,即構成「開始使用」,不僅無法保障人民之財產,更有礙於土地之經濟利用。為求明確,爰增訂第二項,明文第一項第一款所謂之「開始使用」,不僅應形式上有營建或施工之許可,實質上除有施工人員及機具進駐外,更應有實際「持續」、「具體」進行營建或施工之行為,始足當之。
三、因應款項變動,原條文第二項調整為第三項。
四、因應款項變動,原條文第三項調整為第四項。原條文第三項之「不可歸責」,實務上認定過廣,造成住民一有抗爭行為,或任何軟性或硬性行為時,即被認定為「不可歸責」,反為公務員怠惰之藉口。三年期間,需用土地人所屬之公務員如為積極勸導或協調相關單位排除阻力,應綽綽有餘。依例外應從嚴限縮之法理,爰酌予修訂,將要件限縮為「不可抗力之事由」或「被徵收土地正在進行如都市計畫、區域計畫或未來國土計劃之通盤檢討」為限,以貫徹憲法保障人民財產權之意旨。
二、第二項新增,刪除原條文第四項之規定。所謂「依徵收計畫開始使用」之意義,究竟為何?按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236號解釋之意旨,徵收土地之「使用」,應依徵收目的所為土地使用之規劃,就所徵收之「全部」土地「整體觀察」之。惟實務上對「開始使用」之認定過於寬鬆,致使常見有設置圍籬、怪手進駐、挖土後無動工跡象,長年停擺,人民申請收回卻被駁回之事例;更甚者尚有認為僅在土地上放幾株盆栽,即構成「開始使用」,不僅無法保障人民之財產,更有礙於土地之經濟利用。為求明確,爰增訂第二項,明文第一項第一款所謂之「開始使用」,不僅應形式上有營建或施工之許可,實質上除有施工人員及機具進駐外,更應有實際「持續」、「具體」進行營建或施工之行為,始足當之。
三、因應款項變動,原條文第二項調整為第三項。
四、因應款項變動,原條文第三項調整為第四項。原條文第三項之「不可歸責」,實務上認定過廣,造成住民一有抗爭行為,或任何軟性或硬性行為時,即被認定為「不可歸責」,反為公務員怠惰之藉口。三年期間,需用土地人所屬之公務員如為積極勸導或協調相關單位排除阻力,應綽綽有餘。依例外應從嚴限縮之法理,爰酌予修訂,將要件限縮為「不可抗力之事由」或「被徵收土地正在進行如都市計畫、區域計畫或未來國土計劃之通盤檢討」為限,以貫徹憲法保障人民財產權之意旨。
第二章
徵收程序
徵收程序
立法說明
章名未修正
第十條
需用土地人興辦之事業依法應經目的事業主管機關許可者,於申請徵收土地或土地改良物前,應將其事業計畫報經目的事業主管機關許可。
需用土地人於事業計畫報請目的事業主管機關許可前,應舉行公聽會,聽取土地所有權人及利害關係人之意見。但因舉辦具機密性之國防事業或已舉行公聽會或說明會者,不在此限。
特定農業區經行政院核定為重大建設須辦理徵收者,若有爭議,應依行政程序法舉行聽證。
需用土地人興辦之事業無須報經目的事業主管機關許可者,除有第二項但書情形外,應於與所有權人協議價購或以其他方式取得前,先舉行公聽會。
需用土地人於事業計畫報請目的事業主管機關許可前,應舉行公聽會,聽取土地所有權人及利害關係人之意見。但因舉辦具機密性之國防事業或已舉行公聽會或說明會者,不在此限。
特定農業區經行政院核定為重大建設須辦理徵收者,若有爭議,應依行政程序法舉行聽證。
需用土地人興辦之事業無須報經目的事業主管機關許可者,除有第二項但書情形外,應於與所有權人協議價購或以其他方式取得前,先舉行公聽會。
(刪除)
立法說明
一、本條刪除。
二、按土地徵收前之程序,應回歸各該程序相關法令規定為之,毋須於本法中再行規範,爰刪除本條規定。
二、按土地徵收前之程序,應回歸各該程序相關法令規定為之,毋須於本法中再行規範,爰刪除本條規定。
第十一條
需用土地人申請徵收土地或土地改良物前,除國防、交通或水利事業,因公共安全急需使用土地未及與所有權人協議者外,應先與所有權人協議價購或以其他方式取得;所有權人拒絕參與協議或經開會未能達成協議且無法以其他方式取得者,始得依本條例申請徵收。
前項協議之內容應作成書面,並應記明協議之結果。如未能達成協議,應記明未達成協議之理由,於申請時送交中央主管機關。
第一項協議價購,依其他法律規定有優先購買權者,無優先購買權之適用。
第一項協議價購,應由需用土地人依市價與所有權人協議。
前項所稱市價,指市場正常交易價格。
前項協議之內容應作成書面,並應記明協議之結果。如未能達成協議,應記明未達成協議之理由,於申請時送交中央主管機關。
第一項協議價購,依其他法律規定有優先購買權者,無優先購買權之適用。
第一項協議價購,應由需用土地人依市價與所有權人協議。
前項所稱市價,指市場正常交易價格。
需用土地人申請徵收土地或土地改良物前,除國防及水利事業,因公共安全急需使用土地未及與土地所有權人協議者外,應於申請徵收前訂立六個月以上期間,與所有權人個別協議價購或以其他方式取得。
前項協議之內容應做成書面,並應記明協議之結果。如未能達成協議,應記明未達成協議之理由,於申請時送交中央主管機關。
第一項協議價購,依其他法律規定有優先購買權者,無優先購買權之適用。
已完成協議之部分,應於協議後三個月內完成價購程序。
未達成協議之理由,其情形可除去者,核准徵收機關不得核准徵收。
前項協議之內容應做成書面,並應記明協議之結果。如未能達成協議,應記明未達成協議之理由,於申請時送交中央主管機關。
第一項協議價購,依其他法律規定有優先購買權者,無優先購買權之適用。
已完成協議之部分,應於協議後三個月內完成價購程序。
未達成協議之理由,其情形可除去者,核准徵收機關不得核准徵收。
立法說明
一、為配合第二十七條之修正,爰於第一項前段將交通、公共衛生及環境保護事業刪除;又現行條文就協議價構之規範程序過於簡略,致協議價構淪為形式。為使協議價購回歸平等議價之原則,應令需用土地人與所有權人個別協議,並訂定期間,爰修正第一項。
二、司法實務已累積判決認為:「土地徵收條第十一條之協議價購程序,即係徵收程序比例原則必要性之具體體現之制度,所以協議價購在價格上除土地徵收條例第三十條之法定補償地價外,需用土地人在擬定徵收計劃前,非不得考量強制徵收所引發之抗爭或爭訟所增加之成本,以較優渥之價格為協議價購之價格」,因此不應限制由需地土地人以市價與所有權人協議,需用土地人應可按情形以多於市價之價格與所有權人協調,爰刪除第四項及第五項之規定。
三、協議完成後,為保障原土地所有人之權益,應令需用土地人儘快完成價購程序,爰增訂為第四項。
四、按土地徵收對人民權益影響至鉅,應符合比例原則,且具有最後手段性,本條例本次修正以採完全補償制之精神,如能與原土地所有人達成協議,即不應以徵收方式為之。為確保土地徵收之最後手段性,並確保實質協商,如未達成協議之理由可除去者,即應除去之,改以協議價購方式為之,爰增訂為第五項。
二、司法實務已累積判決認為:「土地徵收條第十一條之協議價購程序,即係徵收程序比例原則必要性之具體體現之制度,所以協議價購在價格上除土地徵收條例第三十條之法定補償地價外,需用土地人在擬定徵收計劃前,非不得考量強制徵收所引發之抗爭或爭訟所增加之成本,以較優渥之價格為協議價購之價格」,因此不應限制由需地土地人以市價與所有權人協議,需用土地人應可按情形以多於市價之價格與所有權人協調,爰刪除第四項及第五項之規定。
三、協議完成後,為保障原土地所有人之權益,應令需用土地人儘快完成價購程序,爰增訂為第四項。
四、按土地徵收對人民權益影響至鉅,應符合比例原則,且具有最後手段性,本條例本次修正以採完全補償制之精神,如能與原土地所有人達成協議,即不應以徵收方式為之。為確保土地徵收之最後手段性,並確保實質協商,如未達成協議之理由可除去者,即應除去之,改以協議價購方式為之,爰增訂為第五項。
第十二條
需用土地人經依前條規定協議不成時,為申請徵收土地或土地改良物之需,得洽請直轄市或縣(市)主管機關會同有關人員進入公、私有土地或土地改良物內實施調查或勘測,其所有權人、占有人、使用人或管理人不得拒絕或阻撓。但進入建築物或設有圍障之土地調查或勘測,應於七日前通知其所有權人、占有人、使用人或管理人。
為實施前項調查或勘測,須遷移或拆除地上障礙物,致所有權人或使用人遭受之損失,應先予適當之補償,其補償價額以協議為之。
為實施前項調查或勘測,須遷移或拆除地上障礙物,致所有權人或使用人遭受之損失,應先予適當之補償,其補償價額以協議為之。
需用土地人經依前條規定協議不成時,為申請徵收土地或土地改良物之需,得洽請直轄市或縣(市)主管機關會同有關人員進入公、私有土地或土地改良物內實施調查或勘測,其所有權人、占有人、使用人或管理人不得拒絕或阻撓。但進入建築物或設有圍障之土地調查或勘測,應於七日前通知其所有權人、占有人、使用人或管理人。
因實施前項調查或勘測,及遷移或拆除地上障礙物,致所有權人或使用人遭受之損失,應給予補償。
前條補償之金額、方式,應由需用土地人與所有權人或使用人協議為之。如協議不成,應類推適用本條例第三十條、第三十一條規定為之,並由需用土地人將估價報告送交於中央主管機關審議。
因實施前項調查或勘測,及遷移或拆除地上障礙物,致所有權人或使用人遭受之損失,應給予補償。
前條補償之金額、方式,應由需用土地人與所有權人或使用人協議為之。如協議不成,應類推適用本條例第三十條、第三十一條規定為之,並由需用土地人將估價報告送交於中央主管機關審議。
立法說明
一、第一項未修正。
二、原第二項之規定,係以事先補償為原則,並以遷移或拆除地上障礙物為限制。爰參考日本土地收用法放寬補償之範圍,只要調查、勘測等行為造致損失時,所有權人或使用人即可受償,不再以事先補償為限,爰修正第二項。
三、第三項新增。若需用土地人與土地或土地改良物所有權人、占有人、使用人或管理人等已達成協議,即依其協議為補償;如未能達成協議,應依第三章相關程序為估價,並送交中央主管機關為審議,以保障所有權人與使用人之權益。爰增訂第三項。
二、原第二項之規定,係以事先補償為原則,並以遷移或拆除地上障礙物為限制。爰參考日本土地收用法放寬補償之範圍,只要調查、勘測等行為造致損失時,所有權人或使用人即可受償,不再以事先補償為限,爰修正第二項。
三、第三項新增。若需用土地人與土地或土地改良物所有權人、占有人、使用人或管理人等已達成協議,即依其協議為補償;如未能達成協議,應依第三章相關程序為估價,並送交中央主管機關為審議,以保障所有權人與使用人之權益。爰增訂第三項。
第十三條
申請徵收土地或土地改良物,應由需用土地人擬具詳細徵收計畫書,並附具徵收土地圖冊或土地改良物清冊及土地使用計畫圖,送由核准徵收機關核准,並副知該管直轄市或縣(市)主管機關。
中央主管機關為前項之審核,應審查下列事項:
一、是否符合徵收之公益性、必要性及是否適當與合理。
二、需用土地人是否具有執行該事業之能力。
三、該事業計畫申請徵收之土地是否符合現行都市計畫、區域計畫或國土計畫。
四、該事業計畫是否有助於土地適當且合理之利用。
五、該事業計畫之財務評估是否合理可行。
六、依本條例第三十四條之一提出之安置計畫是否合理可行。
七、其他依法應為或得為審查之事項。
需用土地人有第二十七條但書之情形者,應一併載明於徵收計畫書送交審核。
中央主管機關收受第一項申請後,視需要得會同利害關係人進行現場勘查並作成勘查紀錄。勘查紀錄作成後應於十四日內寄送利害關係人。
中央主管機關為前項之審核,應審查下列事項:
一、是否符合徵收之公益性、必要性及是否適當與合理。
二、需用土地人是否具有執行該事業之能力。
三、該事業計畫申請徵收之土地是否符合現行都市計畫、區域計畫或國土計畫。
四、該事業計畫是否有助於土地適當且合理之利用。
五、該事業計畫之財務評估是否合理可行。
六、依本條例第三十四條之一提出之安置計畫是否合理可行。
七、其他依法應為或得為審查之事項。
需用土地人有第二十七條但書之情形者,應一併載明於徵收計畫書送交審核。
中央主管機關收受第一項申請後,視需要得會同利害關係人進行現場勘查並作成勘查紀錄。勘查紀錄作成後應於十四日內寄送利害關係人。
申請徵收土地或土地改良物,應由需用土地人擬具詳細徵收計畫書,並附具徵收土地圖冊或土地改良物清冊及土地使用計畫圖,送中央主管機關審核。
中央主管機關為前項之審核,應審查下列事項:
一、是否符合徵收之公益性、必要性及是否適當與合理。
二、需用土地人是否具有執行該事業之能力。
三、該事業計畫申請徵收之土地是否符合現行都市計畫、區域計畫或國土計畫。
四、該事業計畫是否有助於土地適當且合理之利用。
五、該事業計畫之財務評估是否合理可行。
六、依本條例第三十四條之一提出之安置計畫是否合理可行。
七、補償金額是否符合本法第三章規定。
八、其他依法應為或得為審查之事項。
九、是否有本法第十一條第五項之情形。
需用土地人有第二十七條但書之情形者,應一併載明於徵收計畫書送交審核。
中央主管機關收受第一項申請後,應會同利害關係人進行現場勘查並做成勘查紀錄。勘查紀錄作成後應於七日內寄送利害關係人,並納為中央主管機關審核參採資料之一。
中央主管機關完成前項勘查後,應依行政程序法舉行聽證,並應於舉行聽證前十五日通知利害關係人參加及為公告。
中央主管機關應依前項聽證會紀錄作成處分。
中央主管機關為前項之審核,應審查下列事項:
一、是否符合徵收之公益性、必要性及是否適當與合理。
二、需用土地人是否具有執行該事業之能力。
三、該事業計畫申請徵收之土地是否符合現行都市計畫、區域計畫或國土計畫。
四、該事業計畫是否有助於土地適當且合理之利用。
五、該事業計畫之財務評估是否合理可行。
六、依本條例第三十四條之一提出之安置計畫是否合理可行。
七、補償金額是否符合本法第三章規定。
八、其他依法應為或得為審查之事項。
九、是否有本法第十一條第五項之情形。
需用土地人有第二十七條但書之情形者,應一併載明於徵收計畫書送交審核。
中央主管機關收受第一項申請後,應會同利害關係人進行現場勘查並做成勘查紀錄。勘查紀錄作成後應於七日內寄送利害關係人,並納為中央主管機關審核參採資料之一。
中央主管機關完成前項勘查後,應依行政程序法舉行聽證,並應於舉行聽證前十五日通知利害關係人參加及為公告。
中央主管機關應依前項聽證會紀錄作成處分。
立法說明
一、現行條文中使用「核准」一詞,似無法清楚強調中央主管機關應本其專業為實質審查,並做成准駁之決定,爰修正第一項文字。
二、現行條文未將補償金額納入應審查事項,亦未規定中央主管機關須審核需用土地人與所有權人未達成協議時,有無可除去之情形,爰將「補償金額是否符合本法第三章」增訂於第二項第七款,原第八款調整為第九款,並將「是否有本法第十一條第五項之情形」增訂於第九款。
三、中央主管機關收受申請後,所有徵收案件皆應會同利害關係人為現場勘查,並應作為中央主管機關審核之項目,爰修正第四項。
四、第五項新增。按徵收處分對人民受憲法保障之財產權及整體生活影響甚鉅,為確保徵收審查程序之嚴謹正確,雙方之意見都得以充分陳述並論辯,以貫徹中央主管機關審核之參考,爰規定中央主管機關完成現場勘查後,必須依行政程序法第五十四條以下規定舉行聽證。又縱使於徵收前之其他行政程序階段已舉行過行政聽證,其亦可能聚焦於整體開發計畫本身、環境保護或區位適宜性等問題,未針對徵收事宜為具體而詳盡之論辯,因此不設任何例外規定,一律必須舉行聽證。又行政程序法第五十五條第二項、第三項並未明定通知當事人之期限,為確保人民享有充足之準備時間,爰於本條第五項明定應於舉行聽證前十五日通知利害關係人參加及為公告。
五、第六項新增。按徵收處分對人民權利影響甚鉅,除新增第五條明定應依行政程序法舉行聽證外,亦依行政程序法第一百零八條第一項但書之規定新增如第六項。
二、現行條文未將補償金額納入應審查事項,亦未規定中央主管機關須審核需用土地人與所有權人未達成協議時,有無可除去之情形,爰將「補償金額是否符合本法第三章」增訂於第二項第七款,原第八款調整為第九款,並將「是否有本法第十一條第五項之情形」增訂於第九款。
三、中央主管機關收受申請後,所有徵收案件皆應會同利害關係人為現場勘查,並應作為中央主管機關審核之項目,爰修正第四項。
四、第五項新增。按徵收處分對人民受憲法保障之財產權及整體生活影響甚鉅,為確保徵收審查程序之嚴謹正確,雙方之意見都得以充分陳述並論辯,以貫徹中央主管機關審核之參考,爰規定中央主管機關完成現場勘查後,必須依行政程序法第五十四條以下規定舉行聽證。又縱使於徵收前之其他行政程序階段已舉行過行政聽證,其亦可能聚焦於整體開發計畫本身、環境保護或區位適宜性等問題,未針對徵收事宜為具體而詳盡之論辯,因此不設任何例外規定,一律必須舉行聽證。又行政程序法第五十五條第二項、第三項並未明定通知當事人之期限,為確保人民享有充足之準備時間,爰於本條第五項明定應於舉行聽證前十五日通知利害關係人參加及為公告。
五、第六項新增。按徵收處分對人民權利影響甚鉅,除新增第五條明定應依行政程序法舉行聽證外,亦依行政程序法第一百零八條第一項但書之規定新增如第六項。
第十三條之一
前條所稱徵收計畫書,應記載下列事項,並檢附相關證明文件:
一、徵收土地或土地改良物原因。
二、徵收土地或土地改良物所在地範圍及面積。
三、興辦事業之種類及法令依據。
四、興辦事業計畫之必要性說明。
五、與土地所有權人或土地改良物所有權人協議價購或以其他方式取得之經過情形及所有權人陳述意見之情形。
六、公益性及必要性評估報告。
七、土地使用之現狀及其使用人之姓名、住所。
八、土地改良物情形。
九、一併徵收之土地改良物。
十、四鄰接連土地之使用狀況及其改良情形。
十一、徵收土地區內有無古蹟、遺址或登錄之歷史建築,並註明其現狀及維護措施。
十二、舉行聽證、公聽會、說明會之情形,並應檢附會議紀錄及出席紀錄。
十三、土地或土地改良物所有權人或管理人之姓名、住所。
十四、被徵收土地之使用配置。
十五、興辦事業概略及其計畫進度。
十六、應需補償金額總數及其分配。
十七、準備金額總數及其來源。
十八、涉及原住民土地之徵收,應檢附中央原住民族主管機關之書面同意文件。
十九、安置計畫。
如僅申請徵收土地改良物,得免記明前項第九款及第十四款事項。
一、徵收土地或土地改良物原因。
二、徵收土地或土地改良物所在地範圍及面積。
三、興辦事業之種類及法令依據。
四、興辦事業計畫之必要性說明。
五、與土地所有權人或土地改良物所有權人協議價購或以其他方式取得之經過情形及所有權人陳述意見之情形。
六、公益性及必要性評估報告。
七、土地使用之現狀及其使用人之姓名、住所。
八、土地改良物情形。
九、一併徵收之土地改良物。
十、四鄰接連土地之使用狀況及其改良情形。
十一、徵收土地區內有無古蹟、遺址或登錄之歷史建築,並註明其現狀及維護措施。
十二、舉行聽證、公聽會、說明會之情形,並應檢附會議紀錄及出席紀錄。
十三、土地或土地改良物所有權人或管理人之姓名、住所。
十四、被徵收土地之使用配置。
十五、興辦事業概略及其計畫進度。
十六、應需補償金額總數及其分配。
十七、準備金額總數及其來源。
十八、涉及原住民土地之徵收,應檢附中央原住民族主管機關之書面同意文件。
十九、安置計畫。
如僅申請徵收土地改良物,得免記明前項第九款及第十四款事項。
前條所稱徵收計畫書,應記載下列事項,並檢附相關證明文件:
一、徵收土地或土地改良物原因。
二、徵收土地或土地改良物所在地範圍及面積。
三、興辦事業或計畫之種類及法令依據。
四、興辦事業或計畫目的之必要性說明。
五、與土地所有權人或土地改良物所有權人協議價購或以其他方式取得之經過情形及所有權人陳述意見之情形。
六、公益性及必要性評估報告。
七、土地使用之現狀及其使用人之姓名、住所。
八、土地改良物情形。
九、一併徵收之土地改良物。
十、四鄰接連土地之使用狀況及其改良情形。
十一、徵收土地區內有無文化資產,並註明其現狀及維護措施。
十二、舉行聽證、公聽會、說明會之情形,並應檢附會議紀錄及出席紀錄。
十三、土地或土地改良物所有權人或管理人之姓名、住所。
十四、被徵收土地之使用配置。
十五、興辦事業概略及其計畫進度。
十六、應需補償金額總數及其分配。
十七、準備金額總數及其來源。
十八、涉及原住民土地之徵收,應檢附中央原住民族主管機關之書面同意文件。
十九、依本法第三十四之一條所提出之安置計畫。
二十、如採第二十條第二項之方式,獲補償費受領權人之同意,其相關證明文件。
二十一、三位以上不動產估價師就徵收土地及土地改良物所為之查估報告。
如僅申請徵收土地改良物,得免記明前項第九款及第十四款事項。
一、徵收土地或土地改良物原因。
二、徵收土地或土地改良物所在地範圍及面積。
三、興辦事業或計畫之種類及法令依據。
四、興辦事業或計畫目的之必要性說明。
五、與土地所有權人或土地改良物所有權人協議價購或以其他方式取得之經過情形及所有權人陳述意見之情形。
六、公益性及必要性評估報告。
七、土地使用之現狀及其使用人之姓名、住所。
八、土地改良物情形。
九、一併徵收之土地改良物。
十、四鄰接連土地之使用狀況及其改良情形。
十一、徵收土地區內有無文化資產,並註明其現狀及維護措施。
十二、舉行聽證、公聽會、說明會之情形,並應檢附會議紀錄及出席紀錄。
十三、土地或土地改良物所有權人或管理人之姓名、住所。
十四、被徵收土地之使用配置。
十五、興辦事業概略及其計畫進度。
十六、應需補償金額總數及其分配。
十七、準備金額總數及其來源。
十八、涉及原住民土地之徵收,應檢附中央原住民族主管機關之書面同意文件。
十九、依本法第三十四之一條所提出之安置計畫。
二十、如採第二十條第二項之方式,獲補償費受領權人之同意,其相關證明文件。
二十一、三位以上不動產估價師就徵收土地及土地改良物所為之查估報告。
如僅申請徵收土地改良物,得免記明前項第九款及第十四款事項。
立法說明
一、現行條文第一項明定之徵收計畫書應記載事項未包括「如採第二十條第二項之方式,獲補償費受領權人之同意,其相關證明文件」及「三位以上不動產估價師就徵收土地及土地改良物所為之查估報告」,爰增訂於第二十款及第二十一款。
二、爰就第一項第三款、第四款及第十九款作文字修正,並將第十一款配合第七條將古蹟、遺址或登錄之歷史建築修正為文化資產。
二、爰就第一項第三款、第四款及第十九款作文字修正,並將第十一款配合第七條將古蹟、遺址或登錄之歷史建築修正為文化資產。
第十四條
徵收土地或土地改良物,由中央主管機關核准之。
中央主管機關為第十三條第一項准駁之決定,應附具詳細之准駁理由。
前項准駁之理由,應包含下列事項:
一、第十三條第二項所列各款之審查意見。
二、就參與聽證程序利害關係人之意見,參採之理由。
前項准駁之理由,應包含下列事項:
一、第十三條第二項所列各款之審查意見。
二、就參與聽證程序利害關係人之意見,參採之理由。
立法說明
為使受徵收處分影響之人民獲得詳盡正確之資訊,以利後續決定是否採取行政救濟,並敦促主管機關確實辦理聽證程序,並詳實審核徵收案件,爰修訂第一項規定及增訂本條第二項。
第十五條
中央主管機關為審議徵收案件,應遴聘(派)專家學者、民間團體及相關機關代表,以合議制方式辦理之。
前項專家學者應由地政、環境影響評估、都市計畫、城鄉規劃等專業領域學者組成,其中專家學者及民間團體代表不得少於二分之一。
前項專家學者應由地政、環境影響評估、都市計畫、城鄉規劃等專業領域學者組成,其中專家學者及民間團體代表不得少於二分之一。
中央主管機關應設土地徵收審議會審議土地徵收案件。
審議會之組成應包括具有法律、地政、經濟、城鄉規劃或都市計畫、公共政策、文化或族群研究等背景專長之成員,置主席一人,由中央主管機關首長兼任之。
土地徵收審議會之組成,至少應有三分之二以上民間成員。
前項民間成員任期為二年,續聘以連任一次為限。
如徵收之土地為農地,審議會之組成應包括農業相關背景專長之成員;如徵收之土地為原住民族土地或其傳統領域,另應包括原住民相關領域專長之成員。
第三項之民間成員應經國內各公私立大學及相關領域非政府組織推薦遴選。
土地徵收審議會成員對於有利害關係之議案,應迴避之。關於自行迴避及申請迴避之事由、程序及其法律效果,準用行政程序法關於迴避之規定。
土地徵收審議會之審議範圍應包括土地徵收案件之准駁、徵收範圍之減刪及補償金額之酌增。
審議會之組成應包括具有法律、地政、經濟、城鄉規劃或都市計畫、公共政策、文化或族群研究等背景專長之成員,置主席一人,由中央主管機關首長兼任之。
土地徵收審議會之組成,至少應有三分之二以上民間成員。
前項民間成員任期為二年,續聘以連任一次為限。
如徵收之土地為農地,審議會之組成應包括農業相關背景專長之成員;如徵收之土地為原住民族土地或其傳統領域,另應包括原住民相關領域專長之成員。
第三項之民間成員應經國內各公私立大學及相關領域非政府組織推薦遴選。
土地徵收審議會成員對於有利害關係之議案,應迴避之。關於自行迴避及申請迴避之事由、程序及其法律效果,準用行政程序法關於迴避之規定。
土地徵收審議會之審議範圍應包括土地徵收案件之准駁、徵收範圍之減刪及補償金額之酌增。
立法說明
一、爰將中央主管機關合議制方式組成之會議稱為土地徵收審議會,並修正於第一項。
二、現行條文對專家學者之背景過於侷限,且似與都市計畫委員會及環境影響評估委員會重疊之嫌,為使土地徵收審議會成員之背景多元化並顧及各個層面,爰修正如第二項。
三、現行條文規定專家學者及民間團體之代表僅為二分之一,似無法充分展現專業及民意,爰修正如第三項。
四、第四項新增。現行條文未規定土地徵收審議會成員之任期,爰參酌環境影響評估審查委員會之任期,明定土地徵收審議會成員之任期為二年、改聘之限制,並有專業成員續聘得連任一次之規定。
五、第五項新增。為落實對農地與原住民土地、傳統領域之保護,如徵收涉及上開土地之徵收,明文規定審議會應包括相關專業背景之委員。
六、第六項新增。為強化土地徵收審議會成員之獨立性,明定民間成員應由各公私立大學、相關領域非政府組織推薦,再由政府遴選,爰增訂第六項。
七、第七項新增。現行內政部土地徵收審議委員會組織規程第八條雖規定對具有利害關係之議案,應自行迴避,惟對於自行迴避或申請迴避之事項、以及具有迴避事由而未予迴避時應如何處理等情形,均無明文,為保障利害關係人之程序權益,爰增訂第七項。
八、第八項新增。按徵收範圍與補償費之金額,於核准徵收時即應查估確定,以利被徵收人判斷能否接受徵收,及中央主管機關審核是否符合完全補償,以落實憲法保障人民財產權之意旨,爰配合徵收補償改採完全補償制度,增訂第八項規定。
二、現行條文對專家學者之背景過於侷限,且似與都市計畫委員會及環境影響評估委員會重疊之嫌,為使土地徵收審議會成員之背景多元化並顧及各個層面,爰修正如第二項。
三、現行條文規定專家學者及民間團體之代表僅為二分之一,似無法充分展現專業及民意,爰修正如第三項。
四、第四項新增。現行條文未規定土地徵收審議會成員之任期,爰參酌環境影響評估審查委員會之任期,明定土地徵收審議會成員之任期為二年、改聘之限制,並有專業成員續聘得連任一次之規定。
五、第五項新增。為落實對農地與原住民土地、傳統領域之保護,如徵收涉及上開土地之徵收,明文規定審議會應包括相關專業背景之委員。
六、第六項新增。為強化土地徵收審議會成員之獨立性,明定民間成員應由各公私立大學、相關領域非政府組織推薦,再由政府遴選,爰增訂第六項。
七、第七項新增。現行內政部土地徵收審議委員會組織規程第八條雖規定對具有利害關係之議案,應自行迴避,惟對於自行迴避或申請迴避之事項、以及具有迴避事由而未予迴避時應如何處理等情形,均無明文,為保障利害關係人之程序權益,爰增訂第七項。
八、第八項新增。按徵收範圍與補償費之金額,於核准徵收時即應查估確定,以利被徵收人判斷能否接受徵收,及中央主管機關審核是否符合完全補償,以落實憲法保障人民財產權之意旨,爰配合徵收補償改採完全補償制度,增訂第八項規定。
第十六條
同一土地有二以上需用土地人申請徵收時,以其興辦事業性質之輕重為核定原則。其性質相同者,以其申請之先後為核定原則。
同一土地有二以上需用土地人申請徵收時,其興辦事業應同時審查,並就能創造或維護較佳或較多公共利益者為核准。
立法說明
本次修法重點既強調「公共利益」之強化與實際操作,爰將本條予以修正,依公共利益之衡量為判斷標準。
第十七條
中央主管機關於核准徵收土地或土地改良物後,應將原案通知該管直轄市或縣(市)主管機關。
(刪除)
立法說明
一、本條刪除。
二、由於第十八條已修正為「將副本轉送各直轄市或縣(市)主管機關公告於其公告處所及被徵收土地或土地改良物所在地」,本條已無存在必要,爰予以刪除。
二、由於第十八條已修正為「將副本轉送各直轄市或縣(市)主管機關公告於其公告處所及被徵收土地或土地改良物所在地」,本條已無存在必要,爰予以刪除。
第十八條
直轄市或縣(市)主管機關於接到中央主管機關通知核准徵收案時,應即公告,並以書面通知土地或土地改良物所有權人及他項權利人。
前項公告之期間為三十日。
前項公告之期間為三十日。
土地徵收審議會審議通過土地徵收案件後,中央主管機關應於審議通過後七日內將徵收之標的與範圍公告於其公告處所及其網站,並將副本轉送各直轄市或縣(市)主管機關公告於其公告處所及被徵收土地或土地改良物所在地。
前項公告之期間為三十日。
第一項之公告,應載明下列事項:
一、需用土地人之名稱。
二、興辦事業之種類。
三、核准徵收機關及文號。
四、徵收之土地或土地改良物及其應補償之費額。
五、公告期間。
六、得提出異議及行政救濟之期限。
七、公告徵收後之禁止事項。
八、得申請一併徵收之要件及期限。
九、核准之理由。
十、徵收土地圖。
十一、其他依規定應公告之事項。
徵收農作改良物或未經登記之建築改良物,其公告應載明應受補償人之姓名、住所。
中央主管機關為第一項之徵收核准公告後,應於七日內以書面將公告之全部內容通知土地或土地改良物所有權人及他項權利人,被通知人如有不服,其救濟期間自公告期滿後翌日起算,但通知於公告期滿後始送達者,其救濟期間以通知送達之翌日起算。
前項公告之期間為三十日。
第一項之公告,應載明下列事項:
一、需用土地人之名稱。
二、興辦事業之種類。
三、核准徵收機關及文號。
四、徵收之土地或土地改良物及其應補償之費額。
五、公告期間。
六、得提出異議及行政救濟之期限。
七、公告徵收後之禁止事項。
八、得申請一併徵收之要件及期限。
九、核准之理由。
十、徵收土地圖。
十一、其他依規定應公告之事項。
徵收農作改良物或未經登記之建築改良物,其公告應載明應受補償人之姓名、住所。
中央主管機關為第一項之徵收核准公告後,應於七日內以書面將公告之全部內容通知土地或土地改良物所有權人及他項權利人,被通知人如有不服,其救濟期間自公告期滿後翌日起算,但通知於公告期滿後始送達者,其救濟期間以通知送達之翌日起算。
立法說明
一、為集中事權,並抑制浮濫徵收,茲於本條明定徵收之核准公告與通知均應統一由中央主管機關為之。然為使人民更輕易得知公告之內容,同時規定中央主管機關應將核准公告之副本轉送各直轄市或縣(市)主管機關,並由其公告之。統一由中央主管機關為之並不會增加中央機關之工作量,亦不會有人力編制無法負荷之問題,因需用土地人需擬具詳細徵收計畫書,並詳細記載各項資訊,中央主管機關僅須參考需用土地人提出之資料,以作為審核之標準,不致增加中央主管機關之負擔,源修正第一項。
二、第三項新增。為使資訊確實公開,並敦促主管機關詳實審核徵收案件,爰規範徵收之公告不得僅記載准駁之結果,應具體、詳盡記載准駁之理由,爰將施行細則第二十一條之規定移至第三項。
三、第四項新增。利害關係人如不服徵收處分,其救濟之期限應自公告期滿後翌日起算,惟若公告期滿後通知始送達者,為保障人民提起行政救濟之時效利益,其救濟期間應以通知送達之次日起算,爰增訂第四項。
二、第三項新增。為使資訊確實公開,並敦促主管機關詳實審核徵收案件,爰規範徵收之公告不得僅記載准駁之結果,應具體、詳盡記載准駁之理由,爰將施行細則第二十一條之規定移至第三項。
三、第四項新增。利害關係人如不服徵收處分,其救濟之期限應自公告期滿後翌日起算,惟若公告期滿後通知始送達者,為保障人民提起行政救濟之時效利益,其救濟期間應以通知送達之次日起算,爰增訂第四項。
第十八條之一
被徵收土地或土地改良物之所有權已登記者,以公告之日土地登記簿或建築改良物登記簿記載之所有權人及他項權利人姓名、住所辦理公告及通知;其效力並及於公告前因繼承、強制執行或法院之判決已取得土地或土地改良物所有權或他項權利,而尚未辦竣登記之人。
被徵收土地或土地改良物之所有權已登記者,以公告之日土地登記簿或建築改良物登記簿記載之所有權人及他項權利人姓名、住所辦理公告及通知;其效力並及於公告前因繼承、強制執行或法院之判決已取得土地或土地改良物所有權或他項權利,而尚未辦竣登記之人。
立法說明
本條文未修正。
第十九條
徵收土地或土地改良物應發給之補償費,由需用土地人負擔,並繳交該管直轄市或縣(市)主管機關轉發之。
徵收土地或土地改良物應發給之補償費,由需用土地人負擔,並繳交該管直轄市或縣(市)主管機關轉發之。
立法說明
本條文未修正。
第二十條
徵收土地或土地改良物應發給之補償費,應於公告期滿後十五日內發給之。但依第二十二條第五項規定發給應補償價額之差額者,不在此限。
需用土地人未於公告期滿十五日內將應發給之補償費繳交該管直轄市或縣(市)主管機關發給完竣者,該部分土地或土地改良物之徵收從此失其效力。但有下列各款情形之一者,不在此限:
一、於公告期間內因對補償之估定有異議,而由該管直轄市或縣(市)主管機關依第二十二條規定提交地價評議委員會復議。
二、經應受補償人以書面同意延期或分期發給。
三、應受補償人拒絕受領或不能受領。
四、應受補償人所在地不明。
需用土地人未於公告期滿十五日內將應發給之補償費繳交該管直轄市或縣(市)主管機關發給完竣者,該部分土地或土地改良物之徵收從此失其效力。但有下列各款情形之一者,不在此限:
一、於公告期間內因對補償之估定有異議,而由該管直轄市或縣(市)主管機關依第二十二條規定提交地價評議委員會復議。
二、經應受補償人以書面同意延期或分期發給。
三、應受補償人拒絕受領或不能受領。
四、應受補償人所在地不明。
徵收土地或土地改良物應發給之補償費,應於公告期滿後十五日內發給之。但有第二十二條第三項之情形者,不在此限。
前項補償費之發給,如徵收標的為土地或建築改良物,得以條件相當之土地或建築改良物代之,但應經補償費受領權人書面同意。
需用土地人未於公告期滿十五日內將應補償地價及其他補償費額繳交該管直轄市或縣(市)主管機關發給完竣,或向地政機關依前項方式申請移轉登記者,該徵收案失其效力。但有下列各款情形之一者,不在此限:
一、應受補償人拒絕受領或不能受領者。
二、應受補償人所在地不明者。
前項補償費之發給,如徵收標的為土地或建築改良物,得以條件相當之土地或建築改良物代之,但應經補償費受領權人書面同意。
需用土地人未於公告期滿十五日內將應補償地價及其他補償費額繳交該管直轄市或縣(市)主管機關發給完竣,或向地政機關依前項方式申請移轉登記者,該徵收案失其效力。但有下列各款情形之一者,不在此限:
一、應受補償人拒絕受領或不能受領者。
二、應受補償人所在地不明者。
立法說明
一、配合第二十二條修正,第一項文字酌予修正。
二、第二項新增。將補償方式,明訂在補償費受領權人同意時,以「土地或建築物代替」之方式為之,以實物發放,較能保障被徵收人之權益,並使其有選擇之機會,爰增訂第二項。
三、為配合第二項已增訂將補償方式明訂為「土地或建築物代替」,爰將原條文第二項配合調整為第三項。配合第二項之增訂,於第三項增列需用土地人需於公告期滿十五日內將上開方案交由地政機關辦理,並使補償費受領人處於可得受領該代替建築物或土地之狀態。
四、原第二項規定「從此失其效力」,將導致受第二十三條權利限制之土地所有權人及使用人無法因徵收案嗣後失去正當性基礎時,請求權利受限期間之損失補償,爰予以修訂,明文將嗣後失去正當性之情形,規範為「溯及失效」,以保障原土地所有權人及使用人之權益。
五、由於第二十二條已將徵收補償費「異議」及「復議」程序刪除,第三項第一款之規定亦配合一併刪除,而原條文第二款「經應受補償人以書面同意延期或分期發給」之規定亦違反徵收補償應盡速發給之基本法原則及司法院大法官第516號解釋之意旨,爰將之刪除。原條文第三、四款因款項調整配合修正為第一、二款。
二、第二項新增。將補償方式,明訂在補償費受領權人同意時,以「土地或建築物代替」之方式為之,以實物發放,較能保障被徵收人之權益,並使其有選擇之機會,爰增訂第二項。
三、為配合第二項已增訂將補償方式明訂為「土地或建築物代替」,爰將原條文第二項配合調整為第三項。配合第二項之增訂,於第三項增列需用土地人需於公告期滿十五日內將上開方案交由地政機關辦理,並使補償費受領人處於可得受領該代替建築物或土地之狀態。
四、原第二項規定「從此失其效力」,將導致受第二十三條權利限制之土地所有權人及使用人無法因徵收案嗣後失去正當性基礎時,請求權利受限期間之損失補償,爰予以修訂,明文將嗣後失去正當性之情形,規範為「溯及失效」,以保障原土地所有權人及使用人之權益。
五、由於第二十二條已將徵收補償費「異議」及「復議」程序刪除,第三項第一款之規定亦配合一併刪除,而原條文第二款「經應受補償人以書面同意延期或分期發給」之規定亦違反徵收補償應盡速發給之基本法原則及司法院大法官第516號解釋之意旨,爰將之刪除。原條文第三、四款因款項調整配合修正為第一、二款。
第二十一條
被徵收土地或土地改良物之所有權人,對於其土地或土地改良物之權利義務,於應受之補償費發給完竣時終止。
前項補償費未發給完竣前,得繼續為從來之使用。但合於第二十七條但書規定者,不在此限。
前項補償費未發給完竣前,得繼續為從來之使用。但合於第二十七條但書規定者,不在此限。
被徵收土地或土地改良物之所有權人,對於其土地或土地改良物之權利義務,於應受之補償費發給完竣時終止。
前項補償費未發給完竣前,得繼續為從來之使用。但合於第二十七條但書規定者,不在此限。
前項補償費未發給完竣前,得繼續為從來之使用。但合於第二十七條但書規定者,不在此限。
立法說明
本條文未修正。
第二十二條
權利關係人對於第十八條第一項之公告事項有異議者,得於公告期間內向該管直轄市或縣(市)主管機關以書面提出。該管直轄市或縣(市)主管機關接受異議後應即查明處理,並將查處情形以書面通知權利關係人。
權利關係人對於徵收補償價額有異議者,得於公告期間屆滿之次日起三十日內以書面向該管直轄市或縣(市)主管機關提出異議,該管直轄市或縣(市)主管機關於接受異議後應即查明處理,並將查處情形以書面通知權利關係人。
權利關係人對於前項查處不服者,該管直轄市或縣(市)主管機關得提請地價評議委員會復議,權利關係人不服復議結果者,得依法提起行政救濟。
直轄市或縣(市)主管機關依第二十條規定發給補償費完竣後,徵收計畫之執行,不因權利關係人依前三項規定提出異議或提起行政救濟而停止。
徵收補償價額經復議、行政救濟結果有變動或補償費經依法發給完竣,嗣經發現原補償價額認定錯誤者,其應補償價額差額,應於其結果確定之日起三個月內發給之。
權利關係人對於徵收補償價額有異議者,得於公告期間屆滿之次日起三十日內以書面向該管直轄市或縣(市)主管機關提出異議,該管直轄市或縣(市)主管機關於接受異議後應即查明處理,並將查處情形以書面通知權利關係人。
權利關係人對於前項查處不服者,該管直轄市或縣(市)主管機關得提請地價評議委員會復議,權利關係人不服復議結果者,得依法提起行政救濟。
直轄市或縣(市)主管機關依第二十條規定發給補償費完竣後,徵收計畫之執行,不因權利關係人依前三項規定提出異議或提起行政救濟而停止。
徵收補償價額經復議、行政救濟結果有變動或補償費經依法發給完竣,嗣經發現原補償價額認定錯誤者,其應補償價額差額,應於其結果確定之日起三個月內發給之。
權利關係人對於除補償價額外之徵收公告事項有異議者,應於公告期間內向中央主管機關以書面提出。中央主管機關接受異議後應即查明處理,並將查處結果於五日內以書面通知土地權利關係人。但權利關係人對於徵收處分不服者,得逕提起訴願及行政訴訟。
徵收補償價額經行政救濟結果有變動或補償費經依法發給完竣,嗣經發現原補償價額認定錯誤者,其應補償價額差額,應於其結果確定之日起十五日內發給之。逾期未發給補償費差額者,應補償法定遲延利息。
徵收補償價額經行政救濟結果有變動或補償費經依法發給完竣,嗣經發現原補償價額認定錯誤者,其應補償價額差額,應於其結果確定之日起十五日內發給之。逾期未發給補償費差額者,應補償法定遲延利息。
立法說明
一、由於本次修正已將徵收處分之核准公告統一權責由中央主管機關為之,則權利關係人若對除補償價額之徵收公告事項有異議時,自應向中央主管機關提出,爰修正第一項前段「向該管直轄市或縣(市)主管機關」之規定,配合變更為「向中央主管機關」為之。另因現行異議程序之規定,並未規定受理異議機關之查處期限,可能導致救濟程序拖延,爰於第一項中段加上「五日內」之期限。
二、第二、三項刪除。明確規範如土地權利關係人對徵收處分或徵收價額不服時,應提起訴願及行政訴訟。因本法已採完全補償制並由中央主管機關審核補償費,為保障人民權利能迅速獲得救濟,並避免程序拖延,爰刪除對徵收價額「異議」及「復議」之規定,使程序縮減為若人民對徵收價額不服時,應直接提起訴願及行政救濟。爰修正第一項新增「除補償價額外」之文字並刪除原條文第二及第三項。
三、第四項刪除。由於徵收處分嚴重侵害人民之財產權、生存權及人格尊嚴,為避免政府強制徵收人民土地及土地改良物後,依徵收計畫執行完工,造成既定事實,而使得行政救濟緩不濟急,爰刪除第四項之規定,使得人民權利可獲得完整保障。
四、因明確規範徵收補償價額之行政救濟程序為訴願及行政訴訟,刪除「復議」文字,另原條文第五項並未規範,如逾期未發給補償費價額時之法律效果為何,因而明訂法律效果為「應補償法定遲延利息」,並將「三個月」縮短為「十五日」,以落實「迅速發給」之意旨。原條文第五項配合項次調整修正為第二項。
二、第二、三項刪除。明確規範如土地權利關係人對徵收處分或徵收價額不服時,應提起訴願及行政訴訟。因本法已採完全補償制並由中央主管機關審核補償費,為保障人民權利能迅速獲得救濟,並避免程序拖延,爰刪除對徵收價額「異議」及「復議」之規定,使程序縮減為若人民對徵收價額不服時,應直接提起訴願及行政救濟。爰修正第一項新增「除補償價額外」之文字並刪除原條文第二及第三項。
三、第四項刪除。由於徵收處分嚴重侵害人民之財產權、生存權及人格尊嚴,為避免政府強制徵收人民土地及土地改良物後,依徵收計畫執行完工,造成既定事實,而使得行政救濟緩不濟急,爰刪除第四項之規定,使得人民權利可獲得完整保障。
四、因明確規範徵收補償價額之行政救濟程序為訴願及行政訴訟,刪除「復議」文字,另原條文第五項並未規範,如逾期未發給補償費價額時之法律效果為何,因而明訂法律效果為「應補償法定遲延利息」,並將「三個月」縮短為「十五日」,以落實「迅速發給」之意旨。原條文第五項配合項次調整修正為第二項。
第二十三條
被徵收之土地或土地改良物自公告日起,除於公告前因繼承、強制執行或法院之判決而取得所有權或他項權利,並於公告期間內申請登記者外,不得分割、合併、移轉或設定負擔。土地權利人或使用人並不得在該土地為建築改良物之新建、增建、改建或採取土石、變更地形或為農作改良物之增加種植。其於公告時已在工作中者,應即停止。
共有分管之耕地,部分被徵收者,土地所有權人得於徵收補償地價發給完竣前或核定發給抵價地前,申請共有物分割登記或應有部分交換移轉登記,不受前項不得分割、移轉規定之限制。
共有分管之耕地,部分被徵收者,土地所有權人得於徵收補償地價發給完竣前或核定發給抵價地前,申請共有物分割登記或應有部分交換移轉登記,不受前項不得分割、移轉規定之限制。
被徵收之土地或土地改良物自公告日起,除於公告前因繼承、強制執行或法院之判決而取得所有權或他項權利,並於公告期間內申請登記者外,不得分割、合併、移轉或設定負擔。土地權利人或使用人並不得在該土地為建築改良物之新建、增建、改建或採取土石、變更地形或為農作改良物之增加種植。其於公告時已在工作中者,應即停止。
前項情形,於徵收處分事後發生失效、撤銷、廢止之情事者,應補償其所受損失。
共有分管之耕地,部分被徵收者,土地所有權人得於徵收補償地價發給完竣前前,申請共有物分割登記或應有部分交換移轉登記,不受第一項不得分割、移轉規定之限制。
前項情形,於徵收處分事後發生失效、撤銷、廢止之情事者,應補償其所受損失。
共有分管之耕地,部分被徵收者,土地所有權人得於徵收補償地價發給完竣前前,申請共有物分割登記或應有部分交換移轉登記,不受第一項不得分割、移轉規定之限制。
立法說明
一、第一項未修正。
二、第二項新增。本條關於被徵收之土地或土地改良物權利之行使,係自公告日起即開始限制,故若徵收案事後因故失其效力、撤銷、廢止時,對於被徵收土地或土地改良物之所有人而言,當初權利之限制即失其正當性,自受限制時起至徵收案失其效力、撤銷、廢止時止所受之實際損失,即有補償之必要,又本法各條所稱之「損失」,乃包含所受損害及所失利益,故不以損害為限,以落實對人民財產權之保障,爰增訂第二項。
三、原條文第二項項次調整為第三項。
二、第二項新增。本條關於被徵收之土地或土地改良物權利之行使,係自公告日起即開始限制,故若徵收案事後因故失其效力、撤銷、廢止時,對於被徵收土地或土地改良物之所有人而言,當初權利之限制即失其正當性,自受限制時起至徵收案失其效力、撤銷、廢止時止所受之實際損失,即有補償之必要,又本法各條所稱之「損失」,乃包含所受損害及所失利益,故不以損害為限,以落實對人民財產權之保障,爰增訂第二項。
三、原條文第二項項次調整為第三項。
第二十四條
被徵收土地或建築改良物之所有權或他項權利,以公告之日土地登記簿或建築改良物登記簿記載者為準。但於公告前因繼承、強制執行、法院之判決或其他依法律規定取得土地或建築改良物之所有權或他項權利而未經登記完畢者,其權利人應於徵收公告期間內,向該管直轄市或縣(市)主管機關申請將其權利備案。
被徵收土地因前條第二項規定辦理登記,其權利以登記後土地登記簿記載者為準。
被徵收土地因前條第二項規定辦理登記,其權利以登記後土地登記簿記載者為準。
被徵收土地或建築改良物之所有權或他項權利,以公告之日土地登記簿或建築改良物登記簿記載者為準。但於公告前因繼承、強制執行、法院之判決或其他依法律規定取得土地或建築改良物之所有權或他項權利而未經登記完畢者,其權利人應於徵收公告期間內,向該管直轄市或縣(市)主管機關申請將其權利備案。
被徵收土地因前條第三項規定辦理登記,其權利以登記後土地登記簿記載者為準。
被徵收土地因前條第三項規定辦理登記,其權利以登記後土地登記簿記載者為準。
立法說明
一、第一項未修正。
二、配合第二十三條修正,爰將第二項原條文「第二項」改為「第三項」。
二、配合第二十三條修正,爰將第二項原條文「第二項」改為「第三項」。
第二十五條
被徵收之土地或土地改良物,所有權人死亡未辦竣繼承登記,其徵收補償費得由部分繼承人按其應繼分領取之;其已辦竣公同共有繼承登記者,亦同。
前項規定,於本條例施行前尚未領取徵收補償費之土地或土地改良物,適用之。
前項規定,於本條例施行前尚未領取徵收補償費之土地或土地改良物,適用之。
被徵收之土地或土地改良物,所有權人死亡未辦竣繼承登記,其徵收補償費得由部分繼承人按其應繼分領取之;其已辦竣公同共有繼承登記者,亦同。
前項規定,於本條例施行前尚未領取徵收補償費之土地或土地改良物,適用之。
前項規定,於本條例施行前尚未領取徵收補償費之土地或土地改良物,適用之。
立法說明
本條文未修正。
第二十六條
直轄市或縣(市)主管機關應於國庫設立土地徵收補償費保管專戶,保管因受領遲延、拒絕受領或不能受領之補償費,不適用提存法之規定。直轄市或縣(市)主管機關應於本條例規定應發給補償費之期限屆滿次日起三個月內存入專戶保管,並通知應受補償人。自通知送達發生效力之日起,逾十五年未領取之補償費,歸屬國庫。
前項保管專戶儲存之補償費應給付利息。以實收利息照付。
未受領之徵收補償費,依第一項規定繳存專戶保管時,視同補償完竣。
第一項未受領補償費保管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前四項規定,於本條例施行前未辦竣提存之未受領補償費,準用之。
前項保管專戶儲存之補償費應給付利息。以實收利息照付。
未受領之徵收補償費,依第一項規定繳存專戶保管時,視同補償完竣。
第一項未受領補償費保管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前四項規定,於本條例施行前未辦竣提存之未受領補償費,準用之。
直轄市或縣(市)主管機關應於國庫設立土地徵收補償費保管專戶,保管因受領遲延、拒絕受領或不能受領之補償費,不適用提存法之規定。直轄市或縣(市)主管機關應於本條例規定應發給補償費之期限屆滿次日起三個月內存入專戶保管,並通知應受補償人。自通知送達發生效力之日起,逾十五年未領取之補償費,歸屬國庫。
前項保管專戶儲存之補償費應給付利息。以實收利息照付。
未受領之徵收補償費,依第一項規定繳存專戶保管時,視同補償費發給完竣。未於第一項所定三個月期間內存入專戶保管者,應補償法定遲延利息。
第一項未受領補償費保管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前四項規定,於本條例施行前未辦竣提存之未受領補償費,準用之。
前項保管專戶儲存之補償費應給付利息。以實收利息照付。
未受領之徵收補償費,依第一項規定繳存專戶保管時,視同補償費發給完竣。未於第一項所定三個月期間內存入專戶保管者,應補償法定遲延利息。
第一項未受領補償費保管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前四項規定,於本條例施行前未辦竣提存之未受領補償費,準用之。
立法說明
一、第一項、第二項、第四項及第五項未修正。
二、為統一文字,爰將第三項文字「補償完竣」修正為「補償費發給完竣」。若主管機關未在三個月內依本條規定將補償費存入專戶保管,其效力如何未有明文,為確實保障人民財產權益,爰於第三項明定未於第一項所定三個月期間內存入專戶保管者,應補償法定遲延利息。
二、為統一文字,爰將第三項文字「補償完竣」修正為「補償費發給完竣」。若主管機關未在三個月內依本條規定將補償費存入專戶保管,其效力如何未有明文,為確實保障人民財產權益,爰於第三項明定未於第一項所定三個月期間內存入專戶保管者,應補償法定遲延利息。
第二十七條
需用土地人應俟補償費發給完竣或核定發給抵價地後,始得進入被徵收土地內工作。但國防、交通及水利事業,因公共安全急需先行使用者,不在此限。
需用土地人應俟補償費發給完竣後,始得進入被徵收土地內工作。但國防及水利事業,因公共安全急需先行使用者,不在此限。
前項但書情形,須報請中央主管機關專案審查通過後,方得為之。
前項但書情形,須報請中央主管機關專案審查通過後,方得為之。
立法說明
一、需用土地人原則上應俟補償費發給完竣,始得進入被徵收土地內工作,故例外得先行使用時,應嚴格認定,交通事業有任何公共安全緊急情形,殊難想像,爰於第一項予以刪除。
二、第二項新增。惟是否確有因公共安全急需先行使用之情形,仍應有把關機制,應由中央主管機關以專案方式速為審查,確認有基於公共安全之理由、先行使用土地之必要者,始得例外讓需用土地人先行進入被徵收土地內工作,以確實維護被徵收土地所有人之權益,並兼顧緊急情況公共安全之維護。
二、第二項新增。惟是否確有因公共安全急需先行使用之情形,仍應有把關機制,應由中央主管機關以專案方式速為審查,確認有基於公共安全之理由、先行使用土地之必要者,始得例外讓需用土地人先行進入被徵收土地內工作,以確實維護被徵收土地所有人之權益,並兼顧緊急情況公共安全之維護。
第二十八條
被徵收土地或土地改良物應受之補償費發給完竣或核定發給抵價地後,直轄市或縣(市)主管機關應通知土地權利人或使用人限期遷移完竣。
應受領遷移費人無可考或所在地不明,致其應遷移之物件未能遷移者,直轄市或縣(市)主管機關應公告三十日限期遷移完竣。
徵收範圍內應遷移之物件逾期未遷移者,由直轄市或縣(市)主管機關或需用土地人依行政執行法執行。
應受領遷移費人無可考或所在地不明,致其應遷移之物件未能遷移者,直轄市或縣(市)主管機關應公告三十日限期遷移完竣。
徵收範圍內應遷移之物件逾期未遷移者,由直轄市或縣(市)主管機關或需用土地人依行政執行法執行。
被徵收土地或土地改良物應受之補償費發給完竣後,直轄市或縣(市)主管機關應通知土地權利人或使用人限期遷移完竣。
應受領遷移費人無可考或所在地不明,致其應遷移之物件未能遷移者,直轄市或縣(市)主管機關應公告三十日限期遷移完竣。
前項公告之地點應包括其公告處所及被徵收土地或土地改良物所在地。
徵收範圍內應遷移之物件逾期未遷移者,由直轄市或縣(市)主管機關依行政執行法執行。
應受領遷移費人無可考或所在地不明,致其應遷移之物件未能遷移者,直轄市或縣(市)主管機關應公告三十日限期遷移完竣。
前項公告之地點應包括其公告處所及被徵收土地或土地改良物所在地。
徵收範圍內應遷移之物件逾期未遷移者,由直轄市或縣(市)主管機關依行政執行法執行。
立法說明
一、配合刪除區段徵收章節,爰將第一項之「核定發給抵價地」刪除。
二、第二項未修正。
三、第三項新增。原條文第二項公告地點為何並不明確,爰參照修正條文第十八條第一項之規定明確規範公告處所,應公告地點應包括其公告處所及被徵收土地或土地改良物所在地。
四、原條文第三項調整項次為第四項。需用土地人並非行政執行機關,不應有行政執行之權責,爰參照內政部版本將第四項「需用土地人」刪除。
二、第二項未修正。
三、第三項新增。原條文第二項公告地點為何並不明確,爰參照修正條文第十八條第一項之規定明確規範公告處所,應公告地點應包括其公告處所及被徵收土地或土地改良物所在地。
四、原條文第三項調整項次為第四項。需用土地人並非行政執行機關,不應有行政執行之權責,爰參照內政部版本將第四項「需用土地人」刪除。
第二十九條
徵收範圍內應行遷葬之墳墓,需用土地人應申請當地墳墓主管機關依殯葬管理條例規定辦理,並將情形詳細記載列冊,報請直轄市或縣(市)政府備案。
徵收範圍內應行遷葬之墳墓,需用土地人應申請當地墳墓主管機關依殯葬管理條例規定辦理,並將情形詳細記載列冊,報請直轄市或縣(市)政府備案。
立法說明
本條文未修正。
第三章
徵收補償
徵收補償
立法說明
章名未修正
第三十條
被徵收之土地,應按照徵收當期之市價補償其地價。在都市計畫區內之公共設施保留地,應按毗鄰非公共設施保留地之平均市價補償其地價。
前項市價,由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提交地價評議委員會評定之。
各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應經常調查轄區地價動態,每六個月提交地價評議委員會評定被徵收土地市價變動幅度,作為調整徵收補償地價之依據。
前三項查估市價之地價調查估計程序、方法及應遵行事項等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前項市價,由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提交地價評議委員會評定之。
各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應經常調查轄區地價動態,每六個月提交地價評議委員會評定被徵收土地市價變動幅度,作為調整徵收補償地價之依據。
前三項查估市價之地價調查估計程序、方法及應遵行事項等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被徵收之土地,應於申請土地徵收時,將鄰近及類似土地與擬徵收土地之位置、形狀、環境、收益性及其他一般交易上影響土地價格形成之各項要素,予以綜合比較,估計一般市場之正常交易價格,補償其地價。
前項之交易價格之估算,需用土地人應委託三位以上不動產估價師進行查估,並提出全部估價報告供中央主管機關為審議之參考。
第一項一般市場上之正常交易價格,以土地徵收申請時為基準,並應依土地徵收申請時起至徵收核准間物價變動之修正率,予以調整。
前項之交易價格之估算,需用土地人應委託三位以上不動產估價師進行查估,並提出全部估價報告供中央主管機關為審議之參考。
第一項一般市場上之正常交易價格,以土地徵收申請時為基準,並應依土地徵收申請時起至徵收核准間物價變動之修正率,予以調整。
立法說明
一、參酌日本土地收用法,以「鄰近及類似土地之一般正常交易價格」為基準,並與擬徵收土地之位置、形狀、環境、收益性及其他一般交易上影響土地價格形成之各項要素,予以綜合比較,較能貼近「完全補償制」之原則,亦能符合現行30條「比照一般正常交易價格」之意旨。爰修正第一項之規定。
二、現行條文仍將補償費價格交由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提交地價評議委員會評定之,無法避免估價不公平及不客觀之情形。我國既已制定不動產估價師法,建立不動產估價制度,土地估價屬專業技術,委託不動產估價師查估,較能客觀精準估算實際正常交易價格。另,本次修正將徵收補償費改由中央主管機關審核,需用土地人需將三位不動產估價師所做之不動產估價報告全部提出供中央主管機關參考,於舉行聽證會、就徵收補償費進行實質辯論後,再由土地徵收審議會據此資料審核,並做徵收准駁之決定。層層把關足以避免可能的查估不公或專業不足之疑慮,並可充分保障被徵收人之財產權,爰修訂第二項之規定。
三、基於興辦事業利益歸屬適切化及補償價格公平化之考量,其評估之地價,係固定於土地徵收申請時,但仍應以從土地徵收申請時至徵收核准間物價變動之修正率予以調整,以作為實際補償價額,爰修訂第三項之規定。
四、第四項刪除。地價之基準應由土地徵收審議會以「完全補償制」之實際需要判斷,不該以形式、硬性之基準侷限土地徵收審議會之職權。
二、現行條文仍將補償費價格交由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提交地價評議委員會評定之,無法避免估價不公平及不客觀之情形。我國既已制定不動產估價師法,建立不動產估價制度,土地估價屬專業技術,委託不動產估價師查估,較能客觀精準估算實際正常交易價格。另,本次修正將徵收補償費改由中央主管機關審核,需用土地人需將三位不動產估價師所做之不動產估價報告全部提出供中央主管機關參考,於舉行聽證會、就徵收補償費進行實質辯論後,再由土地徵收審議會據此資料審核,並做徵收准駁之決定。層層把關足以避免可能的查估不公或專業不足之疑慮,並可充分保障被徵收人之財產權,爰修訂第二項之規定。
三、基於興辦事業利益歸屬適切化及補償價格公平化之考量,其評估之地價,係固定於土地徵收申請時,但仍應以從土地徵收申請時至徵收核准間物價變動之修正率予以調整,以作為實際補償價額,爰修訂第三項之規定。
四、第四項刪除。地價之基準應由土地徵收審議會以「完全補償制」之實際需要判斷,不該以形式、硬性之基準侷限土地徵收審議會之職權。
第三十一條
建築改良物之補償費,按徵收當時該建築改良物之重建價格估定之。
農作改良物之補償費,於農作改良物被徵收時與其孳息成熟時期相距在一年以內者,按成熟時之孳息估定之;其逾一年者,按其種植及培育費用,並參酌現值估定之。
建築改良物及農作改良物之補償費,由直轄市或縣(市)主管機關會同有關機關估定之;其查估基準,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農作改良物之補償費,於農作改良物被徵收時與其孳息成熟時期相距在一年以內者,按成熟時之孳息估定之;其逾一年者,按其種植及培育費用,並參酌現值估定之。
建築改良物及農作改良物之補償費,由直轄市或縣(市)主管機關會同有關機關估定之;其查估基準,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建築改良物之補償費,按徵收當時該建築改良物之重建價格扣除折舊減損之額度,估定之。
農作改良物之補償費,於農作改良物被徵收時與其孳息成熟時期相距在一年以內者,按成熟時之孳息估定之;其逾一年者,按其種植及培育費用,並參酌現值估定之。
前項之「建築改良物」,指符合下列情形之一者:
一、合法建築物。
二、依各直轄市或縣(市)規範之舊有違章建築物相關管理辦法規定,屬於免拆之違章建築。
建築改良物及農作改良物,需用土地人應委託三位以上不動產估價師依市場價格進行查估,並提出估價報告供中央主管機關為審議之參考。
農作改良物之補償費,於農作改良物被徵收時與其孳息成熟時期相距在一年以內者,按成熟時之孳息估定之;其逾一年者,按其種植及培育費用,並參酌現值估定之。
前項之「建築改良物」,指符合下列情形之一者:
一、合法建築物。
二、依各直轄市或縣(市)規範之舊有違章建築物相關管理辦法規定,屬於免拆之違章建築。
建築改良物及農作改良物,需用土地人應委託三位以上不動產估價師依市場價格進行查估,並提出估價報告供中央主管機關為審議之參考。
立法說明
一、依「完全補償制」之意旨,將建物改良物之折舊減損額度含括在內,較貼近建築改良物被徵收人之損失,爰修正第一項。
二、第二項未修正。
三、第三項新增。違章建築是否能受償,迭有爭議。學者間認為,國內違章建築之存在,部分係出於政府長期未嚴格執法所致,人民對此違法狀態多少產生一定之信賴,若於徵收時不予適當之補償,似乎有欠公允。是以,在徵收違章建築時,似可考慮以一定之時間點為基準,對於所謂「舊有違章建築」予以適當之補償(尤重道著土地徵收補償實務,173頁以下)。爰增訂第三項。
四、因應條次變動,將原條文第三項改列為第四項。第三十條既已修正由不動產估價師為專業估價,則建築改良物及農作改良物應一併修正由不動產估價師依市價價格進行估價,爰修正第四項。
二、第二項未修正。
三、第三項新增。違章建築是否能受償,迭有爭議。學者間認為,國內違章建築之存在,部分係出於政府長期未嚴格執法所致,人民對此違法狀態多少產生一定之信賴,若於徵收時不予適當之補償,似乎有欠公允。是以,在徵收違章建築時,似可考慮以一定之時間點為基準,對於所謂「舊有違章建築」予以適當之補償(尤重道著土地徵收補償實務,173頁以下)。爰增訂第三項。
四、因應條次變動,將原條文第三項改列為第四項。第三十條既已修正由不動產估價師為專業估價,則建築改良物及農作改良物應一併修正由不動產估價師依市價價格進行估價,爰修正第四項。
第三十二條
徵收土地公告前已領有建築執照或於農地上為合法改良土地,依第二十三條第一項規定停止工作者,其已支付之土地改良費用,應給予補償。
徵收土地公告前已領有建築執照或於農地上為合法改良土地,依第二十三條第一項規定停止工作者,其已支付之土地改良費用,應給予補償。
立法說明
本條文未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