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章節
比較基準
現行版本
三讀版本
112/05/26 三讀版本
審查報告
112/05/25 司法及法制委員會
審查報告
112/05/25 司法及法制委員會
司法院、行政院
111/11/04
司法院、行政院
112/05/12
第一條之一
少年保護事件及少年刑事案件之處理,依本法之規定;本法未規定者,適用其他法律。
少年保護事件及少年刑事案件之處理,依本法之規定。
本法未規定者,於與少年保護事件、少年刑事案件性質不相違反之範圍內,準用其他法律。
本法未規定者,於與少年保護事件、少年刑事案件性質不相違反之範圍內,準用其他法律。
(照司法院、行政院提案通過)
少年保護事件及少年刑事案件之處理,依本法之規定。
本法未規定者,於與少年保護事件、少年刑事案件性質不相違反之範圍內,準用其他法律。
少年保護事件及少年刑事案件之處理,依本法之規定。
本法未規定者,於與少年保護事件、少年刑事案件性質不相違反之範圍內,準用其他法律。
少年保護事件及少年刑事案件之處理,依本法之規定。
本法未規定者,於與少年保護事件、少年刑事案件性質不相違反之範圍內,準用其他法律。
本法未規定者,於與少年保護事件、少年刑事案件性質不相違反之範圍內,準用其他法律。
立法說明
一、參照本法第一條立法目的及司法院釋字第八○五號解釋意旨,本法係為保障少年健全之自我成長而設,與一般刑事訴訟或其他司法程序不同,有其固有之獨特性,則立法者基於避免法條文字過於繁複,而有類推適用其他法規範或法律效果之必要時,自宜採「準用」之方式,而非一體「適用」,以免窒礙。又少年保護事件及少年刑事案件之處理,均須符合本法第一條所揭示「保障少年健全之自我成長,調整其成長環境,並矯治其性格」之立法目的,於準用其他法律(如刑事訴訟法)之規定時亦同,爰參考本法第二十四條、日本少年法第十四條、第十五條及第三十二條之六等規定,將「適」用修正為「準」用,以求規範意涵之精確;並參考法制體例,移列至第二項。
二、本條係概括準用之規定,若本法已有明文或明定準用特定法律者(第十六條、第七十條、第七十三條等參照),自應優先於本條而為適用,故須於本法未規定(含未明定準用)時,始得於無礙少年健全之自我成長、兒少保護優先原則情形下,依本條準用其他法律之規定。例如,被害人於少年刑事案件之調查及審判之程序參與,除依本法少年刑事案件章有關規定辦理外,並應依第七十條,準用第三章第一節及第三節有關少年保護事件之規定(如第三十六條之一等),而非準用刑事訴訟法或其他法律規定。又如,本法就法院職員之迴避或文書,並無明文,而刑事訴訟法第一編第三章及第五章有關迴避及文書之規定,有助於維護少年之訴訟權益,符合本法立法目的,且與少年保護事件及少年刑事案件性質不相違反,自得準用之,併予敘明。
二、本條係概括準用之規定,若本法已有明文或明定準用特定法律者(第十六條、第七十條、第七十三條等參照),自應優先於本條而為適用,故須於本法未規定(含未明定準用)時,始得於無礙少年健全之自我成長、兒少保護優先原則情形下,依本條準用其他法律之規定。例如,被害人於少年刑事案件之調查及審判之程序參與,除依本法少年刑事案件章有關規定辦理外,並應依第七十條,準用第三章第一節及第三節有關少年保護事件之規定(如第三十六條之一等),而非準用刑事訴訟法或其他法律規定。又如,本法就法院職員之迴避或文書,並無明文,而刑事訴訟法第一編第三章及第五章有關迴避及文書之規定,有助於維護少年之訴訟權益,符合本法立法目的,且與少年保護事件及少年刑事案件性質不相違反,自得準用之,併予敘明。
第十八條
司法警察官、檢察官或法院於執行職務時,知有第三條第一項第一款之事件者,應移送該管少年法院。
司法警察官、檢察官或法院於執行職務時,知有第三條第一項第二款之情形者,得通知少年住所、居所或所在地之少年輔導委員會處理之。
對於少年有監督權人、少年之肄業學校、從事少年保護事業之機關或機構,發現少年有第三條第一項第二款之情形者,得通知少年住所、居所或所在地之少年輔導委員會處理之。
有第三條第一項第二款情形之少年,得請求住所、居所或所在地之少年輔導委員會協助之。
少年住所、居所或所在地之少年輔導委員會知悉少年有第三條第一項第二款情形之一者,應結合福利、教育、心理、醫療、衛生、戶政、警政、財政、金融管理、勞政、移民及其他相關資源,對少年施以適當期間之輔導。
前項輔導期間,少年輔導委員會如經評估認由少年法院處理,始能保障少年健全之自我成長者,得敘明理由並檢具輔導相關紀錄及有關資料,請求少年法院處理之,並持續依前項規定辦理。
直轄市、縣(市)政府少年輔導委員會應由具備社會工作、心理、教育、家庭教育或其他相關專業之人員,辦理第二項至第六項之事務;少年輔導委員會之設置、輔導方式、辦理事務、評估及請求少年法院處理等事項之辦法,由行政院會同司法院定之。
於中華民國一百十二年七月一日前,司法警察官、檢察官、法院、對於少年有監督權人、少年之肄業學校、從事少年保護事業之機關或機構,發現少年有第三條第一項第二款之情形者,得移送或請求少年法院處理之。
司法警察官、檢察官或法院於執行職務時,知有第三條第一項第二款之情形者,得通知少年住所、居所或所在地之少年輔導委員會處理之。
對於少年有監督權人、少年之肄業學校、從事少年保護事業之機關或機構,發現少年有第三條第一項第二款之情形者,得通知少年住所、居所或所在地之少年輔導委員會處理之。
有第三條第一項第二款情形之少年,得請求住所、居所或所在地之少年輔導委員會協助之。
少年住所、居所或所在地之少年輔導委員會知悉少年有第三條第一項第二款情形之一者,應結合福利、教育、心理、醫療、衛生、戶政、警政、財政、金融管理、勞政、移民及其他相關資源,對少年施以適當期間之輔導。
前項輔導期間,少年輔導委員會如經評估認由少年法院處理,始能保障少年健全之自我成長者,得敘明理由並檢具輔導相關紀錄及有關資料,請求少年法院處理之,並持續依前項規定辦理。
直轄市、縣(市)政府少年輔導委員會應由具備社會工作、心理、教育、家庭教育或其他相關專業之人員,辦理第二項至第六項之事務;少年輔導委員會之設置、輔導方式、辦理事務、評估及請求少年法院處理等事項之辦法,由行政院會同司法院定之。
於中華民國一百十二年七月一日前,司法警察官、檢察官、法院、對於少年有監督權人、少年之肄業學校、從事少年保護事業之機關或機構,發現少年有第三條第一項第二款之情形者,得移送或請求少年法院處理之。
司法警察官、檢察官或法院於執行職務時,知有第三條第一項第一款之事件者,應移送該管少年法院。
司法警察官、檢察官或法院於執行職務時,知有第三條第一項第二款之情形者,得通知少年住所、居所或所在地之少年輔導委員會處理之。
對於少年有監督權人、少年之肄業學校、從事少年保護事業之機關或機構,發現少年有第三條第一項第二款之情形者,得通知少年住所、居所或所在地之少年輔導委員會處理之。
有第三條第一項第二款情形之少年,得請求住所、居所或所在地之少年輔導委員會協助之。
少年住所、居所或所在地之少年輔導委員會知悉少年有第三條第一項第二款情形之一者,應結合福利、教育、心理、醫療、衛生、戶政、警政、財政、金融管理、勞政、移民及其他相關資源,對少年施以適當期間之輔導。
前項輔導期間,少年輔導委員會如經評估認由少年法院處理,始能保障少年健全之自我成長者,得敘明理由並檢具輔導相關紀錄、有關資料及證據,請求少年法院處理之,並持續依前項規定辦理。
少年輔導委員會對於少年有第三條第一項第二款行為所用、所生或所得之物,得扣留、保管之,除依前項規定檢具請求少年法院處理者外,應予沒入、銷毀、發還或為適當之處理;其要件、方式、程序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由行政院會同司法院定之。
直轄市、縣(市)政府少年輔導委員會應由具備社會工作、心理、教育、家庭教育或其他相關專業之人員,辦理第二項至第六項之事務;少年輔導委員會之設置、輔導方式、辦理事務、評估及請求少年法院處理等事項之辦法,由行政院會同司法院定之。
於中華民國一百十二年七月一日前,司法警察官、檢察官、法院、對於少年有監督權人、少年之肄業學校、從事少年保護事業之機關或機構,發現少年有第三條第一項第二款之情形者,得移送或請求少年法院處理之。
司法警察官、檢察官或法院於執行職務時,知有第三條第一項第二款之情形者,得通知少年住所、居所或所在地之少年輔導委員會處理之。
對於少年有監督權人、少年之肄業學校、從事少年保護事業之機關或機構,發現少年有第三條第一項第二款之情形者,得通知少年住所、居所或所在地之少年輔導委員會處理之。
有第三條第一項第二款情形之少年,得請求住所、居所或所在地之少年輔導委員會協助之。
少年住所、居所或所在地之少年輔導委員會知悉少年有第三條第一項第二款情形之一者,應結合福利、教育、心理、醫療、衛生、戶政、警政、財政、金融管理、勞政、移民及其他相關資源,對少年施以適當期間之輔導。
前項輔導期間,少年輔導委員會如經評估認由少年法院處理,始能保障少年健全之自我成長者,得敘明理由並檢具輔導相關紀錄、有關資料及證據,請求少年法院處理之,並持續依前項規定辦理。
少年輔導委員會對於少年有第三條第一項第二款行為所用、所生或所得之物,得扣留、保管之,除依前項規定檢具請求少年法院處理者外,應予沒入、銷毀、發還或為適當之處理;其要件、方式、程序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由行政院會同司法院定之。
直轄市、縣(市)政府少年輔導委員會應由具備社會工作、心理、教育、家庭教育或其他相關專業之人員,辦理第二項至第六項之事務;少年輔導委員會之設置、輔導方式、辦理事務、評估及請求少年法院處理等事項之辦法,由行政院會同司法院定之。
於中華民國一百十二年七月一日前,司法警察官、檢察官、法院、對於少年有監督權人、少年之肄業學校、從事少年保護事業之機關或機構,發現少年有第三條第一項第二款之情形者,得移送或請求少年法院處理之。
(照司法院、行政院提案通過)
司法警察官、檢察官或法院於執行職務時,知有第三條第一
項第一款之事件者,應移送該管少年法院。
司法警察官、檢察官或法院於執行職務時,知有第三條第一項第二款之情形者,得通知少年住所、居所或所在地之少年輔導委員會處理之。
對於少年有監督權人、少年之肄業學校、從事少年保護事業之機關或機構,發現少年有第三條第一項第二款之情形者,得通知少年住所、居所或所在地之少年輔導委員會處理之。
有第三條第一項第二款情形之少年,得請求住所、居所或所在地之少年輔導委員會協助之。
少年住所、居所或所在地之少年輔導委員會知悉少年有第三條第一項第二款情形之一者,應結合福利、教育、心理、醫療、衛生、戶政、警政、財政、金融管理、勞政、移民及其他相關資源,對少年施以適當期間之輔導。
前項輔導期間,少年輔導委員會如經評估認由少年法院處理,始能保障少年健全之自我成長者,得敘明理由並檢具輔導相關紀錄、有關資料及證據,請求少年法院處理之,並持續依前項規定辦理。
少年輔導委員會對於少年有第三條第一項第二款行為所用、所生或所得之物,得扣留、保管之,除依前項規定檢具請求少年法院處理者外,應予沒入、銷毀、發還或為適當之處理;其要件、方式、程序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由行政院會同司法院定之。
直轄市、縣(市)政府少年輔導委員會應由具備社會工作、心理、教育、家庭教育或其他相關專業之人員,辦理第二項至第六項之事務;少年輔導委員會之設置、輔導方式、辦理事務、評估及請求少年法院處理等事項之辦法,由行政院會同司法院定之。
於中華民國一百十二年七月一日前,司法警察官、檢察官、法院、對於少年有監督權人、少年之肄業學校、從事少年保護事業之機關或機構,發現少年有第三條第一項第二款之情形者,得移送或請求少年法院處理之。
司法警察官、檢察官或法院於執行職務時,知有第三條第一
項第一款之事件者,應移送該管少年法院。
司法警察官、檢察官或法院於執行職務時,知有第三條第一項第二款之情形者,得通知少年住所、居所或所在地之少年輔導委員會處理之。
對於少年有監督權人、少年之肄業學校、從事少年保護事業之機關或機構,發現少年有第三條第一項第二款之情形者,得通知少年住所、居所或所在地之少年輔導委員會處理之。
有第三條第一項第二款情形之少年,得請求住所、居所或所在地之少年輔導委員會協助之。
少年住所、居所或所在地之少年輔導委員會知悉少年有第三條第一項第二款情形之一者,應結合福利、教育、心理、醫療、衛生、戶政、警政、財政、金融管理、勞政、移民及其他相關資源,對少年施以適當期間之輔導。
前項輔導期間,少年輔導委員會如經評估認由少年法院處理,始能保障少年健全之自我成長者,得敘明理由並檢具輔導相關紀錄、有關資料及證據,請求少年法院處理之,並持續依前項規定辦理。
少年輔導委員會對於少年有第三條第一項第二款行為所用、所生或所得之物,得扣留、保管之,除依前項規定檢具請求少年法院處理者外,應予沒入、銷毀、發還或為適當之處理;其要件、方式、程序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由行政院會同司法院定之。
直轄市、縣(市)政府少年輔導委員會應由具備社會工作、心理、教育、家庭教育或其他相關專業之人員,辦理第二項至第六項之事務;少年輔導委員會之設置、輔導方式、辦理事務、評估及請求少年法院處理等事項之辦法,由行政院會同司法院定之。
於中華民國一百十二年七月一日前,司法警察官、檢察官、法院、對於少年有監督權人、少年之肄業學校、從事少年保護事業之機關或機構,發現少年有第三條第一項第二款之情形者,得移送或請求少年法院處理之。
第十八條之一
司法警察官或司法警察為調查少年觸犯刑罰法律之行為,必要時,得使用通知書,通知少年、少年之法定代理人、現在保護少年之人或其他適當之人到場。
前項通知書,由司法警察機關主管長官簽名,並應記載下列事項:
一、受通知人之姓名、性別、出生年月日、身分證明文件編號及住、居所。
二、事由。
三、應到之日、時、處所。
四、少年無正當理由不到場者,得報請該管少年法院法官核發同行書強制其到場之意旨。
司法警察官或司法警察未使用通知書通知第一項所定之人到場者,應於通知時,告知前項第一款至第三款之事項。
司法警察官或司法警察詢問、同行、逕行同行、逮捕或接受少年時,應即告知少年、少年之法定代理人或現在保護少年之人第三條之二第一項各款事項;少年有第三條之一第三項或第四項所定情形者,並應依各該項規定辦理。
前項通知書,由司法警察機關主管長官簽名,並應記載下列事項:
一、受通知人之姓名、性別、出生年月日、身分證明文件編號及住、居所。
二、事由。
三、應到之日、時、處所。
四、少年無正當理由不到場者,得報請該管少年法院法官核發同行書強制其到場之意旨。
司法警察官或司法警察未使用通知書通知第一項所定之人到場者,應於通知時,告知前項第一款至第三款之事項。
司法警察官或司法警察詢問、同行、逕行同行、逮捕或接受少年時,應即告知少年、少年之法定代理人或現在保護少年之人第三條之二第一項各款事項;少年有第三條之一第三項或第四項所定情形者,並應依各該項規定辦理。
司法警察官或司法警察為調查少年觸犯刑罰法律之行為,必要時,得使用通知書,通知少年、少年之法定代理人、現在保護少年之人或其他適當之人到場。
前項通知書,由司法警察機關主管長官簽名,並應記載下列事項:
一、受通知人之姓名、性別、出生年月日、身分證明文件編號及住、居所。
二、事由。
三、應到之日、時、處所。
四、少年無正當理由不到場者,得報請該管少年法院法官核發同行書強制其到場之意旨。
司法警察官或司法警察未使用通知書通知第一項所定之人到場者,應於通知時,告知前項第一款至第三款之事項。
司法警察官或司法警察詢問、同行、逕行同行、逮捕或接受少年時,應即告知少年、少年之法定代理人或現在保護少年之人第三條之二第一項各款事項;少年有第三條之一第三項或第四項所定情形者,並應依各該項規定辦理。
前項通知書,由司法警察機關主管長官簽名,並應記載下列事項:
一、受通知人之姓名、性別、出生年月日、身分證明文件編號及住、居所。
二、事由。
三、應到之日、時、處所。
四、少年無正當理由不到場者,得報請該管少年法院法官核發同行書強制其到場之意旨。
司法警察官或司法警察未使用通知書通知第一項所定之人到場者,應於通知時,告知前項第一款至第三款之事項。
司法警察官或司法警察詢問、同行、逕行同行、逮捕或接受少年時,應即告知少年、少年之法定代理人或現在保護少年之人第三條之二第一項各款事項;少年有第三條之一第三項或第四項所定情形者,並應依各該項規定辦理。
立法說明
一、本條新增。
二、司法警察官或司法警察發現少年有或疑有觸犯刑罰法律之行為時,為確定該事件應否依第三條第一項、第十八條第一項移送少年法院處理,並讓少年法院儘速確認審判權之有無,司法警察官或司法警察於將事件移送少年法院前,自有先行通知少年到場,以詢問人別、觸犯刑罰法律行為之基礎事實、有關證據及可資參考之資料等事項之必要。另參照第三條之一第一項規定,亦應通知少年之法定代理人、現在保護少年之人或其他適當之人到場。爰參考第二十一條第一項、刑事訴訟法第七十一條之一第一項前段規定,訂定第一項。
三、參考第二十一條第三項、刑事訴訟法第七十一條之一第一項後段及第二項,訂定第二項。
四、如司法警察官或司法警察未依第一項規定使用通知書,而以電話或口頭等方式通知少年、少年之法定代理人、現在保護少年之人或其他適當之人到場者,依舉重明輕之法理,仍應於通知時告知第二項第一款至第三款等事項,並記明警詢筆錄,俾利後續查考,爰訂定第三項。惟以此種方式通知而未到場者,不得報請該管少年法院法官核發同行書,以維護少年權益。
五、參照第三條之一、第三條之二、兒童權利公約第三十七條(d)、兒童權利公約第二十四號一般性意見第四十點、第四十六點至第四十八點、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第九條第二項等規定意旨,訂定第四項。另本項所稱司法警察官或司法警察逮捕或接受之少年,係指十四歲以上未滿十八歲少年,併予敘明。
二、司法警察官或司法警察發現少年有或疑有觸犯刑罰法律之行為時,為確定該事件應否依第三條第一項、第十八條第一項移送少年法院處理,並讓少年法院儘速確認審判權之有無,司法警察官或司法警察於將事件移送少年法院前,自有先行通知少年到場,以詢問人別、觸犯刑罰法律行為之基礎事實、有關證據及可資參考之資料等事項之必要。另參照第三條之一第一項規定,亦應通知少年之法定代理人、現在保護少年之人或其他適當之人到場。爰參考第二十一條第一項、刑事訴訟法第七十一條之一第一項前段規定,訂定第一項。
三、參考第二十一條第三項、刑事訴訟法第七十一條之一第一項後段及第二項,訂定第二項。
四、如司法警察官或司法警察未依第一項規定使用通知書,而以電話或口頭等方式通知少年、少年之法定代理人、現在保護少年之人或其他適當之人到場者,依舉重明輕之法理,仍應於通知時告知第二項第一款至第三款等事項,並記明警詢筆錄,俾利後續查考,爰訂定第三項。惟以此種方式通知而未到場者,不得報請該管少年法院法官核發同行書,以維護少年權益。
五、參照第三條之一、第三條之二、兒童權利公約第三十七條(d)、兒童權利公約第二十四號一般性意見第四十點、第四十六點至第四十八點、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第九條第二項等規定意旨,訂定第四項。另本項所稱司法警察官或司法警察逮捕或接受之少年,係指十四歲以上未滿十八歲少年,併予敘明。
第十八條之二
少年經合法通知,無正當理由不到場者,司法警察官或司法警察於必要時,得報請該管少年法院法官核發同行書,強制其到場。
少年經合法通知,無正當理由不到場者,司法警察官或司法警察於必要時,得報請該管少年法院法官核發同行書,強制其到場。
立法說明
一、本條新增。
二、少年經合法通知後,如無正當理由不到場,將影響司法警察官或司法警察對少年觸犯刑罰法律行為事件之調查,倘調查一再延宕,未必符合少年最佳利益,亦有損被害人權益,故必要時,應有強制少年到場接受詢問之機制。由於此等強制處分,干涉少年之人身自由,應符合法官保留原則。考量受強制處分之對象係少年,參照第一條立法目的、兒童權利公約第三條第一項、第三十七條(b)等規定意旨,自以報請具有處理少年事件專業之少年法院法官核發同行書為宜,由少年法院自是否合目的性及必要性,並本於比例原則及少年最佳利益予以審酌,爰訂定本條。
二、少年經合法通知後,如無正當理由不到場,將影響司法警察官或司法警察對少年觸犯刑罰法律行為事件之調查,倘調查一再延宕,未必符合少年最佳利益,亦有損被害人權益,故必要時,應有強制少年到場接受詢問之機制。由於此等強制處分,干涉少年之人身自由,應符合法官保留原則。考量受強制處分之對象係少年,參照第一條立法目的、兒童權利公約第三條第一項、第三十七條(b)等規定意旨,自以報請具有處理少年事件專業之少年法院法官核發同行書為宜,由少年法院自是否合目的性及必要性,並本於比例原則及少年最佳利益予以審酌,爰訂定本條。
第十八條之三
司法警察官或司法警察因調查少年觸犯刑罰法律之行為,有下列各款情形之一者,得不經通知,逕行報請該管少年法院法官核發同行書,強制少年到場:
一、逃匿或有事實足認為有逃匿之虞。
二、有事實足認為有湮滅、偽造、變造證據或串證之虞。
三、所觸犯之刑罰法律為死刑、無期徒刑或最輕本刑為五年以上有期徒刑之罪。
一、逃匿或有事實足認為有逃匿之虞。
二、有事實足認為有湮滅、偽造、變造證據或串證之虞。
三、所觸犯之刑罰法律為死刑、無期徒刑或最輕本刑為五年以上有期徒刑之罪。
司法警察官或司法警察因調查少年觸犯刑罰法律之行為,有下列各款情形之一者,得不經通知,逕行報請該管少年法院法官核發同行書,強制少年到場:
一、逃匿或有事實足認為有逃匿之虞。
二、有事實足認為有湮滅、偽造、變造證據或串證之虞。
三、所觸犯之刑罰法律為死刑、無期徒刑或最輕本刑為五年以上有期徒刑之罪。
一、逃匿或有事實足認為有逃匿之虞。
二、有事實足認為有湮滅、偽造、變造證據或串證之虞。
三、所觸犯之刑罰法律為死刑、無期徒刑或最輕本刑為五年以上有期徒刑之罪。
立法說明
一、本條新增。
二、司法警察官或司法警察因調查少年觸犯刑罰法律之行為,有本條所列各款情形之一時,如須經合法通知,少年無正當理由不到場始得報請少年法院法官核發同行書,恐無法達到適時保護少年及被害人權益、確保少年到場以釐清事實或保全證據等功能。爰參考刑事訴訟法第七十六條第二款至第四款規定(該條第一款所定「無一定之住、居所」,考量少年可能因跟隨父母關係,致無一定之住、居所,且如有逃匿情事,已屬本條第一款事由,故未列入),並審酌第一條立法目的、兒童權利公約第三條第一項、第三十七條(b)之保護意旨,以及欲達成目的與手段間之比例原則,訂定本條。
二、司法警察官或司法警察因調查少年觸犯刑罰法律之行為,有本條所列各款情形之一時,如須經合法通知,少年無正當理由不到場始得報請少年法院法官核發同行書,恐無法達到適時保護少年及被害人權益、確保少年到場以釐清事實或保全證據等功能。爰參考刑事訴訟法第七十六條第二款至第四款規定(該條第一款所定「無一定之住、居所」,考量少年可能因跟隨父母關係,致無一定之住、居所,且如有逃匿情事,已屬本條第一款事由,故未列入),並審酌第一條立法目的、兒童權利公約第三條第一項、第三十七條(b)之保護意旨,以及欲達成目的與手段間之比例原則,訂定本條。
第十八條之四
司法警察官或司法警察因調查少年觸犯刑罰法律之行為,有下列各款情形之一而情況急迫者,得逕行同行之:
一、因現行犯之供述,且有事實足認為共同觸犯刑罰法律。
二、少年於收容、羈押、執行感化教育或徒刑之執行中脫逃。
三、有事實足認為觸犯刑罰法律,經被盤查而逃逸。
四、所觸犯之刑罰法律為死刑、無期徒刑或最輕本刑為五年以上有期徒刑之罪,有事實足認為有逃匿之虞。
前項第一款及第三款,於所觸犯之刑罰法律顯係最重本刑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專科罰金之罪,不適用之。
第一項同行,以其急迫情況不及向該管少年法院法官報請核發同行書者為限,於執行後,應即報請該管少年法院法官簽發同行書。如法官不簽發時,應即將被同行少年釋放。
一、因現行犯之供述,且有事實足認為共同觸犯刑罰法律。
二、少年於收容、羈押、執行感化教育或徒刑之執行中脫逃。
三、有事實足認為觸犯刑罰法律,經被盤查而逃逸。
四、所觸犯之刑罰法律為死刑、無期徒刑或最輕本刑為五年以上有期徒刑之罪,有事實足認為有逃匿之虞。
前項第一款及第三款,於所觸犯之刑罰法律顯係最重本刑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專科罰金之罪,不適用之。
第一項同行,以其急迫情況不及向該管少年法院法官報請核發同行書者為限,於執行後,應即報請該管少年法院法官簽發同行書。如法官不簽發時,應即將被同行少年釋放。
司法警察官或司法警察因調查少年觸犯刑罰法律之行為,有下列各款情形之一而情況急迫者,得逕行同行之:
一、因現行犯之供述,且有事實足認為共同觸犯刑罰法律。
二、少年於收容、羈押、執行感化教育或徒刑之執行中脫逃。
三、有事實足認為觸犯刑罰法律,經被盤查而逃逸。
四、所觸犯之刑罰法律為死刑、無期徒刑或最輕本刑為五年以上有期徒刑之罪,有事實足認為有逃匿之虞。
前項第一款及第三款,於所觸犯之刑罰法律顯係最重本刑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專科罰金之罪,不適用之。
第一項同行,以其急迫情況不及向該管少年法院法官報請核發同行書者為限,於執行後,應即報請該管少年法院法官簽發同行書。如法官不簽發時,應即將被同行少年釋放。
一、因現行犯之供述,且有事實足認為共同觸犯刑罰法律。
二、少年於收容、羈押、執行感化教育或徒刑之執行中脫逃。
三、有事實足認為觸犯刑罰法律,經被盤查而逃逸。
四、所觸犯之刑罰法律為死刑、無期徒刑或最輕本刑為五年以上有期徒刑之罪,有事實足認為有逃匿之虞。
前項第一款及第三款,於所觸犯之刑罰法律顯係最重本刑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專科罰金之罪,不適用之。
第一項同行,以其急迫情況不及向該管少年法院法官報請核發同行書者為限,於執行後,應即報請該管少年法院法官簽發同行書。如法官不簽發時,應即將被同行少年釋放。
立法說明
一、本條新增。
二、司法警察官或司法警察於調查少年觸犯刑罰法律事件時,倘發現少年有第一項所定各款情形之一,而情況急迫者,如不能逕行同行,將影響事件之調查,執行確定裁判或收容、羈押之處分,亦無法適時保護少年。為利實務運作,爰參考第二十七條第一項第一款及刑事訴訟法第八十八條之一第一項各款規定,同時衡酌第一條立法目的、兒童權利公約第三條第一項、第三十七條(b)之規定意旨,以及欲達成目的與手段間之比例原則,訂定第一項及第二項。
三、同行干預少年之人身自由,屬強制處分事項,本應適用法官保留原則。縱因實務運作之需,而有由司法警察官或司法警察逕行同行之必要,亦應以是否屬急迫情況且來不及向該管少年法院法官報請核發同行書為前提,爰參考刑事訴訟法第八十八條之一第二項規定,訂定第三項。
二、司法警察官或司法警察於調查少年觸犯刑罰法律事件時,倘發現少年有第一項所定各款情形之一,而情況急迫者,如不能逕行同行,將影響事件之調查,執行確定裁判或收容、羈押之處分,亦無法適時保護少年。為利實務運作,爰參考第二十七條第一項第一款及刑事訴訟法第八十八條之一第一項各款規定,同時衡酌第一條立法目的、兒童權利公約第三條第一項、第三十七條(b)之規定意旨,以及欲達成目的與手段間之比例原則,訂定第一項及第二項。
三、同行干預少年之人身自由,屬強制處分事項,本應適用法官保留原則。縱因實務運作之需,而有由司法警察官或司法警察逕行同行之必要,亦應以是否屬急迫情況且來不及向該管少年法院法官報請核發同行書為前提,爰參考刑事訴訟法第八十八條之一第二項規定,訂定第三項。
第十八條之五
司法警察官或司法警察同行觸犯刑罰法律之少年,應自同行時起二十四小時內,指派妥適人員,將少年連同卷證,護送該管少年法院處理。但法官通知其即時護送者,應即護送。
檢察官、司法警察官或司法警察發現被逕行拘提之人為少年者,應依前項規定處理。
前二項情形,其關係人之筆錄或有關證據,如因情況急迫,不及蒐集調查者,得由原移送機關於三日內補送之。
檢察官、司法警察官或司法警察發現被逕行拘提之人為少年者,應依前項規定處理。
前二項情形,其關係人之筆錄或有關證據,如因情況急迫,不及蒐集調查者,得由原移送機關於三日內補送之。
司法警察官或司法警察同行觸犯刑罰法律之少年,應自同行時起二十四小時內,指派妥適人員,將少年連同卷證,護送該管少年法院處理。但法官通知其即時護送者,應即護送。
檢察官、司法警察官或司法警察發現被逕行拘提之人為少年者,應依前項規定處理。
前二項情形,其關係人之筆錄或有關證據,如因情況急迫,不及蒐集調查者,得由原移送機關於三日內補送之。
檢察官、司法警察官或司法警察發現被逕行拘提之人為少年者,應依前項規定處理。
前二項情形,其關係人之筆錄或有關證據,如因情況急迫,不及蒐集調查者,得由原移送機關於三日內補送之。
立法說明
一、本條新增。
二、參照司法院釋字第一三○號解釋意旨,司法警察官或司法警察依法同行觸犯刑罰法律行為之少年後,應依憲法第八條第二項規定,於二十四小時內,將少年護送至該管少年法院處理;如於逕行拘提後(例如刑事訴訟法第八十八條之一所列情形)始發現其人為十四歲以上未滿十八歲之少年者,參照第二條、第三條第一項第一款、第十八條第一項、兒童權利公約第三條第一項、第三十七條(d)、兒童權利公約第二十四號一般性意見第九十點、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第九條第三項等,亦應自逕行拘提時起二十四小時內移送該管少年法院處理,並宜斟酌少年之年齡、身心狀況等,指派如社工等妥適人員為之,始符少年利益。爰訂定本條。另有關應於二十四小時內護送少年至少年法院部分,倘有須通知及等候少年陪同之人到場之時間(合計不得逾四小時)、夜間不得詢問、因交通障礙或其他不可抗力事由所生不得已之遲滯、在途護送時間、因少年身體健康突發之事由事實上不能訊問、等候少年輔佐人、兒少心理衛生或其他專業人士、通譯到場、經法院提審等情形時,因非屬司法警察官或司法警察得行使職權之時間,自應不予計入,惟不得有不必要之遲延(即除第三條之一第二項至第四項、第三條之二第二項、第三條之四第二項之特別規定外,依第一條之一準用刑事訴訟法第九十三條之一第一項等不予計入二十四小時之情形),併予敘明。
三、本條第二項所定之逕行拘提,係因不知被拘提之人為少年而依刑事訴訟法有關規定辦理,則於執行拘提後,應為刑事訴訟法第八十九條之告知。但於知悉被逕行拘提之人為少年時,即應依第三條之一至第三條之四有關規定辦理。
四、又實務上亦可能發生於逕行拘提後始發現其人為十二歲以上未滿十四歲之人之情形,有鑑於本條規範係保障被剝奪自由之少年能儘速由少年法院審查該等剝奪自由是否合法,故未於第二項規定以十四歲以上未滿十八歲之人為限;惟此時於移送該未滿十四歲少年至少年法院之過程中,應注意該等年紀較幼少年之自我健全成長發展而調整拘束其身體之手段(例如不施用手銬、腳鐐等)。
五、少年如單純僅有第三條第一項第二款所定曝險事由,因並未觸犯刑罰法律,本無刑事訴訟法有關逕行拘提規定之適用,除少年有依其他法律規定得限制其人身自由之事由外(例如警察職權行使法第十九條所定得為管束之情形),司法警察官或司法警察自不應限制其人身自由,併予敘明。
二、參照司法院釋字第一三○號解釋意旨,司法警察官或司法警察依法同行觸犯刑罰法律行為之少年後,應依憲法第八條第二項規定,於二十四小時內,將少年護送至該管少年法院處理;如於逕行拘提後(例如刑事訴訟法第八十八條之一所列情形)始發現其人為十四歲以上未滿十八歲之少年者,參照第二條、第三條第一項第一款、第十八條第一項、兒童權利公約第三條第一項、第三十七條(d)、兒童權利公約第二十四號一般性意見第九十點、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第九條第三項等,亦應自逕行拘提時起二十四小時內移送該管少年法院處理,並宜斟酌少年之年齡、身心狀況等,指派如社工等妥適人員為之,始符少年利益。爰訂定本條。另有關應於二十四小時內護送少年至少年法院部分,倘有須通知及等候少年陪同之人到場之時間(合計不得逾四小時)、夜間不得詢問、因交通障礙或其他不可抗力事由所生不得已之遲滯、在途護送時間、因少年身體健康突發之事由事實上不能訊問、等候少年輔佐人、兒少心理衛生或其他專業人士、通譯到場、經法院提審等情形時,因非屬司法警察官或司法警察得行使職權之時間,自應不予計入,惟不得有不必要之遲延(即除第三條之一第二項至第四項、第三條之二第二項、第三條之四第二項之特別規定外,依第一條之一準用刑事訴訟法第九十三條之一第一項等不予計入二十四小時之情形),併予敘明。
三、本條第二項所定之逕行拘提,係因不知被拘提之人為少年而依刑事訴訟法有關規定辦理,則於執行拘提後,應為刑事訴訟法第八十九條之告知。但於知悉被逕行拘提之人為少年時,即應依第三條之一至第三條之四有關規定辦理。
四、又實務上亦可能發生於逕行拘提後始發現其人為十二歲以上未滿十四歲之人之情形,有鑑於本條規範係保障被剝奪自由之少年能儘速由少年法院審查該等剝奪自由是否合法,故未於第二項規定以十四歲以上未滿十八歲之人為限;惟此時於移送該未滿十四歲少年至少年法院之過程中,應注意該等年紀較幼少年之自我健全成長發展而調整拘束其身體之手段(例如不施用手銬、腳鐐等)。
五、少年如單純僅有第三條第一項第二款所定曝險事由,因並未觸犯刑罰法律,本無刑事訴訟法有關逕行拘提規定之適用,除少年有依其他法律規定得限制其人身自由之事由外(例如警察職權行使法第十九條所定得為管束之情形),司法警察官或司法警察自不應限制其人身自由,併予敘明。
第十八條之六
前條規定,於檢察官、司法警察官、司法警察逮捕、接受或發現被逮捕之人為少年時,準用之。
前項少年所觸犯之刑罰法律顯係最重本刑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專科罰金之罪時,司法警察官或司法警察得填載不護送報告書,以傳真或其他適當方式,報請該管少年法院法官許可後,不予護送,逕行釋放。但法官未許可者,應即護送。
司法警察官、司法警察依前項規定不護送少年時,應將法官批示許可不護送報告書附於警卷內,檢同相關卷證於七日內將案件移送該管少年法院處理。
前項少年所觸犯之刑罰法律顯係最重本刑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專科罰金之罪時,司法警察官或司法警察得填載不護送報告書,以傳真或其他適當方式,報請該管少年法院法官許可後,不予護送,逕行釋放。但法官未許可者,應即護送。
司法警察官、司法警察依前項規定不護送少年時,應將法官批示許可不護送報告書附於警卷內,檢同相關卷證於七日內將案件移送該管少年法院處理。
前條規定,於檢察官、司法警察官、司法警察逮捕、接受或發現被逮捕之人為少年時,準用之。
前項少年所觸犯之刑罰法律顯係最重本刑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專科罰金之罪時,司法警察官或司法警察得填載不護送報告書,以傳真或其他適當方式,報請該管少年法院法官許可後,不予護送,逕行釋放。但法官未許可者,應即護送。
司法警察官、司法警察依前項規定不護送少年時,應將法官批示許可不護送報告書附於警卷內,檢同相關卷證於七日內將案件移送該管少年法院處理。
前項少年所觸犯之刑罰法律顯係最重本刑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專科罰金之罪時,司法警察官或司法警察得填載不護送報告書,以傳真或其他適當方式,報請該管少年法院法官許可後,不予護送,逕行釋放。但法官未許可者,應即護送。
司法警察官、司法警察依前項規定不護送少年時,應將法官批示許可不護送報告書附於警卷內,檢同相關卷證於七日內將案件移送該管少年法院處理。
立法說明
一、本條新增。
二、檢察官、司法警察官或司法警察逮捕或接受之現行犯或準現行犯為少年時,參照司法院釋字第一三○號解釋意旨,自亦應於二十四小時內移送該管少年法院,爰訂定第一項規定。
三、少年如所觸犯之刑罰法律顯係最重本刑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專科罰金之罪時,因所觸犯之刑罰法律較輕,為減省護送少年至該管少年法院所需之勞力時間及費用,宜有得不予護送之規定。爰參考兒童權利公約第二十四號一般性意見第八十三點(締約國應立即著手實施相關進程,最大限度地降低對拘留的依賴程度)、少年法院與相關機關處理少年事件聯繫辦法第十六條、刑事訴訟法第九十二條第二項規定,訂定第二項及第三項關於不護送少年及其處理之規定。又檢察官依第一項逮捕、接受或發現被逮捕之人為觸犯第二項刑罰法律之少年時,得交由司法警察官或司法警察依第二項及第三項規定處理,併予敘明。
二、檢察官、司法警察官或司法警察逮捕或接受之現行犯或準現行犯為少年時,參照司法院釋字第一三○號解釋意旨,自亦應於二十四小時內移送該管少年法院,爰訂定第一項規定。
三、少年如所觸犯之刑罰法律顯係最重本刑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專科罰金之罪時,因所觸犯之刑罰法律較輕,為減省護送少年至該管少年法院所需之勞力時間及費用,宜有得不予護送之規定。爰參考兒童權利公約第二十四號一般性意見第八十三點(締約國應立即著手實施相關進程,最大限度地降低對拘留的依賴程度)、少年法院與相關機關處理少年事件聯繫辦法第十六條、刑事訴訟法第九十二條第二項規定,訂定第二項及第三項關於不護送少年及其處理之規定。又檢察官依第一項逮捕、接受或發現被逮捕之人為觸犯第二項刑罰法律之少年時,得交由司法警察官或司法警察依第二項及第三項規定處理,併予敘明。
第十八條之七
司法警察官因調查少年觸犯刑罰法律之行為,必要時,得準用刑事訴訟法、通訊保障及監察法關於人證、鑑定、搜索、扣押、證據保全及通訊監察之規定,逕向該管少年法院聲請或陳報之。
司法警察官因調查少年觸犯刑罰法律之行為,必要時,得準用刑事訴訟法、通訊保障及監察法關於人證、鑑定、搜索、扣押、證據保全及通訊監察之規定,逕向該管少年法院聲請或陳報之。
立法說明
一、本條新增。
二、司法警察官於少年事件移送少年法院前,為初步調查少年有無觸犯刑罰法律之行為,亦可能有傳喚證人、進行搜索、扣押、證據保全、調取票、通訊監察、鑑定,或附帶搜索、逕行搜索、自願性同意搜索、附帶扣押、緊急監察或調取通信記錄等行為之必要。此等證據調查或強制措施,實施之對象為少年,審酌第一條立法目的、兒童權利公約第三條第一項、第四十條第一項、第二項(a)、兒童權利公約第二十四號一般性意見第四十一點等保護意旨,由司法警察官逕向少年法院聲請,或於執行後向少年法院陳報許可,訂定本條。
三、因檢察官在監聽、搜索、扣押等強制處分之偵查程序中,即屬第十八條第一項之執行職務,於採該等強制處分偵查過程發現案件係屬少年觸犯刑罰法律之行為時,應依該規定移由少年法院處理(即全件移送原則或稱少年法院先議權)。若無其他成年人刑事案件牽涉其中,檢察官應不得再對少年為後續偵查。又如檢察官在偵查過程發現係成少共犯之案件,承辦檢察官除將觸法少年部分移由少年法院處理外,則得對成年人刑事案件部分進行後續偵查,自不待言。
四、另參照憲法法庭一百十一年憲判字第一號判決之意旨,少年如因違反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第三十五條第五項規定,司法警察官認有對其實施血液酒精濃度測試,自應向該管少年法院聲請核發鑑定許可書始得為之,併此敘明。
二、司法警察官於少年事件移送少年法院前,為初步調查少年有無觸犯刑罰法律之行為,亦可能有傳喚證人、進行搜索、扣押、證據保全、調取票、通訊監察、鑑定,或附帶搜索、逕行搜索、自願性同意搜索、附帶扣押、緊急監察或調取通信記錄等行為之必要。此等證據調查或強制措施,實施之對象為少年,審酌第一條立法目的、兒童權利公約第三條第一項、第四十條第一項、第二項(a)、兒童權利公約第二十四號一般性意見第四十一點等保護意旨,由司法警察官逕向少年法院聲請,或於執行後向少年法院陳報許可,訂定本條。
三、因檢察官在監聽、搜索、扣押等強制處分之偵查程序中,即屬第十八條第一項之執行職務,於採該等強制處分偵查過程發現案件係屬少年觸犯刑罰法律之行為時,應依該規定移由少年法院處理(即全件移送原則或稱少年法院先議權)。若無其他成年人刑事案件牽涉其中,檢察官應不得再對少年為後續偵查。又如檢察官在偵查過程發現係成少共犯之案件,承辦檢察官除將觸法少年部分移由少年法院處理外,則得對成年人刑事案件部分進行後續偵查,自不待言。
四、另參照憲法法庭一百十一年憲判字第一號判決之意旨,少年如因違反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第三十五條第五項規定,司法警察官認有對其實施血液酒精濃度測試,自應向該管少年法院聲請核發鑑定許可書始得為之,併此敘明。
第十八條之八
對少年執行同行、逕行同行、協尋、護送或逮捕時,應注意其身體及名譽;除依少年之身心狀況、使用暴力情形、所處環境、年齡或其他事實,認有防止其自傷、傷人、脫逃或嚴重毀損他人財物之必要,且無其他約制方法外,不應對少年使用約束工具。
前項除外情形,不得逾必要之程度,避免公然暴露少年之約束工具及確保少年不致於因而受到侵害;認已無繼續使用之必要時,應即解除。
前二項使用約束工具之範圍、方式、程序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實施辦法,由行政院會同司法院定之。
前項除外情形,不得逾必要之程度,避免公然暴露少年之約束工具及確保少年不致於因而受到侵害;認已無繼續使用之必要時,應即解除。
前二項使用約束工具之範圍、方式、程序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實施辦法,由行政院會同司法院定之。
對少年執行同行、逕行同行、協尋、護送或逮捕時,應注意其身體及名譽;除依少年之身心狀況、使用暴力情形、所處環境、年齡或其他事實,認有防止其自傷、傷人、脫逃或嚴重毀損他人財物之必要,且無其他約制方法外,不應對少年使用約束工具。
前項除外情形,不得逾必要之程度,避免公然暴露少年之約束工具及確保少年不致於因而受到侵害;認已無繼續使用之必要時,應即解除。
前二項使用約束工具之範圍、方式、程序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實施辦法,由行政院會同司法院定之。
前項除外情形,不得逾必要之程度,避免公然暴露少年之約束工具及確保少年不致於因而受到侵害;認已無繼續使用之必要時,應即解除。
前二項使用約束工具之範圍、方式、程序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實施辦法,由行政院會同司法院定之。
立法說明
一、本條新增。
二、依第十八條第一項、第二十二條至第二十三條之一、第二十七條、第六十六條、第七十條及第七十一條、少年法院與相關機關處理少年事件聯繫辦法第十五條等規定,對少年執行同行、逕行同行、協尋、護送或逮捕時,如有使用約束少年身體自由工具之必要,參照兒童權利公約第三十七條(b)、(c)、兒童權利公約第二十四號一般性意見第九十五點(六):「只有在兒童對自己或他人構成直接傷害威脅時,才可使用行動制約或強力,而且只有在所有其他控制手段均已用盡時才可採用。行動制約不應當用於迫使就範,絕不應蓄意施加痛苦,也絕不能將其用作懲罰手段。使用行動制約或強力,包括身體、器具和醫學或藥物制約時,應在醫療和(或)心理學專業人員的密切、直接和持續掌控下進行。設施工作人員應接受關於適用標準的培訓,而違反規則和標準使用制約或強力的工作人員應受適當懲處。各國應記錄、監測和評價所有使用制約或強力的事件,確保將其減少到最低限度。」、聯合國保護被剝奪自由少年規則(又稱哈瓦那規則)第六十三點:「禁止為任何目的使用束縛工具和武力,但規則第六十四點規定者除外。」、第六十四點:「束縛工具和武力只有在特殊情況下,當所有其他控制方法都已用盡並證明無效時才能使用,並必須有法律和條例的明文授權和規定。使用束縛工具和武力不應造成屈辱或侮辱,使用範圍應有限,時間應盡可能短。為了防止少年自我傷害、傷害他人或嚴重毀壞財物,可根據所長的命令使用束縛工具。如發生這種情況,所長應立即與醫護及其他有關人員磋商,並報告上級管理當局。」、瑞士聯邦關於警察強制與警察處分執行之施行細則(Verordnung uber die Anwendung polizeilichen Zwangs und polizeilicher Massnahmen im Zustandigkeitsbereich des Bundes)第二十三條第四項:「解送受處分人時必須施用戒具者,原則上應確保其不致於受到第三人之侵害。」等意旨,明訂使用約束工具之時機,以及使用時應符合比例原則,並避免暴露於公眾影響少年隱私,或因使用約束工具造成少年於護送中遭受攻擊等權益侵害,爰訂定第一項及第二項。
三、有關依第一項及第二項對少年使用約束工具時,其範圍、方式、程序及其他應遵行事項等細節事項,涉及司法警察機關、法院及檢察署職權之行使,爰訂定第三項,授權由行政院會同司法院訂定實施辦法,俾利實務運作。
二、依第十八條第一項、第二十二條至第二十三條之一、第二十七條、第六十六條、第七十條及第七十一條、少年法院與相關機關處理少年事件聯繫辦法第十五條等規定,對少年執行同行、逕行同行、協尋、護送或逮捕時,如有使用約束少年身體自由工具之必要,參照兒童權利公約第三十七條(b)、(c)、兒童權利公約第二十四號一般性意見第九十五點(六):「只有在兒童對自己或他人構成直接傷害威脅時,才可使用行動制約或強力,而且只有在所有其他控制手段均已用盡時才可採用。行動制約不應當用於迫使就範,絕不應蓄意施加痛苦,也絕不能將其用作懲罰手段。使用行動制約或強力,包括身體、器具和醫學或藥物制約時,應在醫療和(或)心理學專業人員的密切、直接和持續掌控下進行。設施工作人員應接受關於適用標準的培訓,而違反規則和標準使用制約或強力的工作人員應受適當懲處。各國應記錄、監測和評價所有使用制約或強力的事件,確保將其減少到最低限度。」、聯合國保護被剝奪自由少年規則(又稱哈瓦那規則)第六十三點:「禁止為任何目的使用束縛工具和武力,但規則第六十四點規定者除外。」、第六十四點:「束縛工具和武力只有在特殊情況下,當所有其他控制方法都已用盡並證明無效時才能使用,並必須有法律和條例的明文授權和規定。使用束縛工具和武力不應造成屈辱或侮辱,使用範圍應有限,時間應盡可能短。為了防止少年自我傷害、傷害他人或嚴重毀壞財物,可根據所長的命令使用束縛工具。如發生這種情況,所長應立即與醫護及其他有關人員磋商,並報告上級管理當局。」、瑞士聯邦關於警察強制與警察處分執行之施行細則(Verordnung uber die Anwendung polizeilichen Zwangs und polizeilicher Massnahmen im Zustandigkeitsbereich des Bundes)第二十三條第四項:「解送受處分人時必須施用戒具者,原則上應確保其不致於受到第三人之侵害。」等意旨,明訂使用約束工具之時機,以及使用時應符合比例原則,並避免暴露於公眾影響少年隱私,或因使用約束工具造成少年於護送中遭受攻擊等權益侵害,爰訂定第一項及第二項。
三、有關依第一項及第二項對少年使用約束工具時,其範圍、方式、程序及其他應遵行事項等細節事項,涉及司法警察機關、法院及檢察署職權之行使,爰訂定第三項,授權由行政院會同司法院訂定實施辦法,俾利實務運作。
第十八條之九
少年法院接受移送、報告或請求之事件後,認為有關證據或其他可供參考之資料未完備者,得於收案後以書面敘明應補足或調查之部分,並指定期間將卷證發回或發交司法警察機關或其他相關機關補足或調查;受發回或發交之機關應於限定之期間內補正。
少年法院接受移送、報告或請求之事件後,認為有關證據或其他可供參考之資料未完備者,得於收案後以書面敘明應補足或調查之部分,並指定期間將卷證發回或發交司法警察機關或其他相關機關補足或調查;受發回或發交之機關應於限定之期間內補正。
立法說明
一、本條新增。
二、少年法院接受移送、報告或請求之事件後(第十七條、第十八條第一項、第六項參照),如認為有關證據或其他可供參考之資料未完備者,少年法院於依第十九條規定,將案件交少年調查官進行少年需保護性之調查前,得指明調查及應蒐集之證據或調查不足之部分,並限定期間發回原移送之司法警察機關或發交請其他司法警察機關或相關機關進行或協助調查與補正,以利事件之進行,爰參照第二十五條、少年保護事件審理細則第二十六條第二項、少年法院與相關機關處理少年事件聯繫辦法第六條等規定,增訂本條。
三、又案件無論經發回、發交予原移送之司法警察機關或發交請其他司法警察機關或相關機關,均不影響該事件已繫屬於少年法院之效力,故於該等候調查與補正之過程中,案件之分案方式、案號及時間之計算,宜另行訂立相關規定予以規範。惟少年法院於該受發交或發查之機關進行補正後,除明顯無審判權之誤送(例如將涉及觸法行為之兒童移送至少年法院)得予以行政簽結外,如認案件應不付審理者外,仍應敘明理由而為不付審理之裁定。
二、少年法院接受移送、報告或請求之事件後(第十七條、第十八條第一項、第六項參照),如認為有關證據或其他可供參考之資料未完備者,少年法院於依第十九條規定,將案件交少年調查官進行少年需保護性之調查前,得指明調查及應蒐集之證據或調查不足之部分,並限定期間發回原移送之司法警察機關或發交請其他司法警察機關或相關機關進行或協助調查與補正,以利事件之進行,爰參照第二十五條、少年保護事件審理細則第二十六條第二項、少年法院與相關機關處理少年事件聯繫辦法第六條等規定,增訂本條。
三、又案件無論經發回、發交予原移送之司法警察機關或發交請其他司法警察機關或相關機關,均不影響該事件已繫屬於少年法院之效力,故於該等候調查與補正之過程中,案件之分案方式、案號及時間之計算,宜另行訂立相關規定予以規範。惟少年法院於該受發交或發查之機關進行補正後,除明顯無審判權之誤送(例如將涉及觸法行為之兒童移送至少年法院)得予以行政簽結外,如認案件應不付審理者外,仍應敘明理由而為不付審理之裁定。
第二十一條
少年法院法官或少年調查官對於事件之調查,必要時得傳喚少年、少年之法定代理人或現在保護少年之人到場。
前項調查,應於相當期日前將調查之日、時及處所通知少年之輔佐人。
第一項之傳喚,應用通知書,記載左列事項,由法官簽名;其由少年調查官傳喚者,由少年調查官簽名:
一、被傳喚人之姓名、性別、年齡、出生地及住居所。
二、事由。
三、應到場之日、時及處所。
四、無正當理由不到場者,得強制其同行。
傳喚通知書應送達於被傳喚人。
前項調查,應於相當期日前將調查之日、時及處所通知少年之輔佐人。
第一項之傳喚,應用通知書,記載左列事項,由法官簽名;其由少年調查官傳喚者,由少年調查官簽名:
一、被傳喚人之姓名、性別、年齡、出生地及住居所。
二、事由。
三、應到場之日、時及處所。
四、無正當理由不到場者,得強制其同行。
傳喚通知書應送達於被傳喚人。
(不予修正,維持現行條文)
少年法院法官或少年調查官對於事件之調查,必要時得傳喚少年、少年之法定代理人或現在保護少年之人到場。
前項調查,應於相當期日前將調查之日、時及處所通知少年之輔佐人。
第一項之傳喚,應用通知書,記載左列事項,由法官簽名;其由少年調查官傳喚者,由少年調查官簽名:
一、被傳喚人之姓名、性別、年齡、出生地及住居所。
二、事由。
三、應到場之日、時及處所。
四、無正當理由不到場者,得強制其同行。
傳喚通知書應送達於被傳喚人。
第一項調查,除有正當事由而認不適宜者外,應傳喚被害人或其法定代理人到場陳述意見,並準用刑事訴訟法第兩百四十八條之一之規定。
前項調查,應於相當期日前將調查之日、時及處所通知少年之輔佐人。
第一項之傳喚,應用通知書,記載左列事項,由法官簽名;其由少年調查官傳喚者,由少年調查官簽名:
一、被傳喚人之姓名、性別、年齡、出生地及住居所。
二、事由。
三、應到場之日、時及處所。
四、無正當理由不到場者,得強制其同行。
傳喚通知書應送達於被傳喚人。
第一項調查,除有正當事由而認不適宜者外,應傳喚被害人或其法定代理人到場陳述意見,並準用刑事訴訟法第兩百四十八條之一之規定。
立法說明
一、大法官釋字805號解釋略謂:犯罪被害人(含少年事件被害人)到庭陳述意見之權利,乃被害人程序參與權所保障之基本內涵,為法院應遵循之正當法律程序之一環,自應受憲法之保障。少年保護事件之程序與刑事訴訟程序性質上固然有別,然其被害人於不牴觸少年保護事件立法目的之範圍內,仍應享有一定之到場陳述意見之權利與程序參與權。
二、爰上,增訂第五項,準用刑事訴訟法第二百四十條之一規定,保障少事法犯罪被害人於調查期間到場陳述意見之權利。
三、刑事訴訟法第二百四十八條之一「被害人於偵查中受訊問或詢問時,其法定代理人、配偶、直系或三親等內旁系血親、家長、家屬、醫師、心理師、輔導人員、社工人員或其信賴之人,經被害人同意後,得陪同在場,並得陳述意見。
前項規定,於得陪同在場之人為被告,或檢察官、檢察事務官、司法警察官或司法警察認其在場,有礙偵查程序之進行時,不適用之。」
二、爰上,增訂第五項,準用刑事訴訟法第二百四十條之一規定,保障少事法犯罪被害人於調查期間到場陳述意見之權利。
三、刑事訴訟法第二百四十八條之一「被害人於偵查中受訊問或詢問時,其法定代理人、配偶、直系或三親等內旁系血親、家長、家屬、醫師、心理師、輔導人員、社工人員或其信賴之人,經被害人同意後,得陪同在場,並得陳述意見。
前項規定,於得陪同在場之人為被告,或檢察官、檢察事務官、司法警察官或司法警察認其在場,有礙偵查程序之進行時,不適用之。」
第二十六條
少年法院於必要時,對於少年得以裁定為下列之處置:
一、責付於少年之法定代理人、家長、最近親屬、現在保護少年之人或其他適當之機關(構)、團體或個人,並得在事件終結前,交付少年調查官為適當之輔導。
二、命收容於少年觀護所進行身心評估及行為觀察,並提供鑑別報告。但以不能責付或以責付為顯不適當,而需收容者為限;少年、其法定代理人、現在保護少年之人或輔佐人,得隨時向少年法院聲請責付,以停止收容。
一、責付於少年之法定代理人、家長、最近親屬、現在保護少年之人或其他適當之機關(構)、團體或個人,並得在事件終結前,交付少年調查官為適當之輔導。
二、命收容於少年觀護所進行身心評估及行為觀察,並提供鑑別報告。但以不能責付或以責付為顯不適當,而需收容者為限;少年、其法定代理人、現在保護少年之人或輔佐人,得隨時向少年法院聲請責付,以停止收容。
少年法院於必要時,對於少年得以裁定為下列之處置:
一、責付於少年之法定代理人、家長、最近親屬、現在保護少年之人、適當之機關、福利、教養機構、醫療機構、執行過渡性教育措施或其他適當措施之處所、團體或個人,並得在事件終結前,交付少年調查官為適當之輔導。
二、命收容於少年觀護所進行身心評估及行為觀察,並提供鑑別報告。但以不能責付或以責付為顯不適當,而需收容者為限;少年、其法定代理人、現在保護少年之人或輔佐人,得隨時向少年法院聲請責付,以停止收容。
少年法院就少年故意致死亡、致重傷或侵害性自主權之事件,經審酌少年健全自我成長之保障與被害人或其家屬之保護,認有必要者,得於裁定責付時,命少年於事件終結確定前遵守下列事項:
一、禁止對被害人或其家屬之身體或財產實施危害。
二、禁止對被害人或其家屬為恐嚇、騷擾、接觸、跟蹤之行為。
三、禁止無正當理由接近被害人或其家屬之住居所、學校、工作場所或其他經常出入之特定場所特定距離。
四、禁止其他危害被害人或其家屬之事項。
少年法院就少年觸犯刑法第二編第二十八章之一,或以性影像觸犯刑法第三百零四條、第三百零五條及第三百四十六條之事件,經審酌少年健全自我成長之保障與被害人之保護,認有必要者,得命少年於事件終結確定前遵守下列事項:
一、前項第一款至第三款之事項。
二、禁止重製、散布、播送、交付、公然陳列,或以他法供人觀覽被害人之性影像。
三、提出或交付被害人之性影像。
四、移除或向網際網路平台提供者、網際網路應用服務提供者申請刪除已上傳之被害人之性影像。
五、禁止其他危害被害人之事項。
犯罪被害人權益保障法第三條第一款第二目、第三款、第六款、第三十七條、第三十八條、第四十條及第四十二條之規定,於前二項情形,準用之。
一、責付於少年之法定代理人、家長、最近親屬、現在保護少年之人、適當之機關、福利、教養機構、醫療機構、執行過渡性教育措施或其他適當措施之處所、團體或個人,並得在事件終結前,交付少年調查官為適當之輔導。
二、命收容於少年觀護所進行身心評估及行為觀察,並提供鑑別報告。但以不能責付或以責付為顯不適當,而需收容者為限;少年、其法定代理人、現在保護少年之人或輔佐人,得隨時向少年法院聲請責付,以停止收容。
少年法院就少年故意致死亡、致重傷或侵害性自主權之事件,經審酌少年健全自我成長之保障與被害人或其家屬之保護,認有必要者,得於裁定責付時,命少年於事件終結確定前遵守下列事項:
一、禁止對被害人或其家屬之身體或財產實施危害。
二、禁止對被害人或其家屬為恐嚇、騷擾、接觸、跟蹤之行為。
三、禁止無正當理由接近被害人或其家屬之住居所、學校、工作場所或其他經常出入之特定場所特定距離。
四、禁止其他危害被害人或其家屬之事項。
少年法院就少年觸犯刑法第二編第二十八章之一,或以性影像觸犯刑法第三百零四條、第三百零五條及第三百四十六條之事件,經審酌少年健全自我成長之保障與被害人之保護,認有必要者,得命少年於事件終結確定前遵守下列事項:
一、前項第一款至第三款之事項。
二、禁止重製、散布、播送、交付、公然陳列,或以他法供人觀覽被害人之性影像。
三、提出或交付被害人之性影像。
四、移除或向網際網路平台提供者、網際網路應用服務提供者申請刪除已上傳之被害人之性影像。
五、禁止其他危害被害人之事項。
犯罪被害人權益保障法第三條第一款第二目、第三款、第六款、第三十七條、第三十八條、第四十條及第四十二條之規定,於前二項情形,準用之。
(照司法院、行政院提案通過)
少年法院於必要時,對於少年得以裁定為下列之處置:
一、責付於少年之法定代理人、家長、最近親屬、現在保護少年之人、適當之機關、福利、教養機構、醫療機構、執行過渡性教育措施或其他適當措施之處所、團體或個人,並得在事件終結前,交付少年調查官為適當之輔導。
二、命收容於少年觀護所進行身心評估及行為觀察,並提供鑑別報告。但以不能責付或以責付為顯不適當,而需收容者為限;少年、其法定代理人、現在保護少年之人或輔佐人,得隨時向少年法院聲請責付,以停止收容。
少年法院就少年故意致死亡、致重傷或侵害性自主權之事件,經審酌少年健全自我成長之保障與被害人或其家屬之保護,認有必要者,得於裁定責付時,命少年於事件終結確定前遵守下列事項:
一、禁止對被害人或其家屬之身體或財產實施危害。
二、禁止對被害人或其家屬為恐嚇、騷擾、接觸、跟蹤之行為。
三、禁止無正當理由接近被害人或其家屬之住居所、學校、工作場所或其他經常出入之特定場所特定距離。
四、禁止其他危害被害人或其家屬之事項。
少年法院就少年觸犯刑法第二編第二十八章之一,或以性影像觸犯刑法第三百零四條、第三百零五條及第三百四十六條之事件,經審酌少年健全自我成長之保障與被害人之保護,認有必要者,得命少年於事件終結確定前遵守下列事項:
一、前項第一款至第三款之事項。
二、禁止重製、散布、播送、交付、公然陳列,或以他法供人觀覽被害人之性影像。
三、提出或交付被害人之性影像。
四、移除或向網際網路平台提供者、網際網路應用服務提供者申請刪除已上傳之被害人之性影像。
五、禁止其他危害被害人之事項。
犯罪被害人權益保障法第三條第一款第二目、第三款、第六款、第三十七條、第三十八條、第四十條及第四十二條之規定,於前二項情形,準用之。
少年法院於必要時,對於少年得以裁定為下列之處置:
一、責付於少年之法定代理人、家長、最近親屬、現在保護少年之人、適當之機關、福利、教養機構、醫療機構、執行過渡性教育措施或其他適當措施之處所、團體或個人,並得在事件終結前,交付少年調查官為適當之輔導。
二、命收容於少年觀護所進行身心評估及行為觀察,並提供鑑別報告。但以不能責付或以責付為顯不適當,而需收容者為限;少年、其法定代理人、現在保護少年之人或輔佐人,得隨時向少年法院聲請責付,以停止收容。
少年法院就少年故意致死亡、致重傷或侵害性自主權之事件,經審酌少年健全自我成長之保障與被害人或其家屬之保護,認有必要者,得於裁定責付時,命少年於事件終結確定前遵守下列事項:
一、禁止對被害人或其家屬之身體或財產實施危害。
二、禁止對被害人或其家屬為恐嚇、騷擾、接觸、跟蹤之行為。
三、禁止無正當理由接近被害人或其家屬之住居所、學校、工作場所或其他經常出入之特定場所特定距離。
四、禁止其他危害被害人或其家屬之事項。
少年法院就少年觸犯刑法第二編第二十八章之一,或以性影像觸犯刑法第三百零四條、第三百零五條及第三百四十六條之事件,經審酌少年健全自我成長之保障與被害人之保護,認有必要者,得命少年於事件終結確定前遵守下列事項:
一、前項第一款至第三款之事項。
二、禁止重製、散布、播送、交付、公然陳列,或以他法供人觀覽被害人之性影像。
三、提出或交付被害人之性影像。
四、移除或向網際網路平台提供者、網際網路應用服務提供者申請刪除已上傳之被害人之性影像。
五、禁止其他危害被害人之事項。
犯罪被害人權益保障法第三條第一款第二目、第三款、第六款、第三十七條、第三十八條、第四十條及第四十二條之規定,於前二項情形,準用之。
第三十四條
調查及審理不公開。但得許少年之親屬、學校教師、從事少年保護事業之人或其他認為相當之人在場旁聽。
調查及審理不公開。但少年法院得許少年之親屬、學校教師、從事少年保護事業之人或其他認為相當之人在場旁聽;必要時得聽取其意見。
(照司法院、行政院提案通過)
調查及審理不公開。但少年法院得許少年之親屬、學校教師、從事少年保護事業之人或其他認為相當之人在場旁聽;必要時得聽取其意見。
調查及審理不公開。但少年法院得許少年之親屬、學校教師、從事少年保護事業之人或其他認為相當之人在場旁聽;必要時得聽取其意見。
第三十六條
審理期日訊問少年時,應予少年之法定代理人或現在保護少年之人及輔佐人陳述意見之機會。
(不予修正,維持現行條文)
審理期日訊問少年時,應予少年之法定代理人或現在保護少年之人及輔佐人陳述意見之機會。
審理期日,應傳喚被害人(法定代理人)或其家屬並予陳述意見之機會。但經合法傳喚無正當理由不到場,或陳明不願到場,或法院認為不必要或不適宜者,不在此限。
審理期日,應傳喚被害人(法定代理人)或其家屬並予陳述意見之機會。但經合法傳喚無正當理由不到場,或陳明不願到場,或法院認為不必要或不適宜者,不在此限。
立法說明
一、司法院大法官於今(110)年7月16日作成釋字第805號解釋,解釋文認為《少年事件處理法》中「未明文規範少年保護事件中的被害人得到庭陳述意見」,不符憲法正當法律程序原則之要求,也違反憲法保障被害人程序參與權的意旨,宣告違憲。於立法院修法前,少年法院原則應傳喚被害人到庭陳述意見。
二、臺北地方法院審理一起未成年少女遭三名少年以Line散布裸照,於審理過程中被害少女及家長希望能到庭向法官陳述意見,卻遭法院以「少年事件處理法中未規定少年法庭應傳喚被害人或其法定代理人到庭陳述意見」而駁回,最後法院裁定「兩名少年應予訓誡之保護處分,一名少年查無實據,不付審理」。
三、近年,刑事訴訟法也逐步修法強化被害人在訴訟進行中的參與權,分別在2019、2020年兩次修法增訂被害人訴訟參與程序。而在刑事訴訟法二百七十一條也規定,於一般刑事的審判期日中,「應傳喚被害人或其家屬並予陳述意見之機會」。然而,翻遍少年事件處理法,對於少年保護事件的被害人,卻無明文規範被害人可以到庭陳述意見。形成「刑事訴訟可以,少年保護事件卻不行?」之狀況,這樣的差別待遇並不具備正當理由,屬於「相同事件卻不同處理」,違反平等原則。
四、參酌刑事訴訟法第二百七十一條第二項,明文規範少年法院原則應傳喚被害人(法定代理人)或家屬到庭陳述意見。
二、臺北地方法院審理一起未成年少女遭三名少年以Line散布裸照,於審理過程中被害少女及家長希望能到庭向法官陳述意見,卻遭法院以「少年事件處理法中未規定少年法庭應傳喚被害人或其法定代理人到庭陳述意見」而駁回,最後法院裁定「兩名少年應予訓誡之保護處分,一名少年查無實據,不付審理」。
三、近年,刑事訴訟法也逐步修法強化被害人在訴訟進行中的參與權,分別在2019、2020年兩次修法增訂被害人訴訟參與程序。而在刑事訴訟法二百七十一條也規定,於一般刑事的審判期日中,「應傳喚被害人或其家屬並予陳述意見之機會」。然而,翻遍少年事件處理法,對於少年保護事件的被害人,卻無明文規範被害人可以到庭陳述意見。形成「刑事訴訟可以,少年保護事件卻不行?」之狀況,這樣的差別待遇並不具備正當理由,屬於「相同事件卻不同處理」,違反平等原則。
四、參酌刑事訴訟法第二百七十一條第二項,明文規範少年法院原則應傳喚被害人(法定代理人)或家屬到庭陳述意見。
審理期日訊問少年時,應予少年之法定代理人或現在保護少年之人及輔佐人陳述意見之機會。
審理期日,除有正當事由而認不適宜者外,應傳喚被害人或其法定代理人到場陳述意見,並準用刑事訴訟法第二百七十一條第二項、第二百七十一條之一之規定。
審理期日,除有正當事由而認不適宜者外,應傳喚被害人或其法定代理人到場陳述意見,並準用刑事訴訟法第二百七十一條第二項、第二百七十一條之一之規定。
立法說明
一、增訂第二項,準用刑事訴訟法第二百七十一條第二項、第二百七十一條之一之規定,保障少事法犯罪被害人於審理期日到場陳述意見之權利。
二、刑事訴訟法第二百七十一條第二項:「審判期日,應傳喚被害人或其家屬並予陳述意見之機會。但經合法傳喚無正當理由不到場,或陳明不願到場,或法院認為不必要或不適宜者,不在此限。」
三、刑事訴訟法第二百七十一條之一:「告訴人得於審判中委任代理人到場陳述意見。但法院認為必要時,得命本人到場。
前項委任應提出委任書狀於法院,並準用第二十八條、第三十二條及第三十三條第一項之規定,但代理人為非律師者於審判中,對於卷宗及證物不得檢閱、抄錄或攝影。」
二、刑事訴訟法第二百七十一條第二項:「審判期日,應傳喚被害人或其家屬並予陳述意見之機會。但經合法傳喚無正當理由不到場,或陳明不願到場,或法院認為不必要或不適宜者,不在此限。」
三、刑事訴訟法第二百七十一條之一:「告訴人得於審判中委任代理人到場陳述意見。但法院認為必要時,得命本人到場。
前項委任應提出委任書狀於法院,並準用第二十八條、第三十二條及第三十三條第一項之規定,但代理人為非律師者於審判中,對於卷宗及證物不得檢閱、抄錄或攝影。」
審理期日訊問少年時,應予少年之法定代理人或現在保護少年之人及輔佐人陳述意見之機會。
審理期日,應傳喚被害人、被害人之法定代理人或家屬到庭並予陳述意見之機會。但經合法傳喚無正當理由不到場,或陳明不願到場,或法院認為不必要或不適宜者,不在此限。
審理期日,應傳喚被害人、被害人之法定代理人或家屬到庭並予陳述意見之機會。但經合法傳喚無正當理由不到場,或陳明不願到場,或法院認為不必要或不適宜者,不在此限。
立法說明
一、新增第二項。
二、探究本法最初立意,非以報應少年或施以刑罰為宗旨。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到庭就被害人受害情節,以及對少年未來環境調整或性格矯治之意見陳述,除有助於法院釐清事實外,亦有助於法院綜合考量相關因素而對少年採取適當之保護措施,促其未來健全成長。
三、惟本法及本法其他有關少年保護事件處理程序之規定,均未明文賦予被害人或其法定代理人於少年保護事件處理程序中有到庭陳述意見之常態性權利。爰參酌刑事訴訟法第二百七十一條第二項規定,新增第二項,明文規範少年法院應傳喚被害人(法定代理人)或家屬到庭陳述意見。
二、探究本法最初立意,非以報應少年或施以刑罰為宗旨。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到庭就被害人受害情節,以及對少年未來環境調整或性格矯治之意見陳述,除有助於法院釐清事實外,亦有助於法院綜合考量相關因素而對少年採取適當之保護措施,促其未來健全成長。
三、惟本法及本法其他有關少年保護事件處理程序之規定,均未明文賦予被害人或其法定代理人於少年保護事件處理程序中有到庭陳述意見之常態性權利。爰參酌刑事訴訟法第二百七十一條第二項規定,新增第二項,明文規範少年法院應傳喚被害人(法定代理人)或家屬到庭陳述意見。
審理期日訊問少年時,應予少年之法定代理人或現在保護少年之人及輔佐人陳述意見之機會。
審理期日,得依被害人或其法定代理人聲請或依職權予被害人或其法定代理人陳述意見之機會,並得在法庭外為之,或利用聲音、影像傳送之科技設備或其他適當隔離措施,將被害人與被告或法官隔離。
審理期日,得依被害人或其法定代理人聲請或依職權予被害人或其法定代理人陳述意見之機會,並得在法庭外為之,或利用聲音、影像傳送之科技設備或其他適當隔離措施,將被害人與被告或法官隔離。
立法說明
一、增訂本條第二項。
二、司法院釋字805號解釋理由書指出少年事件被害人亦有程序參與權,不得一律排除。現行條文及其他相關少年保護事件處理程序之條文,為徵求被害人之同意,雖有可能使其得到庭陳述意見,但均非被害人於少年保護事件處理程序進行中之常態性權利。故基於憲法正當法律程序原則之要求,增訂本條第二項賦予少年事件中之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一定之程序參與權。
三、考量被害人於審判中面對被告時,常因懼怕或憤怒而難以維持情緒平穩,及為維護被害人之名譽及隱私,避免旁聽之人識別其樣貌,而增加被害人之心理負擔,爰將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之程序參與,定為依當事人聲請或依職權後實施,而非一律進行。
四、為避免造成被害人之二度傷害。爰參酌性侵害犯罪防治法第十六條及刑事訴訟法第二百七十一條之二,得在法庭外、利用科技設備或其他隔離措施讓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進行陳述。
二、司法院釋字805號解釋理由書指出少年事件被害人亦有程序參與權,不得一律排除。現行條文及其他相關少年保護事件處理程序之條文,為徵求被害人之同意,雖有可能使其得到庭陳述意見,但均非被害人於少年保護事件處理程序進行中之常態性權利。故基於憲法正當法律程序原則之要求,增訂本條第二項賦予少年事件中之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一定之程序參與權。
三、考量被害人於審判中面對被告時,常因懼怕或憤怒而難以維持情緒平穩,及為維護被害人之名譽及隱私,避免旁聽之人識別其樣貌,而增加被害人之心理負擔,爰將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之程序參與,定為依當事人聲請或依職權後實施,而非一律進行。
四、為避免造成被害人之二度傷害。爰參酌性侵害犯罪防治法第十六條及刑事訴訟法第二百七十一條之二,得在法庭外、利用科技設備或其他隔離措施讓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進行陳述。
第三十六條之一
審理期日,應傳喚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或現在保護被害人之人到庭陳述意見。但經合法傳喚無正當理由不到場,或陳明不願到場,或少年法院認為不必要或有礙少年健全之自我成長者,不在此限。
前項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或現在保護被害人之人之意見陳述,少年法院得於調查時為之。
被害人依前二項之規定到場者,其配偶、直系或三親等內旁系血親、家長、家屬、醫師、心理師、輔導人員、社工人員或其信賴之人,經被害人同意後,得陪同在場,並得陳述意見。但少年法院認有礙程序進行或少年健全之自我成長者,不適用之。
少年法院審酌個案情節、被害人及少年之身心狀況,並聽取被害人、少年及其他在場人之意見後,認有必要者,得不令少年及其法定代理人或現在保護少年之人在場,或透過單面鏡、聲音影像相互傳送之科技設備或其他適當隔離措施為之。
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或現在保護被害人之人得向少年法院查詢調查及審理之進度;少年法院認不宜告知者,亦應回復之。
前項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或現在保護被害人之人之意見陳述,少年法院得於調查時為之。
被害人依前二項之規定到場者,其配偶、直系或三親等內旁系血親、家長、家屬、醫師、心理師、輔導人員、社工人員或其信賴之人,經被害人同意後,得陪同在場,並得陳述意見。但少年法院認有礙程序進行或少年健全之自我成長者,不適用之。
少年法院審酌個案情節、被害人及少年之身心狀況,並聽取被害人、少年及其他在場人之意見後,認有必要者,得不令少年及其法定代理人或現在保護少年之人在場,或透過單面鏡、聲音影像相互傳送之科技設備或其他適當隔離措施為之。
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或現在保護被害人之人得向少年法院查詢調查及審理之進度;少年法院認不宜告知者,亦應回復之。
第四十二條
少年法院審理事件,除為前二條處置者外,應對少年以裁定諭知下列之保護處分:
一、訓誡,並得予以假日生活輔導。
二、交付保護管束並得命為勞動服務。
三、交付安置於適當之福利、教養機構、醫療機構、執行過渡性教育措施或其他適當措施之處所輔導。
四、令入感化教育處所施以感化教育。
少年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得於為前項保護處分之前或同時諭知下列處分:
一、少年施用毒品或迷幻物品成癮,或有酗酒習慣者,令入相當處所實施禁戒。
二、少年身體或精神狀態顯有缺陷者,令入相當處所實施治療。
第一項處分之期間,毋庸諭知。
第二十九條第三項、第四項之規定,於少年法院依第一項為保護處分之裁定情形準用之。
少年法院為第一項裁定前,認有必要時,得徵詢適當之機關(構)、學校、團體或個人之意見,亦得召開協調、諮詢或整合符合少年所需之福利服務、安置輔導、衛生醫療、就學、職業訓練、就業服務、家庭處遇計畫或其他資源與服務措施之相關會議。
前項規定,於第二十六條、第二十八條、第二十九條第一項、第四十一條第一項、第四十四條第一項、第五十一條第三項、第五十五條第一項、第四項、第五十五條之二第二項至第五項、第五十五條之三、第五十六條第一項及第三項情形準用之。
一、訓誡,並得予以假日生活輔導。
二、交付保護管束並得命為勞動服務。
三、交付安置於適當之福利、教養機構、醫療機構、執行過渡性教育措施或其他適當措施之處所輔導。
四、令入感化教育處所施以感化教育。
少年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得於為前項保護處分之前或同時諭知下列處分:
一、少年施用毒品或迷幻物品成癮,或有酗酒習慣者,令入相當處所實施禁戒。
二、少年身體或精神狀態顯有缺陷者,令入相當處所實施治療。
第一項處分之期間,毋庸諭知。
第二十九條第三項、第四項之規定,於少年法院依第一項為保護處分之裁定情形準用之。
少年法院為第一項裁定前,認有必要時,得徵詢適當之機關(構)、學校、團體或個人之意見,亦得召開協調、諮詢或整合符合少年所需之福利服務、安置輔導、衛生醫療、就學、職業訓練、就業服務、家庭處遇計畫或其他資源與服務措施之相關會議。
前項規定,於第二十六條、第二十八條、第二十九條第一項、第四十一條第一項、第四十四條第一項、第五十一條第三項、第五十五條第一項、第四項、第五十五條之二第二項至第五項、第五十五條之三、第五十六條第一項及第三項情形準用之。
少年法院審理事件,除為前二條處置者外,應對少年以裁定諭知下列之保護處分:
一、訓誡,並得予以假日生活輔導。
二、交付保護管束並得命為勞動服務。
三、交付安置於適當之福利、教養機構、醫療機構、執行過渡性教育措施或其他適當措施之處所輔導。
四、令入感化教育處所施以感化教育。
少年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得於為前項保護處分之前或同時諭知下列處分:
一、少年施用毒品或迷幻物品成癮,或有酗酒習慣者,令入相當處所實施禁戒。
二、少年身體、精神或其他心智顯有障礙者,令入醫療機構或其他相當處所實施治療。
第一項處分之期間,毋庸諭知。
第二十六條第二項至第四項、第二十九條第三項、第四項之規定,於少年法院依第一項為保護處分之裁定情形準用之。
少年法院為第一項裁定前,認有必要時,得徵詢適當之機關(構)、學校、團體或個人之意見,並得召開協調、諮詢或整合符合少年所需之福利服務、安置輔導、衛生醫療、就學、職業訓練、就業服務、家庭處遇計畫或其他資源與服務措施之相關會議。
前項規定,於第二十六條、第二十八條、第二十九條第一項、第四十一條第一項、第四十四條第一項、第五十一條第三項、第五十五條第一項、第四項、第五十五條之二第二項至第五項、第五十五條之三、第五十六條第一項及第三項情形準用之。
一、訓誡,並得予以假日生活輔導。
二、交付保護管束並得命為勞動服務。
三、交付安置於適當之福利、教養機構、醫療機構、執行過渡性教育措施或其他適當措施之處所輔導。
四、令入感化教育處所施以感化教育。
少年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得於為前項保護處分之前或同時諭知下列處分:
一、少年施用毒品或迷幻物品成癮,或有酗酒習慣者,令入相當處所實施禁戒。
二、少年身體、精神或其他心智顯有障礙者,令入醫療機構或其他相當處所實施治療。
第一項處分之期間,毋庸諭知。
第二十六條第二項至第四項、第二十九條第三項、第四項之規定,於少年法院依第一項為保護處分之裁定情形準用之。
少年法院為第一項裁定前,認有必要時,得徵詢適當之機關(構)、學校、團體或個人之意見,並得召開協調、諮詢或整合符合少年所需之福利服務、安置輔導、衛生醫療、就學、職業訓練、就業服務、家庭處遇計畫或其他資源與服務措施之相關會議。
前項規定,於第二十六條、第二十八條、第二十九條第一項、第四十一條第一項、第四十四條第一項、第五十一條第三項、第五十五條第一項、第四項、第五十五條之二第二項至第五項、第五十五條之三、第五十六條第一項及第三項情形準用之。
(照司法院、行政院提案通過)
少年法院審理事件,除為前二條處置者外,應對少年以裁定諭知下列之保護處分:
一、訓誡,並得予以假日生活輔導。
二、交付保護管束並得命為勞動服務。
三、交付安置於適當之福利、教養機構、醫療機構、執行過渡性教育措施或其他適當措施之處所輔導。
四、令入感化教育處所施以感化教育。
少年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得於為前項保護處分之前或同時諭知下列處分:
一、少年施用毒品或迷幻物品成癮,或有酗酒習慣者,令入相當處所實施禁戒。
二、少年身體、精神或其他心智顯有障礙者,令入醫療機構或其他相當處所實施治療。
第一項處分之期間,毋庸諭知。
第二十六條第二項至第四項、第二十九條第三項、第四項之規定,於少年法院依第一項為保護處分之裁定情形準用之。
少年法院為第一項裁定前,認有必要時,得徵詢適當之機關(構)、學校、團體或個人之意見,並得召開協調、諮詢或整合符合少年所需之福利服務、安置輔導、衛生醫療、就學、職業訓練、就業服務、家庭處遇計畫或其他資源與服務措施之相關會議。
前項規定,於第二十六條、第二十八條、第二十九條第一項、第四十一條第一項、第四十四條第一項、第五十一條第三項、第五十五條第一項、第四項、第五十五條之二第二項至第五項、第五十五條之三、第五十六條第一項及第三項情形準用之。
少年法院審理事件,除為前二條處置者外,應對少年以裁定諭知下列之保護處分:
一、訓誡,並得予以假日生活輔導。
二、交付保護管束並得命為勞動服務。
三、交付安置於適當之福利、教養機構、醫療機構、執行過渡性教育措施或其他適當措施之處所輔導。
四、令入感化教育處所施以感化教育。
少年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得於為前項保護處分之前或同時諭知下列處分:
一、少年施用毒品或迷幻物品成癮,或有酗酒習慣者,令入相當處所實施禁戒。
二、少年身體、精神或其他心智顯有障礙者,令入醫療機構或其他相當處所實施治療。
第一項處分之期間,毋庸諭知。
第二十六條第二項至第四項、第二十九條第三項、第四項之規定,於少年法院依第一項為保護處分之裁定情形準用之。
少年法院為第一項裁定前,認有必要時,得徵詢適當之機關(構)、學校、團體或個人之意見,並得召開協調、諮詢或整合符合少年所需之福利服務、安置輔導、衛生醫療、就學、職業訓練、就業服務、家庭處遇計畫或其他資源與服務措施之相關會議。
前項規定,於第二十六條、第二十八條、第二十九條第一項、第四十一條第一項、第四十四條第一項、第五十一條第三項、第五十五條第一項、第四項、第五十五條之二第二項至第五項、第五十五條之三、第五十六條第一項及第三項情形準用之。
第六十一條
少年、少年之法定代理人、現在保護少年之人或輔佐人,對於少年法院所為下列之裁定有不服者,得提起抗告。但輔佐人提起抗告,不得與選任人明示之意思相反:
一、第二十六條第一款交付少年調查官為適當輔導之裁定。
二、第二十六條第二款命收容或駁回聲請責付之裁定。
三、第二十六條之二第一項延長收容或駁回聲請撤銷收容之裁定。
四、第二十七條第一項、第二項之裁定。
五、第二十九條第一項之裁定。
六、第四十條之裁定。
七、第四十二條之處分。
八、第五十五條第三項、第五十五條之三留置觀察之裁定及第五十五條第四項之撤銷保護管束執行感化教育之處分。
九、第五十五條之二第三項延長安置輔導期間之裁定、第五項撤銷安置輔導執行感化教育之處分。
十、駁回第五十六條第一項聲請免除或停止感化教育執行之裁定。
十一、第五十六條第四項命繼續執行感化教育之處分。
十二、第六十條命負擔教養費用之裁定。
一、第二十六條第一款交付少年調查官為適當輔導之裁定。
二、第二十六條第二款命收容或駁回聲請責付之裁定。
三、第二十六條之二第一項延長收容或駁回聲請撤銷收容之裁定。
四、第二十七條第一項、第二項之裁定。
五、第二十九條第一項之裁定。
六、第四十條之裁定。
七、第四十二條之處分。
八、第五十五條第三項、第五十五條之三留置觀察之裁定及第五十五條第四項之撤銷保護管束執行感化教育之處分。
九、第五十五條之二第三項延長安置輔導期間之裁定、第五項撤銷安置輔導執行感化教育之處分。
十、駁回第五十六條第一項聲請免除或停止感化教育執行之裁定。
十一、第五十六條第四項命繼續執行感化教育之處分。
十二、第六十條命負擔教養費用之裁定。
少年、少年之法定代理人、現在保護少年之人或輔佐人,對於少年法院所為下列之裁定有不服者,得提起抗告。但輔佐人提起抗告,不得與選任人明示之意思相反:
一、第二十六條第一項第一款交付少年調查官為適當輔導之裁定。
二、第二十六條第一項第二款命收容或駁回聲請責付之裁定。
三、依第二十六條第二項、第三項所為命少年應遵守事項之裁定。
四、第二十六條之二第一項延長收容或駁回聲請撤銷收容之裁定。
五、第二十七條第一項、第二項之裁定。
六、第二十九條第一項之裁定。
七、第四十條之裁定。
八、第四十二條之處分。
九、第五十五條第三項、第五十五條之三留置觀察之裁定及第五十五條第四項之撤銷保護管束執行感化教育之處分。
十、第五十五條之二第三項延長安置輔導期間之裁定、第五項撤銷安置輔導執行感化教育之處分。
十一、駁回第五十六條第一項聲請免除或停止感化教育執行之裁定。
十二、第五十六條第四項命繼續執行感化教育之處分。
十三、第六十條命負擔教養費用之裁定。
一、第二十六條第一項第一款交付少年調查官為適當輔導之裁定。
二、第二十六條第一項第二款命收容或駁回聲請責付之裁定。
三、依第二十六條第二項、第三項所為命少年應遵守事項之裁定。
四、第二十六條之二第一項延長收容或駁回聲請撤銷收容之裁定。
五、第二十七條第一項、第二項之裁定。
六、第二十九條第一項之裁定。
七、第四十條之裁定。
八、第四十二條之處分。
九、第五十五條第三項、第五十五條之三留置觀察之裁定及第五十五條第四項之撤銷保護管束執行感化教育之處分。
十、第五十五條之二第三項延長安置輔導期間之裁定、第五項撤銷安置輔導執行感化教育之處分。
十一、駁回第五十六條第一項聲請免除或停止感化教育執行之裁定。
十二、第五十六條第四項命繼續執行感化教育之處分。
十三、第六十條命負擔教養費用之裁定。
(照司法院、行政院提案通過)
少年、少年之法定代理人、現在保護少年之人或輔佐人,對於少年法院所為下列之裁定有不服者,得提起抗告。但輔佐人提起抗告,不得與選任人明示之意思相反:
一、第二十六條第一項第一款交付少年調查官為適當輔導之裁定。
二、第二十六條第一項第二款命收容或駁回聲請責付之裁定。
三、依第二十六條第二項、第三項所為命少年應遵守事項之裁定。
四、第二十六條之二第一項延長收容或駁回聲請撤銷收容之裁定。
五、第二十七條第一項、第二項之裁定。
六、第二十九條第一項之裁定。
七、第四十條之裁定。
八、第四十二條之處分。
九、第五十五條第三項、第五十五條之三留置觀察之裁定及第五十五條第四項之撤銷保護管束執行感化教育之處分。
十、第五十五條之二第三項延長安置輔導期間之裁定、第五項撤銷安置輔導執行感化教育之處分。
十一、駁回第五十六條第一項聲請免除或停止感化教育執行之裁定。
十二、第五十六條第四項命繼續執行感化教育之處分。
十三、第六十條命負擔教養費用之裁定。
少年、少年之法定代理人、現在保護少年之人或輔佐人,對於少年法院所為下列之裁定有不服者,得提起抗告。但輔佐人提起抗告,不得與選任人明示之意思相反:
一、第二十六條第一項第一款交付少年調查官為適當輔導之裁定。
二、第二十六條第一項第二款命收容或駁回聲請責付之裁定。
三、依第二十六條第二項、第三項所為命少年應遵守事項之裁定。
四、第二十六條之二第一項延長收容或駁回聲請撤銷收容之裁定。
五、第二十七條第一項、第二項之裁定。
六、第二十九條第一項之裁定。
七、第四十條之裁定。
八、第四十二條之處分。
九、第五十五條第三項、第五十五條之三留置觀察之裁定及第五十五條第四項之撤銷保護管束執行感化教育之處分。
十、第五十五條之二第三項延長安置輔導期間之裁定、第五項撤銷安置輔導執行感化教育之處分。
十一、駁回第五十六條第一項聲請免除或停止感化教育執行之裁定。
十二、第五十六條第四項命繼續執行感化教育之處分。
十三、第六十條命負擔教養費用之裁定。
第六十五條
對於少年犯罪之刑事追訴及處罰,以依第二十七條第一項、第二項移送之案件為限。
刑事訴訟法關於自訴之規定,於少年刑事案件不適用之。
本章之規定,於少年犯罪後已滿十八歲者適用之。
刑事訴訟法關於自訴之規定,於少年刑事案件不適用之。
本章之規定,於少年犯罪後已滿十八歲者適用之。
對於少年犯罪之刑事追訴及處罰,以依第二十七條第一項、第二項移送之案件為限。
刑事訴訟法關於自訴及被害人訴訟參與之規定,於少年刑事案件不適用之。
本章之規定,於少年犯罪後已滿十八歲者適用之。
刑事訴訟法關於自訴及被害人訴訟參與之規定,於少年刑事案件不適用之。
本章之規定,於少年犯罪後已滿十八歲者適用之。
(照司法院、行政院提案通過)
對於少年犯罪之刑事追訴及處罰,以依第二十七條第一項、第二項移送之案件為限。
刑事訴訟法關於自訴及被害人訴訟參與之規定,於少年刑事案件不適用之。
本章之規定,於少年犯罪後已滿十八歲者適用之。
對於少年犯罪之刑事追訴及處罰,以依第二十七條第一項、第二項移送之案件為限。
刑事訴訟法關於自訴及被害人訴訟參與之規定,於少年刑事案件不適用之。
本章之規定,於少年犯罪後已滿十八歲者適用之。
第七十三條之一
少年刑事案件之審判中,被害人得選任律師為代理人。但被害人無行為能力或限制行為能力或死亡者,得由其法定代理人、直系血親或配偶選任之。
代理人得向少年法院就少年被告之犯罪事實,檢閱相關卷宗及證物,並得抄錄、重製或攝影。但卷宗及證物之內容與被告被訴事實無關或足以妨害另案之偵查,或涉及當事人或第三人之隱私或業務秘密,或有礙少年健全之自我成長之虞者,少年法院得限制之。
被害人、依第一項但書已選任代理人之人及代理人,就前項所檢閱、抄錄、重製或攝影之內容,無正當理由,不得交付、洩漏予他人或使他人知悉。
代理人得向少年法院就少年被告之犯罪事實,檢閱相關卷宗及證物,並得抄錄、重製或攝影。但卷宗及證物之內容與被告被訴事實無關或足以妨害另案之偵查,或涉及當事人或第三人之隱私或業務秘密,或有礙少年健全之自我成長之虞者,少年法院得限制之。
被害人、依第一項但書已選任代理人之人及代理人,就前項所檢閱、抄錄、重製或攝影之內容,無正當理由,不得交付、洩漏予他人或使他人知悉。
第七十八條
對於少年不得宣告褫奪公權及強制工作。
少年受刑之宣告,經執行完畢或赦免者,適用關於公權資格之法令時,視為未曾犯罪。
少年受刑之宣告,經執行完畢或赦免者,適用關於公權資格之法令時,視為未曾犯罪。
(照委員吳玉琴等19人、時代力量黨團提案通過)
對於少年不得宣告褫奪公權。
少年受刑之宣告,經執行完畢或赦免者,適用關於公權資格之法令時,視為未曾犯罪。
對於少年不得宣告褫奪公權。
少年受刑之宣告,經執行完畢或赦免者,適用關於公權資格之法令時,視為未曾犯罪。
對於少年不得宣告褫奪公權。
少年受刑之宣告,經執行完畢或赦免者,適用關於公權資格之法令時,視為未曾犯罪。
少年受刑之宣告,經執行完畢或赦免者,適用關於公權資格之法令時,視為未曾犯罪。
立法說明
一、現行強制工作之規定經司法院釋字第八一二號解釋,宣告違反憲法第二十三條比例原則,且與憲法第八條保障人身自由之意旨不符,應自該解釋公布之日起失其效力。
二、爰刪除現行條文第一項強制工作之規定,以符合釋字第八一二號解釋意旨。
二、爰刪除現行條文第一項強制工作之規定,以符合釋字第八一二號解釋意旨。
對於少年不得宣告褫奪公權。
少年受刑之宣告,經執行完畢或赦免者,適用關於公權資格之法令時,視為未曾犯罪。
少年受刑之宣告,經執行完畢或赦免者,適用關於公權資格之法令時,視為未曾犯罪。
立法說明
一、強制工作制度,根據110年12月10日所公布之司法院大法官解釋釋字第812號解釋,違反憲法上之比例原則,與憲法第8條保障人身自由之意旨不符,應即廢止與強制工作相關之相關規定,並應配合修正。爰提案修正本條第一項規定。
二、第二項未修正。
二、第二項未修正。
第八十七條
本法自中華民國六十年七月一日施行。
本法修正條文,除中華民國一百零八年五月三十一日修正公布之第十八條第二項至第七項自一百十二年七月一日施行;第四十二條第一項第三款關於交付安置於適當之醫療機構、執行過渡性教育措施或其他適當措施之處所輔導部分及刪除第八十五條之一自公布一年後施行外,自公布日施行。
本法修正條文,除中華民國一百零八年五月三十一日修正公布之第十八條第二項至第七項自一百十二年七月一日施行;第四十二條第一項第三款關於交付安置於適當之醫療機構、執行過渡性教育措施或其他適當措施之處所輔導部分及刪除第八十五條之一自公布一年後施行外,自公布日施行。
本法自中華民國六十年七月一日施行。
本法修正條文,除中華民國一百零八年五月三十一日修正之第十八條第二項至第七項自一百十二年七月一日施行,第四十二條第一項第三款關於交付安置於適當之醫療機構、執行過渡性教育措施或其他適當措施之處所輔導部分及刪除第八十五條之一自公布一年後施行;一百十二年五月三十日修正之第十八條第六項及第七項、第二十六條第二項至第四項及第六十一條第一項第三款自一百十二年七月一日施行,第十八條之一至第十八條之八自一百十三年一月一日施行外,自公布日施行。
本法修正條文,除中華民國一百零八年五月三十一日修正之第十八條第二項至第七項自一百十二年七月一日施行,第四十二條第一項第三款關於交付安置於適當之醫療機構、執行過渡性教育措施或其他適當措施之處所輔導部分及刪除第八十五條之一自公布一年後施行;一百十二年五月三十日修正之第十八條第六項及第七項、第二十六條第二項至第四項及第六十一條第一項第三款自一百十二年七月一日施行,第十八條之一至第十八條之八自一百十三年一月一日施行外,自公布日施行。
(照委員劉建國等4人所提修正動議修正通過)
本法自中華民國六十年七月一日施行。
本法修正條文,除中華民國一百零八年五月三十一日修正之第十八條第二項至第七項自一百十二年七月一日施行,第四十二條第一項第三款關於交付安置於適當之醫療機構、執行過渡性教育措施或其他適當措施之處所輔導部分及刪除第八十五條之一自公布一年後施行;○年○月○日修正之第十八條第六項及第七項、第二十六條第二項至第四項及第六十一條第一項第三款自一百十二年七月一日施行,第十八條之一至第十八條之八自一百十三年一月一日施行外,自公布日施行。
本法自中華民國六十年七月一日施行。
本法修正條文,除中華民國一百零八年五月三十一日修正之第十八條第二項至第七項自一百十二年七月一日施行,第四十二條第一項第三款關於交付安置於適當之醫療機構、執行過渡性教育措施或其他適當措施之處所輔導部分及刪除第八十五條之一自公布一年後施行;○年○月○日修正之第十八條第六項及第七項、第二十六條第二項至第四項及第六十一條第一項第三款自一百十二年七月一日施行,第十八條之一至第十八條之八自一百十三年一月一日施行外,自公布日施行。